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促力脱贫攻坚调查
——以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为例
石泉县中池镇党委课题组
产业是经济发展追赶超越的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是促进群众增收摆脱贫困的基石保证。蚕桑一直是石泉的传统产业,这项传统产业现状如何?如今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作用发挥如何?成效又如何呢?石泉县中池镇党委成立课题组以青泥涧村为例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青泥涧村兴桑养蚕现状
青泥涧村有223户756人。2016年全村算上留守的老人也仅只有132户在家,而这132户中有98户在从事养蚕,2016年养蚕802张,总收入130余万元。今年早春,因“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丝价上扬等利好信息叠加,早春发蚕种达178张,全年预计可发种860张,以今年的价格预算可增收16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70.5%。
二、养蚕是青泥涧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
近年,青泥涧村通过抓栽桑、建基地,抓协会、签定单,抓科技、增效益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创新手段,实现了在波动之时大户趋于稳定,低潮之期养蚕量、蚕农收入不降反增,蚕桑产业发展之路坚挺、规模效益巩固提升的新态势、新格局。
受过市场波动考验的青泥涧村蚕农们,近年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该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15389元,全村楼房普建率达70%以上。现年55岁的叶方海,十几年前在茧价市场波动时外出打工,在感受了外出艰辛后回家转方式养蚕,从最初的一季养3张种发展到目前一季养10张蚕,年养35张,并带头组建合作社,领头探索新技术,盖起了楼房,前几年村上换届又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叶方海说:“如果没有兴桑养蚕,青泥涧村民富不起来,即便打工挣钱也不长久,反而是通过跳出蚕桑产业发展‘高潮撵、低潮砍’怪圈,在全村形成养蚕致富比学赶帮超风气,进而树立桑蚕主导产业地位,这才是正道。”目前,青泥涧村养蚕大户达81户,占养蚕总户数的82.7%。
大氛围、大气候也影响着贫困户。青泥涧村有在册贫困户46户122人,2016年2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而在这23户中,有17户是因为养蚕摆脱贫困的,最多的养到15张,少的8张,按张产1700元计,户均增收1.3万元。例如李建顺,5口人,前几年外出务工,没文化、没手艺,一年到头攒不下钱,前两年回家栽桑5亩,2016年养蚕9张,收入1.53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60元,基本达到脱贫收入线。阮世红,4口人,养蚕12张,收入2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该村支部书记叶方海坚定地说“兴桑养蚕绝对是青泥涧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青泥涧村蚕桑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是市场力量的拉动、行政力量的推动和科技力量的支撑,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地域特色和优势,坚守齐心共同努力,才趟出了这样一条蚕桑产业发展“青泥涧”模式。
1、建基地栽桑园,四个转变是关键。“十一五”初期,石泉启动“蚕桑大县”发展战略,曾出现过“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的盛况。但一受茧丝绸市场疲软情况的影响,栽任务桑、毁成林园的现象就十分突出,桑园面积一段时间曾萎缩。为破除这一普遍难题,中池镇首先在思想上进行解放、在生产方式上进行转变,即: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由整镇推进向重点区域转变、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的“四率”指标。中池镇特别是青泥涧村,在栽桑建园基地建设过程中,给蚕农讲前景、讲效益,动员他们舍得好田好地集中连片建丰产园,青泥涧村先后新建、改建高标准密植桑园600亩,这为如今该村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政策引奖励牵,基础配套走在前。政策撬动对于产业持续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中池镇历来把蚕桑产业看得很重,持续不间断创造条件、执行政策,先后制定《农民增收蚕桑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蚕桑产业建设奖补方案》等,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抓蚕桑,争取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强村大户建设、基地基础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奖补、扶持。青泥涧村先后修建标准化蚕室5500平方米,建省力化蚕台3500平方米,蚕农得到奖励扶持50多万元。同时,建立了镇、村技术服务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镇设蚕桑技术服务站,村配蚕桑技术辅导员,保证了蚕农安心发展。
3、三要素四要点,科技推广强手段。科技运用同样是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必须手段。青泥涧村支部书记叶方海介绍说,以前一张蚕防治病用药成本在50多元,现在不到20元,以前一个季度养5张蚕就得请10来个工人忙15天左右,但现在修建了省力化蚕台,运用了自动上簇、机械消毒等技术后,一季养10多张蚕也只需3个工人干8天即可,大大减少了成本。青泥涧村蚕桑技术辅导员贾安平说:“这得益于科学养蚕方式,在桑园管理、养蚕技术、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探索建立了简易高效“345”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即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化学除草、间作套种)和简易养蚕五项技术(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这些让蚕农节省了劳力成本、降低了病症风险,也容易上手掌握,也保证了蚕农养蚕有钱赚。”
4、抓协会签定单,农民吃下“定心丸”。2015年3月初,村民叶友林还对春季养多少蚕一直犹豫不定,担心价格上不去,不如外出打工。但很快,他打消了顾虑,不仅加强了自家桑园施肥管理,还流转了2亩桑园,春季二批次就领养了5张蚕,同季增加3张。究其原因,是他加入了青泥涧蚕桑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又与石泉县蚕桑龙头企业永宏丝业公司签订了春蚕茧收购合同,企业承诺将以每斤18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据了解,每年中池镇都会牵线搭桥组织缫丝企业与养蚕合作社及大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设立流动收购点,减少蚕茧收购中间环节,实现蚕农向加工企业直销蚕茧,保障蚕农利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5、强堡垒育能人,带领蚕农把钱赚。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青泥涧村积极探索“支部+X+贫困户”、“支部+能人+X”等农村党建模式,通过书记带党员、党员带能人、能人带农户等方式,38名党员带出了养蚕能人57人,引领全村群众持续壮大蚕桑产业。在兴桑养蚕每个环节,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到桑园蚕室互帮互学,带头运用新技术,带头帮助贫困户,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在蚕桑产业发展环节上凸显,充分体现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
四、青泥涧村发展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启示
从市场波动中转方式稳信心,从劳动实践中探路子勇创新,从村域发展中积经验成模式,青泥涧村的蚕桑产业发展实践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有益借鉴、带来了深刻启示。
1、只要有信心,桑叶变成金。一年栽桑,几十年受益,广大蚕农千百年来早已体会到因蚕而兴、因桑而富的重要性。但中途市场波动,茧价持续走低,部分蚕农又没能跟上方式转变节拍和步伐,从而导致对蚕桑产业失去了信心。从青泥涧村看,只要坚守住桑园不砍、养蚕不丢的村民都走上了脱贫路、致富路。只要政府做好引导、做好保障、做好科技服务,使广大群众能掌握蚕桑产业发展先进技术,使广大群众内心对蚕桑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就能达到蚕农增收,兴桑养蚕致富之路。
2、产业很重要,一定要抓牢。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发展对于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应多把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多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来引领群众精准脱贫,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从青泥涧村看,这个村正是坚持蚕桑产业不放松,同时开辟养蜂、辣椒种植等新的产业种类,抓住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3、脱贫路艰辛,勤劳应为本。虽说古有“勤养猪、懒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一说,但现实中想把蚕养好,勤劳是第一位的。虽说近年针对养蚕劳动效率低、强度大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但桑园栽培管理、小蚕共育、桑叶采摘、消毒清扫等程序一道都不可少。从青泥涧村看,正是该村形成了一个勤劳脱贫、勤劳致富,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大氛围、大环境,才能形成蚕桑产业大发展、大增收的格局。脱贫攻坚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扶志”,浸透“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把勤劳放在第一位,加上科学的帮扶措施,才能早日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