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高速通了 人和钱跑了怎么办?
党信朋
近日,西康高铁(西安到重庆高速铁路其中一段,也是包海高铁大通道的其中一段)的预可研报告通过批准后,西安和安康的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两地人民喜闻乐见,这是三秦儿女期盼已久、望眼欲穿的大项目啊。
高铁,可以说是21世纪中国的经济大动脉,甚至影响到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全国各地人民都渴望高铁通过自己的家乡,还屡屡出现相邻地区因为高铁线路走向的分歧,产生僵持不下的情况,比如“西渝高铁”是走万州还是走达州这事,陕西、四川、重庆人都懂得。
高铁修通就万事大吉了吗,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尤其是我们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有太多的难题会随着那道“白色闪电”的飞过,而瞬间摆在我们的面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些现成的例子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省,有个叫绍兴的地方,曾经这里的“女儿红”和“师爷”闻名全国。地图上看起来,绍兴的区域位置非常优越,离上海、杭州、宁波都很近,交通四通八达。2小时经济圈、1小时经济圈、30分钟经济圈,随着这些令人骄傲的名词一再的冲破记录,绍兴人民却遗憾的发现,近6年来,绍兴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和城乡医疗参保人数却在逐年降低,这背后意味着什么?肯定是个让人忧思的现象。
曾经,我们一群青年在网络时政论坛上辩论地缘政治时常调侃:“印度、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悲剧是离上帝太远、离中国太近”。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国家的产业和中国高度重合,但他们的工业总产值和产业链完善程度又达不到中国的水准。经济学中有个简单的理论,分工越细、成本越低。中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优势产业也开始感受到国际竞争的残酷。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的家电曾经风靡中国和世界,如今商场里还能看到几个吗?曾经创造出无数工业奇迹和经济辉煌的日本,在智能手机、互联网领域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经济学名词讲叫“虹吸效应”,用我们日常聊天的通俗话语来说就叫:“被辐射死了。”
关注财经的朋友都明白,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安康作为内陆次发达地区,来料加工时代不属于我们,现在也几乎没有特色品牌产品可出口,每年的出口总额可以忽略不计,第一驾马车难以起航。现阶段,投资拉动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可随着高速路网、港口、机场的完善、高铁的开通,基础建设趋于饱和,未来投资的增幅会逐渐降低,继续再搞“铁公鸡”,我们还有土地吗?而且那也不是一市可以决定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历程,消费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对于安康来说,消费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如果我们通俗的把经济活动分为人流、物流、财流来分析的话,也不难看出端倪。
首先,人流,安康现在依然是人口净输出地区,305万户籍人口,有40万左右的人口流出量,这40万流出人口中,大部分是优秀人才和适龄的优质劳动力。如何让他们回来甚至还要引入人口,这是个庞大的难题。
其次,物流,安康几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的产品是可以疏散流通到全国各地,常驻居民的衣食住行、日常消费等工业品都是输入型,甚至连最普通的鸡蛋,都由山东等地以低廉的价格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我们的城市,导致本地养鸡户的鸡蛋难卖却百思不得其解。而互联网+的普及,致使本地市场的消费份额也被分割出去了很大一部分,最原始的小商业内循环体系买进、卖出也面临巨大挑战。
再者,钱流,在人流出、物流入的现状下,毫无疑问的是钱随着人的流出、货物的流入而源源不断的流失了,相对于发达城市,安康对外交易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就像一个抽水机不停的抽血,如果造血速度赶不上抽血速度,我们的困难和严峻挑战就会降临。
不难理解的是,高铁开通以后,我们离西安更近了、离武汉更近了、离重庆更近了,这意味着我们去这些大城市买衣服、家居、电子产品等日常消费的可能性增大而不是相反。任何工业品都不会因为我们是经济落后地区而单价更低,大城市却因为分工更细、消费总量更高而降低成本。消费市场也会随着人流的便捷程度进一步被稀释,人往高处走,这是人性,首都北京严防死守的2300万人口红线无奈的被冲破;日本人经过几十年努力,依然改变不了“大东京都市圈”的怪胎。日本人修新干线,让日本离大阪更近,原本设想疏散东京的人口密度,让东京人去大阪居住,遗憾的是,新干线通车后,大阪人都跑东京去了。随着资金、人口的流出导致本地机会缺失;从而加剧资金、人口的流出,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这就是城市的力量,这就是大城市对小城市、发达城市对落后城市的倾轧。
安康,如何让人流进来、让钱流进来,这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至少暂时来看,能让外面的人流和资金流进入安康的,只有旅游这个广泛的行业。而狭义的旅游说穿了,是一个看人脸色的行业,我们必须以最好的服务去面对客户永远都不会满足的心里。这会让我们在无限的批评和消耗中自我沉沦。未来,我们不能只依靠这“一条腿”走路。
面对可以预见的严峻挑战,笔者不敢说有什么良药,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或许可以参考。
首先,在国家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总纲领下,省级乃至国家在战略布局上,要疏散分配基础资源配置,如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强力引导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调配人流、财流的走向。道家有言: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会使落后地区一步步加速失去竞争力。只有在基础服务领域协调平衡资源,才能引导人流和钱流的逆向回流,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行天道。
其次,要注重建立文化软实力,以打造品牌文化为依托,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有生命力,有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的底蕴。重视文化软实力,必须从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开始。常有朋友说:“既然以后去西安只要一个小时,就去西安找工作,在安康,大家都不尊重文化创意和知识,请我设计、规划一个方案,往往都觉得发根烟就行了,不如人家一个下水道工人”。这是一个无奈也很可悲的现象。
重视人才,引进人才,把招商引资转化为招智引商,资本是逐利的,资本也会跟进那些最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意,然后把创意变为物质或者文化消费品,进而引领经济发展。
再者,要以攻为守,正如笔者近期呼吁的那样,与其建设那么多百货商场在自己城市内部互相碾压、辛苦招商,倒不如建座“秦巴明珠塔”吸引外来者参观消费,逐步引导游客对生态文明进行精神图腾。
当“大红袍”、“铁观音”、“龙井”、“普洱”等茗茶闻名全国并努力进军国际市场时,我们的“富硒茶”每推进一步都很艰难,原因之一或许是我们的品牌文化塑造力太差,资源太过分散,据不完全统计,安康登记了760余家茶企,注册了1100多个品名,这些小微企业一是抗风险能力极弱,二则杂乱无章的品名使人弄不清安康生产的是什么茶叶,严重阻碍品牌的建设。品牌会吸引资本的青睐,而资本可以让生产变得轻而易举,如果我们抓住的不是牛鼻子而是牛尾巴,必然无比艰辛。
几年前,福建人努力把铁观音推向欧洲,却因“灭四害”时,666粉(农药)撒的太多,土壤短期内无法降解,限制性元素超过欧盟的食品标准而被拒之门外。但是他们依然在积极寻求一切可以解决的办法,对内、改良土壤;对外,研究欧洲国家标准参数,寻找一切可能的突破口。而这些,是不是我们的着力点和借势超越的机会呢?
如果我们把汉江就当做欧洲的莱茵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中国的崛起,人民自信心的提升,经济发展促进的环境改善,汉江的确不比莱茵河差,那么我们引来的游客、面对的市场是整个世界,而不只是秦巴山。
在物质产出并不占优的安康,以文化反攻的战略塑造品牌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树起精神图腾,包装整个“大安康为产品”,借势借力,那么安康的产出将不是小作坊的茶、不成规模的枇杷、只能在本地销售的酒和水。每座山头都会是资本追逐的产品,因为这里有生态明文、有文化符号、有水源地的荣誉、有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态、有富硒元素。我们可以销售健康、销售文化、销售理念、销售未来。
路通了、桥通了,人可能会走,钱也可能会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留是留不住的。与其被动“迎敌”,不如现在就开始大步的“走出去”。让世界知道我们,不要让我们被世界遗弃。
所谓创新,无非就是无中生有!
所谓文化,就是重新定义这个世界!
安康,是该换一个角度看未来了!
(作者系西安交大研究生在读,安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