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3期/研究探讨/内容详情

对紫阳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调查

作者:陈俊瑞发布时间:2017-07-2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对紫阳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调查

  陈俊瑞

  今年4月份,笔者深入部分镇、学校和相关部门,就紫阳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保障经费,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近5亿元,新建了县文体活动中心、县城第二和第三小学,迁建了县职教中心,扩建了紫阳中学、毛坝中学,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所,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100所,新改扩建校舍及活动场地面积达到24.6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初级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实现“电子白板”全覆盖。紫阳中学、毛坝中学、紫阳幼儿园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示范幼儿园。

  2、鼓励激励,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每年重奖教育教学有功之臣,累计投入奖励资金1500余万元,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全县高考二本达线由2011年760人增加到2016年1183人,达线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一本、二本、三本达线率均位居全市第一;2016年实现了紫阳考生进入北大“零”的突破,全县中考综合评定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

  3、优化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累计补充引进教师300余名,组织390余名教师参加了支教和交流轮岗,开展国培计划、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等培训5300余人次,63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坚持职称评聘向基层一线和边远乡镇教师倾斜,积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建设教师周转房800余套,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4、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县入园儿童由2011年的410人增加到2016年的430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1年的42.3%提高到2016年的93.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入学率保持在100%,小学阶段巩固率100%,初中阶段巩固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入学率由2011年的85.6%增长到2016年的97%;坚持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持续增长。

  5、整合资源,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学前一年免费教育、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筹措资金100万元,整合部门各类资源,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累计落实各类资助5514万元,惠及46903人;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395万元,惠及10106人,实现了从学前到大学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建工作氛围不浓。从总体上看,我县创建工作措施不力、行动缓慢,工作相对滞后;一些镇村干部和教职员工认识不到位、紧迫感不强,对创建工作内容标准把握不准。

  二是义务学校达标率低。在全县17个镇97所义务教育学校中,仅有12所规模较小的村级学校9项指标中有7项达标;除现有专任教师学历和现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可达标外,其余指标均不达标。

  三是部室设施建设欠账大。截止4月上旬,全县2017年126个校舍项目中,仅有个别项目开工,校建项目进度慢。全县有98%的学校差缺教室等基础设施,有90%的学校部室配备不达标;有80%的学校生活设施不达标;所有学校均需要添置计算机、图书等设备;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有差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总体缺编258人,但局部学校超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口很大;个别校长、教师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关爱、安全管理等工作责任未全部夯实到位。

  五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载体单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学校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校训,“三个大力宣传”主题不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导向不突出,校园文化底蕴不深厚。

  三、思考及对策

  1、紧盯验收标准,突出工作重点。各镇、各部门、各学校要准确掌握创建验收标准,紧盯“一个门槛”、“两项评估内容”、“一个重要参考”评估指标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的20条“底线”评估认定的主要内容,务必坚守住“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达标,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近三年中有两年存在不达标情况,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这“四个一票否决”的底线要求,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项创建工作。要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厘清问题清单,逐项分析研判,建立整改台账,压实整改责任,重点要在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抓好软件资料建设上下功夫,在校舍建设、设备采购、师资配备、入学机会、保障机制、质量与管理方面抓落实,确保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2、强化目标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省、市工作要求,逐项对照《实施方案》中明确的任务清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形成攻坚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各镇对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负总责,督导学校扎实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各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验收“评估标准”逐指标抓好落实;县教体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指导、评估工作;县财政局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优先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投入;发改、住建等部门要优先考虑学校基建项目安排、学校用地指标调剂等工作;编制、人社部门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做好教师招录、引进工作;县综治、公安等部门要强化学校及其周边安全管理,抓好学生乘车、饮食等安全工作,各负其责,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3、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要整合各类资金,继续倾力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统筹安排好项目建设。坚持农村学校“改薄”和城镇学校“扩容”齐头并进,全力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制定和完善一校一策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快全县41个新建校舍项目、85所维修改造学校建设进度,确保评估验收时竣工交付使用。各学校要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抓好验收必查的学校“五类部室” 建设,确保达到评估验收标准。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补充、管理、流动等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教师配置基本均衡;加大教师招录补充力度,解决教师缺编问题。全面理顺教师岗位聘用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切实解决好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优秀校长和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关心教师的成长和生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促进教育公平,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试就近入学政策,划定学期范围,实行刚性控制。认真贯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要求,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强化控辍保学目标责任考核,夯实镇、村、学校控辍保学责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巩固率达到99.91%。不断完善特殊群体子女就学保障工程,千方百计保障各类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力,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比例不低于90%。不断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管护体系,全面落实家庭、政府、学校责任,发挥学校留守儿童管护中心作用,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农村初中毕业生平等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普通高中面向农村初中招生实施全额录取政策,确保农村初中毕业生全额录取、升入普通高中就学。

  (作者系紫阳县督查考评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