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3期/产业发展/内容详情

以红旗渠精神促进旬阳拐枣产业发展

作者:王成书发布时间:2017-07-2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以红旗渠精神促进旬阳拐枣产业发展

  王成书

  最近,我随旬阳县首期党性教育外训班,赴河南省红旗渠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实地考察,心灵受到巨大的触动,责任和担当意识油然而生。

  一、正确认识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的天然困境,坚信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立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历时十年,修建了中国的水上长城——红旗渠。当时参加工程修建的干部群众达30万,经受了最困难时期的考验,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跨经两省,投资6865.64万元,在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叠生的太行山上修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林县人民敢于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创造性地发挥了自身的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就是力争依靠自身力量,立足自身条件办一切事情,这是我们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艰苦创业,就是秉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念,艰苦创业苦作舟,成就大业勤为径,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团结协作就是凝聚共识,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是国家强大的正能量。红旗渠精神的激励和鼓舞,激发了我抓好拐枣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明确拐枣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拐枣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传统品种,适生性强,产果期长,附加值高,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我县地处拐枣的最佳适生区和天然分布中心区,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具备拐枣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拐枣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建设陕西强县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县正处于拐枣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要把拐枣作为突破发展的重点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来抓。

  发展拐枣产业,要以打造全国拐枣第一强县为目标,全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加强科技研发,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筹推动“三化(基地规范化、市场品牌化、产品系列化)”,快速开发“四品”(产品、商品、旅游纪念品、功能食品药品),改造提升传统,推进精深加工,大力开拓市场,创建世界品牌,把拐枣产业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产业,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家优势产业。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拐枣研究开发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拐枣加工综合产业园区,建成拐枣基地15万亩,实现拐枣产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远期可达100亿以上。

  三、以红旗渠精神科学谋划拐枣产业。

  1、建强原料基地。一要建设优质种苗基地。以县中心示范苗圃基地为核心,以吕河、神河、金寨、双河、桐木、铜钱关等6镇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和大户,开展拐枣育苗生产。到2020年,建设优质种苗基地500亩,改造拐枣良种基地5000亩,为全县拐枣建园打好种源基础。二要建设规范化生产基地。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依托退耕还林项目,采取集中建园和四边地(路边、沟边、坎边、庭院周边)建园相结合,适地适树发展拐枣。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建园纳入优先规划、支持重点,力争使有条件的贫困户人均种植拐枣1亩以上。三要突出规模化。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建设棕溪、关口、铜钱关、段家河、仙河、神河等万亩镇,精心打造一批千亩示范村和百亩精品园。积极研究推广拐枣套种牡丹、药材和林下养殖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拐枣基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壮大龙头企业。一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引领是拐枣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坚持内扶与外引并举,改造与新建同行,在高新区倾力建设拐枣加工核心园区,建设集拐枣产品研发生产、宣传展示、物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集群。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扩建,通过兼并、租赁、合股、合作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帮助县内企业扩大规模、提等升级。同时要全力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旬投资拐枣产业。二要健全配套加工体系。依托供销社等系统的资源,分区域建立以烘干、储存为主的拐枣初加工中心,引导企业、合作社建设拐枣初加工厂,实现拐枣就地初加工,为高新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三要加大研发力度。组建旬阳县拐枣国际研发中心,加强与韩国及国内知名院校的合作,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拐枣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支持深度开发拐枣功能饮料、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系列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专利和成果,引领拐枣产业长远发展。

  3、唱响特色品牌。一要创建公共区域品牌。利用拐枣国家地理标志名片,申报“旬阳拐枣”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拐枣公共区域品牌。鼓励拐枣企业创建各类高知名度商标、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着力打造“旬阳拐枣”世界品牌。二要加大宣传推介。精心策划拐枣品牌的宣传推介方案,通过拐枣文化节、专题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形式集中推介旬阳拐枣,利用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开展旬阳拐枣品牌公益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互联网+拐枣产业”,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促进电商与实体流通有机融合。三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拐枣的健康、养生、保健及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旬阳拐枣故事”。集中建设一批集产业示范、文化娱乐、宣传展示、观光旅游、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拐枣产业休闲体验园和休闲农业示范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一要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县、镇、村三级拐枣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镇配备拐枣技术专干,重点村和园区基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院(校)地合作,推广“专家+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大力发展拐枣产业社会化服务,组建旬阳拐枣发展协会,实现拐枣产业发展服务全覆盖。二要建立质量监管体系。发挥拐枣地理标志认证的优势,加快制定拐枣生产、加工等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体系,抢占市场先机。三要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配齐配强拐枣国际研发中心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培育拐枣职业农民,建立拐枣产业实训基地,定期开展技术经营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拐枣职业农民,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夯实措施保障拐枣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县拐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统筹、协调、督促职能,每年将拐枣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计划,进入综合考核。组织专项检查,对发展好的重奖,对工作不实、弄虚作假的严格追究责任。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拐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拐枣产业发展。制定拐枣产业奖补扶持办法,通过“以奖代补”扶持拐枣产业发展。整合扶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支持拐枣龙头企业产品精深加工、人才培训和品牌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动员乡镇、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作为,创造良好的拐枣产业发展环境。要创新思维,灵活方法,积极探索拐枣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拐枣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考核奖惩。建立拐枣产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拐枣产业发展纳入县对镇和有关部门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建立健全督查、考评制度,加强对工作进度、质量、成效等的检查、考核,推进拐枣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旬阳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