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及其防治对策
胡 坪
紫阳在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有很强的代表性,地质环境复杂脆弱,人口密度大,财政收入较低,隐患点数量多等等问题有一定普遍性。
一、紫阳县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理地质概述。紫阳县地处陕西省安康市西南部,位于大巴山北麓,是陕南三市28个县区之一,为典型的秦巴山区县份。受复杂的地质构造、深大断裂及强烈的流水侵蚀、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地质作用的影响,突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很高,破坏力极强,加之紫阳地质环境脆弱、气候变化及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频次高,危害严重。
(二)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分布。据2011年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在紫阳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和中易发区占到全县面积的90.98%。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受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河流冲刷侵蚀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地质构造活跃、人类工程活动及河流冲刷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地貌特征不利的汉王镇、双安、蒿坪一带,以及汉江、任河、渚河的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较高,总面积1016.06km2,占全县面积的45.37%。
中易发区,是在高易发区的周缘,地质构造活动、人类工程活动、河流冲刷侵蚀等的程度略低,但影响同样强烈,加之不利的地形地貌特征、降雨等其他因素作用下,同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该区总面积1021.35km2,占全县面积的45.61%。低易发区,在紫阳县北侧和南侧的高山区,由于植被茂密,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地质灾害易发性较低,该区面积202.12km2,仅占全县面积的9.03%。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据不完全统计,陕南秦巴地区目前受威胁对象共15148户,251971人,165701间房,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56亿元,在陕南三市里紫阳的隐患点个数最多,其威胁程度也最为严重。2011年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详细调查认定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78处,随着灾后重建及移民搬迁集中安置,截止2016年底,全县共有68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3766户,25762人,房屋13389间,影响学校4所,机关单位6个,两处影响省道安全,占县全市3823处的18%。其中省级重点1处,市级重点2处,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78处,城关、瓦庙、界岭、洄水、洞河、毛坝、高滩等近10个集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同时学校、村庄、避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铁路、公路等部位均不同程度地受着地质灾害威胁。因特殊的地形地貌,陆续开工建设的各类工程也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尤其是近几年来襄渝铁路二线、陕川高速公路、村级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持续开工建设,以及村民削坡建房,加大了本来脆弱的地质环境的承载力,防治压力大,防治形势严峻。
(四)近年灾害情况。紫阳历史上的地质灾害在《紫阳县志》可找到大量记载,“五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是紫阳地质灾害现状的真实写照。
2000年6—7月,全县连续出现五次大强度降雨,累计降雨量515.2mm,特别是西南部的瓦庙镇、联合乡、毛坝镇、麻柳镇、绕溪乡、高滩镇、高桥镇等520km2范围,降雨特别集中,山洪暴发,诱发大小规模滑坡、泥石流3484处,造成25354间房屋倒塌损坏,18043人无家可归,死亡214人,冲毁农田66820亩,道路834.2km,襄渝铁路桥冲毁中断行车7天。黄龙洞电站全部毁掉,高桥权河和斑桃等5个水电站严重受损。输电线路损坏312.9km,光缆197km,此次全县经济损失达2亿元。
2003年8-9月份连续大范围、大强度、长时间的降水使全县2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5万人,受灾农田15万亩,6条县—镇(乡)公路中断。
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水地质灾害造成全县21个乡镇普遍受灾,全县倒塌房屋12583间,损坏41565间,损毁道路1075公里,转移安置人口59100人,受灾人口达228852人,170个村供电中断,145个村通讯中断,死亡39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6亿元。
近年内这三次大范围严重的地质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警示。
二、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紫阳县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什么这么多,较大规模的灾害为什么频繁集中出现在紫阳,我们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前必须要弄清楚,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一)地质结构和条件
1、地质结构。紫阳地处秦岭褶皱带及巴山弧形构造带。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对本区地形地貌的塑造及岩土体强度削弱、联结性的破坏及基岩裂隙水的贮存起着控制作用。破碎带由糜棱岩、角砾岩及破碎岩石组成,宽约0.2-1.0km。这些破碎岩体一方面使边坡失稳,另一方面在暴雨的携带下,为缓坡低洼地松散堆积层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同时断裂破碎带也是地震影响最敏感地区,在强震作用下极易发生新的滑坡、崩塌,或使老滑坡复活。
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地势高陡起伏,地形支离破碎,沟谷纵横交错,侵蚀切割强烈。根据野外排查,结合资料分析,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发育于中山斜坡及“V”型狭窄沟道中,尤其在上下陡、中间缓和上陡下缓或上缓下陡的复合坡形地带,堆积层滑坡特别发育,它们多处在环谷状洼地、狭长浅槽及分水岭下方附近或半山腰上。这些浅宽洼地缓坡又往往是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村民们聚居、垦植率很高的斜坡地段,因而造成地质灾害频发。
2、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是构成斜坡的物质基础,是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前提。紫阳县中—低山分布广泛,而一般在中—低山坡度为40°以上的高陡斜坡上,顺坡面较多堆积着1-3m松散坡残积碎石土,在碎石土与基岩面之间本身存在着一个天然的结构面,遇水软化,即形成软弱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边坡土体产生滑动。在狭窄的沟道里,这些滑体往往受暴雨影响,将会很快转化为沟谷型或坡面型泥石流。在15-25°的缓坡或浅宽洼地内,由于堆积物主要为坡—洪积碎石土、粉质粘土、砂卵砾石等,松散堆积土层一般厚2-8m,由于岩土体本身岩性的差异,因此在暴雨季节或连阴雨天,边坡土体易于渗水,随着饱和土体厚度的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在堆积层中将会发生多级滑移,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3〕。
(二)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紫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据2000-2010年降雨统计资料可知,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多年年最大降雨量1466.3mm(2003年),多年最小降雨量747.4mm(2001年)。降水主要分布在7-9月,常以大暴雨、连阴雨形式出现,尤其是短时集中降雨、连续长时降雨等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是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如1963年、1974年、1983年、2000年和2010年均为丰水年和暴雨多发年,随即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发生。
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境内流长75㎞,流经多个乡镇。区内江面狭窄,两岸阶地极少,悬崖陡壁众多。境内主要支流有任河、汝河、洞河、林本河、蒿坪河、绵鱼河等,河道深切造成陡坡。境内汉江干流主要支流的下游为安康水库淹没区,库区蓄水的涨落也成为一些地质灾害的诱因〔4〕。
(三)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等外在因素影响。紫阳县面积220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97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总人口35万,可谓“山大人不稀”。35万人的生产生活及建设活动,必然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同时辖区内铁路、公路等大型国家项目的修建均依山沿坡而建,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造成坡脚失稳,也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影响。大约在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新构造运动使巴山山脉缓慢隆升。流水主要表现为下切侵蚀作用,并延续至今,形成了任河的“V”字型河谷。两壁较陡,谷底狭窄,一般宽100m左右。河底起伏不平,沿河多急流跌水。新构造运动导致汉江改道,河床亦有过明显的升降运动。这种升降运动也使得许多构造河谷沿岸形成高陡斜坡,原有斜坡高差不断加大,岩体破碎程度加剧,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基础。
饶峰—麻柳坝断裂和红椿坝—中坝断裂两个区域性大断裂,以及高滩—铁佛断裂、高桥—斑桃断裂、蒿坪断裂和汉王—双安断裂四个一般性断裂的多次复活,直接导致地质结构破碎,沿破碎带是崩塌、堆积层滑坡高发区,这也是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重要原因。
另外,紫阳也是较多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地震除直接致灾外,还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地震地质灾害具有非常强的破坏性。2008年“5.12”汶川地震致使很多隐患点变形蠕动加剧,稳定性变差,隐患陡然增大。
三、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量大面广,增加了监管难度。全县589处隐患点遍布全县17个镇197个村和居委会,这些隐患点既涉及集镇街道,又涉及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既有居民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也有山区普通村落,尤其是很多隐患点在偏远的山村里,部分受威胁住户或为留守,或为智障孤寡,这给宣传培训、日常监测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虽然工程治理和移民搬迁已使很多隐患点取消,受威胁人数逐步减少,整体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因受威胁村民经济基础及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需要治理的隐患太多,后面的避灾搬迁和工程治理任重道远。
(二)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紫阳辖区面积较大,全县35万人,而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而灾害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及大量基础业务均需要较大投入,财政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比如,一些急需应急治理的隐患点因没有资金支持,一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设备和信息化手段无法及时运用,一些特大型治理项目需地方财政配套无法落实等。
(三)加快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矛盾。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力因素存在很大关系。紫阳人口多,建设用地十分紧张,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而紫阳高易发和中易发区占到全县90%以上,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在地质灾害隐患范围内进行建设,大量而集中的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必然对地质环境构成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突显。
(四)缺乏专业人员和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县级缺乏专家,镇村缺乏懂行的业务人员且队伍极不稳定,监测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明显不足等突出问题,没有专业人才和稳定队伍的支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群专结合”,其防治水平和防治效率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五)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紫阳虽然是地质灾害的受害者,有很多惨痛教训,但在实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依然有极少数干部和群众,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没有真正把各项职责落实到位,横向没有到边,纵向没有到底,真正临灾临险时,会造成无法快速有效投入“防、抢、撤”,这虽是极少数,但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最为可怕的。
四、地质灾害防治应对措施
(一)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体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和群测群防网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1、明确各级职能职责。继续强化防灾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断完善由县政府领导任指挥长,各镇政府和国土、水利、住建、安监、交通、气象、民政、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应急指挥机构,各镇村和相关部门也建立健全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让应急处置机构和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职责分解到相关单位和个人,保障临灾临险时,情况判断“准”,指挥关系“顺”,信息传递“快”,部门协同“活”。
2、建立可持续的财政预算制度。将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收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适当调整预算额度,为灾害治理、宣传培训、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专门车辆等应急设备装备、科技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先进奖励等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3、建设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业性强,工作辛苦,责任重大,必须要有一支群专结合、熟悉业务、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才能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保障。要通过引入专业人员和培训现有人员,建立县级应急专家库。镇村选取熟悉业务人员,或对现有员进行轮训等办法,建立相对稳定的防治队伍,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有更多的“行家里手”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4、坚持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指导检查工作,查责任落实,查管理漏洞,查制度及机制建立,查违法人类工程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
(二)强化监管措施,提高防治成效。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目前实际,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长短结合,统筹兼顾,有序推进。
1、编制防治预案。作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来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是每年度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简便可行”的原则认真细致编制好,只有机构健全,抢险救灾才能真正各司其职。
2、加强信息预警。国土、水利与气象等部门要整合资源搭建好预警预报平台,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提供信息支撑。同时要完善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能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及时将权威信息传递到镇、村、组、监理员及受威胁住户,保障能够各司其职,迅速采取“防、抢、撤”行动。
3、完善责任体系。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县国土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各镇政府辖区负责,县级各相关部门行业主体责任和职能配合职责,防抢撤责任人的职责,监测员的职责,受威胁住户保障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等等,都必须以法规、制度和预案的形式进行明确,只有责任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才能落到实处。
4、抓好搬迁避让。2010年陕南三市遭受特大山洪和地质灾害后,为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安居问题,省委省政府才专门针对陕南三市出台了避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这一惠民政策,自2011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种种原因,单就避灾这方面目前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政策的受益者和执行者,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多渠道多途径把这一工程继续实施好,尽最大努力将更多的无法实施治理的隐患点上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5、加快工程治理。对无法实施搬迁住户人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省市项目支持对其治理,适时整合国土、水利、林业、移民、环保和扶贫等部门的项目,通过退耕还林、库区治理、美丽乡村、生态县建设、小流域治理和矿山复绿等,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同时镇、村、组、受威胁住户也应加大投入,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可以吸纳民间资本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
6、严把建设关口。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区域总体规划必须服从于当地地质环境状况,禁建的和不适宜建设的,要坚决避开,保障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比如,紫阳县城所在地是汉江河滩阶地,现在的承载力和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极限,必须进行严格管控。其次是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坚持项目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项目建设中必须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的防治措施,验收建设工程时必须同时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严格落实“谁诱发谁治理”制度,坚持遏制新的地质隐患的产生,坚决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再次是矿山管理上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准入制度,落实好矿山恢复治理方案的备案和保证金收取制度,按要求完成阶段性恢复治理。通过规划管制、项目准入、危评把关、执法处罚等综合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和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7、搞好应急演练。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得到各级的广泛认可,且日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应急演练可以检验机制体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通畅,配合协作是否有效,预案是否合理,群众的认识及参与情况是否到位。同时,应急演练还能起到“演练一处,影响一片”的宣传教育作用,应急演练在防灾减灾的环节中是“模拟检验”,在整体效果呈现上是“立竿见影”。
8、常抓宣传培训。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能职责,理顺组织关系,建立和完善各级体制和机制,知晓各自的法律义务和职责。其次要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知识,尤其是要让乡镇、村组干部及指挥员、监测员,做到懂得巡查常识,掌握简易监测方法,熟知避险知识,提高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再次就是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通过处罚和惩治,达到威慑和教育更多人自觉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目的。通过宣传、培训和教育,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全面提高“群测群防”的工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系紫阳县国土资源局地质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