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董焕印
今年,我县考察组到江苏省溧阳市进行工作考察,溧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对白河县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溧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经验
近年来,溧阳市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招牌”,牢固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根据长三角地区、环太湖旅游圈、沿高铁旅游网(带)、宁杭生态旅游带中的角色定位,编制了溧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抓同落实,注重资源统筹,将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实现游客服务区、咨询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等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增强了城市文化休闲气息。目前,该市已有天目湖、南山竹海、御水温泉等3个国家5A级景区,全国工农业示范点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6家,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县(市)。2016年,该市接待游客15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66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中国最美休闲度假城市”称号。
二、白河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及短板
五大优势:一是有区位优势。白河地三面环楚,拥有“南走巫峡,北通商洛,东扼均房”的地理位置,已成为对接陕、鄂旅游板块的重要节点、沟通“西安-安康-十堰-武当山-神龙架”五大旅游热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西接川陕渝、东连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二是有交通优势。汉江过境39.2公里,汉江航道整治加快实施,水运优势正在恢复;襄渝铁路、316国道及“十天高速”纵横穿插,县镇道路320公里、村道1100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省干线为骨架、镇为支点的“四穿越、三循环、十连镇”便捷交通网络;十堰机场已投入使用,安康新飞机场也将于2018年首飞,届时我县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有生态优势。全县1455平方公里土地,有耕地29万亩,林地40万亩。境内群山绵延,道路蜿蜒曲折,水深谷幽,环境优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类以上保护动物20余种,有金、银、铅锌等矿藏10余种,是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宝库和“自然博物馆”。四是有旅游资源优势。目前,除了庙山寨景区、桥儿沟省级文化旅游街区和天宝景区分别拟创建为国家3A和4A景区外,旅游资源密集的还有红石河、平顶山、东坡、五龙尖、女儿寨、蔓营寨、二凤山、冬青树、汉江及张黄大院等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开发的条件。五是有地方文化优势。白河有史于夏商,曾是古麇国的国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始设白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毗邻汉江,自古以来沿江经济繁荣、人文厚重,汉江商贾文化;在历史上,白河多次划分秦楚管辖,形成了秦楚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色;还有传统玉石——绿松石文化。通过近几年的培育,木瓜酒、甘蔗酒、绿松石、春燕茶、葛根茶、汉江奇石等旅游特色产品日渐丰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点水”、“白河肉糕”、“甘蔗酒”等20余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理念滞后。旅游业发展虽上升至战略层面,但仍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全域旅游的意识,没有建立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机构,尚未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或措施,发展理念跟不上发展形势,“旅游+”发展模式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二是景区(点)建设品位不高。全县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目前初步建成的桥儿沟、庙山寨、天宝等景区,投资规模受限,配套设施不到位,景区发展动力不足。加上文旅整合不深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没有发挥。三是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在旅游传统六要素中,各环节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宾馆、酒店、星级农家乐虽有建设,但整体接待能力不足,也没有星级酒店,经营特色不明显;饮食文化缺乏包装推介,“三点水”、“黄金脆”等特色饮食没有商品化。四是旅游服务管理跟不上。旅游服务管理措施不够得力,人力物力投入显得不足。专门从事旅游服务的旅游社、导游等还是空白,与游客日益提高的消费期望不相适应。
三、 对白河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立足白河的实际,怎样把旅游资源优势变为旅游产业优势?
1、打造汉水文化品牌。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的“朝阳产业”,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将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工程,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民生工程,白河旅游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应该是挖掘汉水文化,塑造汉水文化品牌,让汉水文化成为“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精髓,成为白河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要把塑造汉水文化品牌写进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创新思想理念,统筹考虑协作理念与协作策略、近期开发与长远规划、保护利用与效益发挥、道路网络与旅游线路、特色意识与精品意识,现代管理与组织方式、文化特色与品位追求、开放理念与效益观念、形象策划与广告宣传等问题,把汉水文化融入旅游发展规划,融入景区景点建设。当前,要抢抓全市旅游发展“汉江蓝道”和“汉江画廊”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汉江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水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汉水文化成为白河旅游响亮的名片。一是在挖掘汉水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利用汉水神女的传说,搜集相关资料,再现汉水神女形象,演绎编排一台反映汉水文化的风情歌舞剧。二是在培育汉水文化产业上求突破。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开发水上娱乐活动,包装策划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带动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建设,恢复白河龙舟节活动,通过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和汉水文化宣传力度。三是在包装汉水文化旅游产品上做文章。整合木瓜酒、汉江奇石、绿松石等资源,推介包装汉水文化旅游产品,利用河街建设之机,打造一个汉水文化产品展示区,丰富汉水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知名度。
2、舞动县城旅游龙头。白河县城依山而建,是一座挂在半山腰的城市,房屋错落有致,极具特色;县城紧邻汉江,与湖北隔江相望,是亲山乐水好去处,“一城”(山城)、“一江”(汉江)、一街(桥儿沟明清古街)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得天独厚条件。县城的区位和特色优势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理应成为全县旅游产业的龙头,舞动龙头,就可以带动全县旅游提速发展。一是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按照旅游小镇的目标,结合原有特色,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餐饮、住宿等行业旅游服务水平,逐步对城区内街道、铺面、建筑外观等旅游景观提升改造,打造独居特色的旅游小镇。二是统筹规划城区景点建设。加大城区旅游景点的建设力度,以“明清古街”“鍚城新韵”“山尖学府”“蛟龙出海”“绣屏揽胜”等白河八景为重点,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抓好县城周边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群力村万亩桃花、绣屏山城市公园、纱帽山公园和滨江休闲公园等景点建设,规划实施汉江沿线滨江休闲观光旅游,拓展县城骨架,增强旅游聚集能力,引领全县旅游发展。
3、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消费热点。要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发展工程为目标,充分利用镇、村旅游资源,按照全域旅游和“旅游+”的思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以休闲健身、观光体验、农家美食等重点,每年打造一个3A级以上景区,每镇打造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或抓好一个旅游示范点,逐步把全县打造成为“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重点围绕庙山寨景点、石梯石文化塑源、红石河文化探源、平顶山康养、张黄大院高端民宿和仓房富硒茶叶观光体验、玉门东坡银杏小镇、茅坪田湾五龙尖自然风光及义和民居、宋家双喜万亩歌风春燕观光及传统民居、双丰阎家女儿寨及双河玫瑰种植园、西营蔓营田园风光及道教养生、仓上天宝大地景观和仓坪月亮湾、冷水川河及兴隆二凤山、麻虎康银电站及金银荷色等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串点成线、串线成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和生态观光游,与县城旅游相互映衬、互为补充,构建全县大旅游工作格局。
(作者系白河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