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3期/民风建设/内容详情

关于竹山等县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工作的考察报告

作者:陈 勇发布时间:2017-07-2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关于竹山等县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工作的考察报告

  陈 勇

  为有效治理“人情风”,推进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今年3月由县政协副主席周静同志带队,到本市旬阳县、湖北省竹山县、房县、保康县进行了考察学习。

  一、总体印象

  从考察情况看,这几个地方乡风文明建设水平都比较高,且各具特色。

  1、氛围浓厚。当地浓厚的文明新风氛围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地第一印象。精心制作的文化墙,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的家风家训,集中展示的“善行义举榜”和“曝光台”,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一些孝老爱亲自力更生的好故事无时不刻的传递着正能量。“孝父母、爱兄妹、和乡邻”,“讲规矩、守秩序、正家风”,“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才能福后代”这样浅显易懂,古为今用的传统文化理念,教育引导群众明事理、知荣辱、促进乡风文明。

  2、制度实用。制度建设是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根本。旬阳县委把中国传统的“乡贤自治”治理体系与现代治理能力有机结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的实施意见》,并在旬阳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在全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全县各村广泛开展“说论亮”道德评议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中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手段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尴尬局面。湖北房县在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及时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出台限办令、限桌令、限客令、限礼令、限车令、限时令,对婚丧喜庆的名目、对象、时间、地点、酒席、车辆等做出明确规定,多举措引导群众,除婚丧嫁娶对标操办外,不再以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名义请客收礼。

  3、干部真抓。好的制度,关键在落实,党员干部带头推动移风易俗,方能引得文明新风尚在乡村落地生根。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支部书记陈先位在道德评议工作中,敢于碰硬,勇于担当。首先从自己所作所为评起,从自己人情圈子改起,带头树立标准,带出一方正气。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兴伦,为了制止本村一户村民在县城操办的乔迁宴,多次上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酒席当天安排村两委成员走村串户做宣传,劝阻村民不要参加,自己则在酒店门口守候,将那些到场的村民一一劝退,最终使这户村民办成了“塌火宴”,让全村百姓看到了干部整治人情风的决心和信心。

  4、成效明显。一是人情负担越来越低。湖北房县自2014年启动人情新风至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大操大办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顶风违纪发生率正在接近于“零”。就普通民众而言,巧立名目的婚丧喜庆宴请活动,也得到有效扭转。二是乡风民风越来越淳。2016年,旬阳县共开展“论说亮”1429场次,评议出先进典型1891人次、后进典型1296人(件)次,设立“善行义举榜”和“曝光台”316处,帮助转化后进群众1124人。当地的群众遇事不办的多了,请客送礼的少了;红事新办白事俭办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讲和睦、守孝道的多了,闹矛盾、不孝敬的少了。人情重归文明道德,美了乡风,淳了民风。三是创业劲头越来越足。通过治理,群众普遍反映,人情少了,省的不仅是钱,更多的是精力。

  二、主要做法

  1、旬阳县的主要做法。旬阳县开展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推进移风易俗的核心是“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全县以村(社区)为单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动员村中“公道正派、威望较高、敢于直言、热心公益”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县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乡村精英等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通过“群众说”,召开道德评议会,把群众中存在的好人好事和失得失范的突出问题摆出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奠定论理评议的基础;通过“乡贤论”,找准问题的症结,经过乡贤精英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理劝教,明辨是非曲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榜上亮”,设立“善行义举榜”和“曝光台”,对先进典型褒扬,对后进事例与人员曝光,并落实帮教措施,强化群众监督,实现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形成厚德乡风。

  2、湖北三县的主要做法。湖北三县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县乡联动、以村为主,把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既强势介入,又不简单粗暴,从治理到规范,从管理到服务,通过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工作措施,不断扩大人情新风的到达率、有效率、获得感。一是注重价值引领。房县县委提出“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价值观,把化繁为简、勤俭创业、遵德守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人情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人情新风。二是注重载体实践。将人情新风、文化小康纳入脱贫攻坚行动,统筹资金建设一批人情新风文化大院、道德讲堂、人情风服务队等。同时、将治理人情风作为农村工作大事来抓,纳入城镇建设、社区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房县的书记、县长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亲自安排部署,项目化推进人情新风建设。依托文明创建平台,通过十字价值观引领、广泛宣传认知、红白理事会帮办、志愿服务队劝导、村规民约自治、重点人群主导、黑红榜激励、文化大院涵养、十星创建强基、榜样标杆示范等接地气、沾土气、聚人气的实践载体,让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在好玩、有意思、想参与中共享人情新风。三是注重机制创新。顶层设计“党委政府齐抓共管,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文明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压实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和一岗双责、属地管理之责。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细化部门的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实际推进中,不提倡的喜庆项目,由红白理事会在道德讲堂集中举办庆生礼、成人礼、祝寿礼、升学礼、乔迁礼、参军礼、开业礼。

  三、几点启示

  重视人情、礼尚往来是传统文化、公序良俗,变味扭曲的人情风、巧立名目的人情债,加重了百姓负担,败坏了乡风民风,党和政府必须回应关切、有所作为。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前提。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乡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待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村民处理当下与未来关系的习惯性依据。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也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2、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关键。鉴于人情风的群众性、私权性、道德性、民俗性、长期性、复杂性,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情新风,党和政府必须站在群众视角、道德高度,有为不滥为,指导不主导,帮办不包办,用力不粗暴,把治理转化为规范,把管理转化为服务。把人情自治作为根本手段,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用好村规民约“自治法”,建好红白理事会“纠察队”,打造人情自治“组合拳”。

  3、疏堵结合、立破并举是核心。治理人情风,必须把正常的民俗风情、人情往来,与巧立名目、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区别开来,良俗予以保护、规范,恶俗予以反对、治理。在操作层面,要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不能简单的一“堵”了之。对取消了的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宴庆活动,要打开“出口”,以健康文明的方式,满足群众心里,帮助群众庆贺,在婚丧喜庆激励约束机制、简办设施场所、健康文体活动上创新,在养老、婚庆、公共墓地、集中操办上突破。

  4、合力攻坚、重点突破是出路。人情牵动方方面面,治理人情风必须坚持县镇联动、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党群联动,综合运用教育、政策、文化、道德、制度的力量,打响人情新风人民战争。既要高歌猛进、又要稳扎稳打,既要立竿见影、又要久久为功,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如先治人情,再治彩礼,最后成新风。同时,治理人情风,不能光盯住办酒本人,还要盯住办酒关联人,打造360度综治网,如知客、厨师、场地租赁业主、民间艺人、婚庆公司、宾馆,安全监管机构等。

  (作者单位:紫阳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