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焦追赶超越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马恒昌
2017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将绘就“两个百年”和“中国梦”新的宏伟蓝图。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上“两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和今年八大民生工程的工作重点。关于今年工作,中央和省市委有这样三个重要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握落实。第一个重要精神,是中央提出的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总的主题基调,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稳”就是经济稳步发展,改革建设平稳有序,社会政治保持稳定。“进”就是要在复杂的困难矛盾增多面前,要奋发有为,要有新作为,改革创新要有新突破,内涵发展要有新成效,群众满意要有新提升。第二个重要精神,是坚持追赶超越的工作总要求。追赶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回陕视察时,对陕西发展提出的新的战略定位和殷切期望。今年,省委、市委都把追赶超越确定为全省全市工作的一个总要求、总的目标方向。可以说,是今年工作的总遵循、主旋律和最强音。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登高望远,闻鸡起舞,撸起袖子加油干,向高标准看齐,向先进对标,向榜样学习,各项工作都要创一流,争先进,出成绩。第三个重要精神,是坚持内涵发展的工作总思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明确提出,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关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抓好内涵发展,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追赶超越的工作总要求,坚持内涵发展的工作总思路,是今年各项工作也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基本遵循。具体到教育工作,讲稳中求进、讲追赶超越、讲内涵发展,最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要立足发展,着眼长远,争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带头者、示范者。另一方面就是要走出安康,跳出秦巴,争创国内省内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
一、主攻教育质量
质量决定生存,质量关乎发展。质量是教育工作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兴教办学的目的和本质所在,更是学校品质、发展内涵的重要标志和反映,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发展力、生命力的集中展示和彰显。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高,社会和家长就赞誉和欢迎。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学生就尊敬和崇拜。质量的重要性,应该说我们大家理解的都非常深刻。怎样提高质量?一要把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要求。就是要加强“德”的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和加强对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三德”教育,即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前进的方向,把握做人的本质。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养成教育和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思想、法治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小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通过这些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要把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第一任务。就是要加强“智”的教育。学校的任务归纳到一点,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概括起来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每个人有文化、有学识、有本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纲要,加强学科教学,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点亮学生前进的灯塔和航向。三要把提升身心健康素质作为第一底线。就是要加强“体”和“美”的教育。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强壮的身体、开朗的心胸、活泼的性格,是一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加强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先后下发的加强体育、美育教育的文件精神,培育学生身体茁壮、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四要把提升能力发展素质作为第一原则。就是要加强“做”的教育。实践是育人的根本途径。学校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最大价值追求,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最重要是提高他们的能力发展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动手、学会实践。这几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要害,身体健康素质是根基,能力发展素质是关键,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体,是教育质量和人的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这样三个问题要研究把握: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普遍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关系。普遍化就是教育的共性,要面对人人和知识课程统一组织实施问题。多样化就是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也要适应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要求。个性化是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成长路径,不能一个模子、一个方式教育人。怎样把普遍化、多样化、个性化有机的结合和解决好,需要认真探索创新。第二个问题,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关系。教育既要有教无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开发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质。第三个问题,是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关系。这与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有一定的相同点。“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精英教育、英才教育,对培养拔尖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原因正是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中,没有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关系,也没有解决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二、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元素,一个学校的品牌标志,一个学校的发展动力。学校不同于机关单位、场矿企业和公共场所,有其内在的特点、特征和特色。学校的特点特征特色最重要的表现,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各个学校在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形成了我们各个学校的办学特点、办学品质,也打造出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阳光学校都有各自校风、教风的概括和学风的展现,起到了教书育人、兴学治校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要以美丽新校园建设和巩固提升为抓手,坚持用校园文化创特色、提品质、树名牌,建设生态、书香、人文、平安、和谐美丽新校园。一是书香文化。学校要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品质。进了学校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悠扬动人的歌唱声,看到充满阳光和蓬勃向上的体育活动,以及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学生追求知识、渴望学习的上进风貌,这就是我们的书香文化。到了学校就要听到这些、看到这些,就像进入工厂听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到了军营看到火热的练武场面一样。二是环境文化。要坚持“让墙壁说话,让小草育人”的理念,努力从学校的建设、美化、绿化、靓化着手,打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校园环境,形成处处是文化的氛围。三是制度文化。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发展、管理、考核、奖惩制度,让制度管人管事。四是和谐文化。打造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享的优美环境。
三、滋养校园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内在动力,是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品质的直接反映,也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概括。校园有没有精神,校园文化浓郁不浓郁,反映了我们学校有没有生机与活力。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有机统一,文化是外在表现,精神是内在本质。校园精神体现在我们学校建设、发展、管理的各个层面,展示在我们校风、教风、学风的各个层次,反映在我们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打造校园文化、做靓校园品牌、滋养校园精神尤为重要。国内外一些知名学校、传统老校,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底蕴厚重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论述和概括,这里从五个方面提出丰富和滋润校园精神。一是爱岗敬业的精神。就是对事业、对职业、对工作要有敬重和敬畏。农民只有敬重土地才能获得丰收喜悦,军人只有敬重钢枪才能保家卫国,医生只有敬重患者才能妙手回春,同样我们教师只有敬重讲台才能桃李满园。人生的价值在于敬业乐业创业,爱岗敬业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诠释。我们一定要对教育事业、教育工作有一种敬重感、敬畏感。只有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断的开拓前进,取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好学上进的精神。教师、学生都要有孜孜追求理想、追求真知、探究未知领域的一种不断上进、不断发展的精神。三是志存高远的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挺起脊梁、搭建成长的梯子。那么就要胸怀祖国和人民,放眼未来,志存高远,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教师和学生就要树立这样一种思想追求、一种人生境界。四是真情大义的精神。“真情大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真情不虚不私不妄。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要通过真情大义增加我们的同事之情、工作之情。教育工作者是播撒爱的种子、点燃人间真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奠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就更应该弘扬和坚守真情大义。在我们这样一个工作和职业生涯中,这四个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五是幸福阳光的精神。我们讲幸福校园、和谐课堂、阳光笑脸,作为我们教师要有幸福感,对职业的崇高感、责任感、获得感。教师的幸福在于学生的成长,每当看到一个成功成名成才的学生就非常骄傲。学生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最大的追求。我们要永不言败、永远积极向上、永远阳光明媚、永远灿烂光华。
四、凝聚校园力量
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学校既是教书育人的阵地,也是被教育的地方,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来剖析,有五种力量也就是五个关系至关重要。内在的关系有三对,即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外在的关系有两对,即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这五种关系是凝聚校园力量最重要的体现,决定着学校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内在关系是决定环节,外在关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内在关系来讲,教师是主导,是教书育人的承担者,是教育工作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教师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长期承担一种教学任务,长期面对一种工作环境,既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懈怠和精神疲惫。所以,处理这些关系,不仅要把最优秀的人才、爱岗敬业的教师吸引凝聚到教育教学岗位上来,同时更要尽最大努力激发调动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感情,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教书育人的激情。学校发展力量里的五种关系,师生关系重在教学相长,核心是引领、关心、培育学生,要引领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培育学生的前途;师师关系重在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团结友爱,教师之间就要有一种同志之情、朋友之情、兄妹之情、家庭之情。在一个单位工作,在一个学校共事,同事就是手足,同志就是朋友,要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重在成长、重在友谊、重在发展。同学之情是最纯真的友谊,是人生的机缘。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健康成长、共同进步,不能有校园欺凌问题发生。这是内在的三种关系,把这三种关系处理好了,我们学校必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必然会拧成一股绳、团结在一起提质量、促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既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也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单元,它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重在理解、重在支持,争取社会各个方面能理解、重视、支持学校的发展;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着促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职责使命。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家庭教育抓的越好、抓的越到位,对学校教育支持促进作用就越大。处理好学校与家长关系重在配合、重在沟通、重在共担,就是我们要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学校要与家长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经常就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心理、成长、爱好、品行等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凝聚校园力量,对学校教师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支持人,用事业凝聚人,以感情激励人,靠待遇留住人。尊重教师学生的人格地位和价值尊严,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爱护他们成长成才,支持他们在自己岗位上不断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五、强化校园治理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引领者、管理者、治理者,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履行校长职责,提高校长的领导力、执行力,就是要加强学校的管理治理,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抓管理,要紧紧围绕细、小、实、严、稳“五字决”来着力。“细”,大家都讲于微细处见精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抓细节、抓细处,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想的细抓的细,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小”,我们既要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又要小中见大。抓大放小、小中见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些问题看似很小,实质是一个大事。我们平常讲质量是第一要务,安全稳定是第一底线。安全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具体工作,但安全工作是底线、高压线、警戒线,某种程度高于重于严于质量。安全同样有责任问题、细节问题,所以一定要着眼小处,抓好每一件事。“实”,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千条万条不落实是白条。学校工作务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做虚功,不能搞应景的事,一定要落真落实,真中有实,实中有效。“严”,严师出高徒,严管才精神。严是实的具体体现,坚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工作,把严体现在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用管理体现严,用制度体现严,用奖惩体现严。“稳”,学校的安全稳定、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啥都重要。千大万大安全最大,千贵万贵生命最贵。安全稳定工作要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始终紧紧抓在校长手上。要扛实责任,盯紧看牢,带着感情、责任、压力抓安全、护安全、保安全。强化学校治理,还要重视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核心是学校工作要注意统筹,要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统筹方法。我们各项工作既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把最重要的事情抓实抓好,同时也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了融入融合的问题,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质量、党建与业务、“三创”与教学、质量与安全等等,都有个融合问题,不能把各项工作单独割裂开来,搞单打一零敲碎打,要统筹兼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
(作者系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