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2期/改革创新/内容详情

汉滨区创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思考

作者:李成旭 锁东红 叶昌全发布时间:2017-05-0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汉滨区创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思考

  李成旭 锁东红 叶昌全

  近年来,汉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追赶超越、绿色崛起”主线,对标引领发展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产化布局、园区化承载、规模化经营,力促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水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和魔芋、烤烟等区域优势产业建基地、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2016年,实现生猪产业发展养殖大户3000余户,建设千头规模养殖场160个,养殖规模西北第一;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总产量达到44万吨,成为安康市民的“菜篮子”;经济林果园面积达13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核桃49万亩,茶叶14万亩,油茶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2万亩,总产位居全省前列。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5个,总面积达23万亩,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30个,省市级园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统筹谋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规划引领、科学布局、重点突破作为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作,系统思维,统筹谋划。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立足中心城市聚集人口的优势,积极跟进移民搬迁、农民进城后农村产业格局的变化,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编制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建设规划,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推动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中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布局。按照“基地规模化、园区标准化、设施配套化、管理精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统筹谋划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园区布局、设施配套、产品营销,初步形成具有汉滨特色的“东烟南茶西北果,中菜湖鱼全域游”格局,避免了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建园质量高、群众热情高、技术服务好的态势。

  三是狠抓重点突破。突出优势产业,紧盯百个园区、百家企业、百个示范社、百家电商、百万亩林果园“五百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延伸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坚持园区承载,加快产业规模发展

  坚持产业进园区、园区建产业的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全面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

  一是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为目标,围绕餐桌经济、工业原料、休闲观光等不同定位,建成38个循环农业园区、21个山林经济园区、6个休闲观光园区、8个水产养殖园区、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千亩以上林果和林下养殖园区达48个,园区建设总面积达23万亩,园区产值达到16.2亿元。

  二是狠抓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育方式,先后培育市级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示范家庭农场2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引导秦东、阳晨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联合重组,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壮大、基地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是狠抓职业农民培训。以重点产业的“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内容,先后培训、培育职业农民5000余人,认定职业农民681人,其中已认定中、高级职业农民129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忠诚“校社”、阳晨“校企”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三、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引领发展

  坚持把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民增收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创新模式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引领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我们注重抓点示范、引领带动,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总结出了“阳晨模式”“忠诚模式”和“京康模式”三种经营机制进行推广。“阳晨模式”立足阳晨牧业公司种猪生产、饲料生产和技术优势,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标准、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五统一的机制下建立生猪产业联盟,目前,加盟企业已达到100余家,已成为我区生猪产业的助推器。“忠诚模式”主要做法是“企业抓两头,合作社搞服务,农户为主体”,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农户反租倒包,分户经营”的基础上,把园区规模化生产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京康模式”主要是通过公司和园区引领、工商资本撬动,构筑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推进园区社区共建、产业和脱贫深度融合。今年2月16日,牛蹄镇656户贫困户现场领到了由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的扶贫收益分红资金300万元。

  二是促进三产融合。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保鲜储存、产品加工、集配物流、电子商务、农业休闲观光,延伸产业链条。目前,阳晨饲料、大运食品、正森饮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发展壮大,30户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农产品储藏、包装、配送物流和销售网络逐步健全,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产值4.2亿元。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组织园区生产,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区有10个园区的42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3个园区的7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22个园区注册了商标,“冯大姐”、“汪大运”等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茶叶品牌京康“汉江绿毫”和双龙“陕茶一号龙珠”在北京茶博会上分获金、银奖。汉滨农产品生态富硒特色品牌日渐形成,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四、坚持强化保障,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区上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产业办,把产业建设作为全区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目标考核,对产业建设实行区直部门帮扶、镇办负责推进、科技队伍服务、项目捆绑支持、定期督查考核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区财政出台《涉农项目资金倾斜支持产业建设管理办法》,几年来,累计整合捆绑涉农项目资金3.3亿元,支持重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内金融机构为30多个园区投放资金1.8亿元,并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校地合作等制度,每年选派100名科技人员进驻产业园,与西农大签订了渔业养殖、林果产业发展技术“校地合作”协议,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

  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规律:

  改革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能。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能力,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区注入活力。

  园区承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80%区域处于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70%群众居住在南北两山的汉滨,小户经营、单打独头的经营模式无法抵御风险,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必须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实施一村一品、一域一业战略,推进土地向园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发展,厚植产业脱贫致富优势。

  合作共享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股份制等新的收益分配方式,深化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耦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夯实各级党委政府抓“三农”工作责任主体,加强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实行项目资金整合捆绑,确保扶持政策精准,充分解决龙头企业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主导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李成旭系中共汉滨区委农工部部长,锁东红、叶昌全系中共汉滨区委农工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