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做法与思考
李成旭 刘晓林
一、我区农村改革发展亮点
汉滨区属典型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2016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0.1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比安康市略高0.2%,与全省依然存在8.4%的差距。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我区物产丰、品质优、生态好的资源优势,与底子薄、品牌少、增收难的发展瓶颈形成了剪刀差,我们不断强化惠农富农强农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促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水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和魔芋、烤烟等区域优势产业借改革之势,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标杆。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村土地产权登记颁证工作,“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扩点顺利推进,推动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流转土地25万亩(含林地),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5个,总面积达23万亩,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30个,省市级园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生猪产业发展养殖大户3000余户,建设千头规模养殖场160个,养殖规模西北第一;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总产量达到44万吨,成为安康中心城区广大市民的“菜篮子”;经济林果园面积达13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核桃49万亩,茶叶14万亩,油茶10万亩,其它6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2万亩,总产位居全省前列;树立的生猪联盟饲养“阳晨模式”、设施蔬菜“忠诚模式”、产业脱贫的“牛蹄模式”等,先后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及文件中,农村改革创新蔚然成风。
二、重要措施
1、抓制度设计,统筹谋划产业转型。把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坚持全域科学规划、发展规模适度原则,结合实际编制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创新“基地规模化、园区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思路,围绕建设百个园区、百家企业、百个示范社、百家电商、百万亩林果园“五百目标”,率先在产业基础好、群众发展意愿强的镇村开展试点,根据富硒、生态、绿色等地方特色抓产业、创品牌、占市场,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深度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抓园区承载,加快产业规模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围绕餐桌经济、富硒农产品、休闲观光等不同定位,建成38个循环农业园区、21个山林经济园区、6个休闲观光园区、8个水产养殖园区,园区总面积达23万亩,产值过16亿元;培育市级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示范家庭农场2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并建立了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从我们在牛蹄、县河等镇搞的“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套餐脱贫试点来看,其中2016年底1800余户贫困家庭获得了300余万元分红收益。同时,促进三产融合,实施品牌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健全农产品储藏、包装、配送物流和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全区有10个园区的42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3个园区的7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22个园区注册了商标,“冯大姐”、“汪大运”等农产品商标享誉省内外,茶叶品牌京康“汉江绿毫”和双龙“陕茶一号龙珠”在北京茶博会上分获金、银奖,汉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3、抓理念创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绿化造林、飞播造林等,严格落实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政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4%。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根治农村“脏乱差”现状,村民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推广秸秆物化处理还田技术,关停拆除污染严重的民营企业,空气净化质量得到提高。全面落实辖区“河长制”,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流程化监管,确保汉江出水口水质在Ⅱ级标准以上。
4、抓要素保障,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搭建脱贫攻坚项目整合平台,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项目资金、国开行农发行扶贫贷款等共8.88亿元,进一步解决了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资金“短板”。对3.36万贫困户授信14.7亿元,发放贫困户小额信贷7838户3.58亿元,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470万元,金融扶贫扎实开展。不断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民生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5460元和3015元/人·年,实现了农村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新农合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顺利实施,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和孤儿生活保障“圆梦工程”有效推进,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有效化解。同时,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殡葬改革、民间组织等也取得了很大改革发展成效。
三、问题与短板
1、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难。当前改革受顶层设计的影响,有“上面热,基层冷”的现象。这一现象根源是基层干部缺乏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性、目标多元性、影响因素多样性和任务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推动农村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不足,怕担当,怕负责,严重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
2、产权交易体系建设难。当前,我区对农村土地进行了相应的确权颁证,但受农村产权政策敏感性强等因素影响,尚处于试点阶段,农村产权制度缺乏土地、房屋交易配套政策,以市场为引导的产权交易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村产权进入市场规范化交易的渠道还未建立。
3、产业主体融资难。调查中发现,我区涉农金融制度不够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少,金融产品单一,抵押担保手续繁杂,产业资金安排与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5321”金融扶贫政策,生产组织和农户普遍热情不高,还需要金融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落实办法。
4、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对农产品新品种研发投入不足,加之一些先进生产设备和高科技农机具在陕南山区缺乏用武之地,导致科技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推广应用难度大。
四、建议与思考
1、深刻领会中省政策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三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和追赶超越两大战役,进一步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村集体财产股份制改革等改革落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调解机制,使改革成果惠及全区广大农民群众,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区、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为全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区级平台建立便捷的农村产权登记查询系统,提供集中交易、规范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镇级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咨询服务窗口,负责农村产权资源交易信息收集整理、产权咨询。村级设立联络员,负责协调处理农村产权交易涉及的农户关系等服务工作。
3、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和产业经营者贷款难问题。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办法,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4、加强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围绕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策划一批重大项目,抓住机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源处理力度,提升村庄环境面貌,留住“望得见炊烟,记得住乡愁”的乡情味道。
5、加大农村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之间开展院地合作,推进科研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龙头。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提高农民科技应用能力,把农业生产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中共汉滨区委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