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滨区以农业园区建设促脱贫发展的调查
汉滨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现状及趋势
汉滨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园区搭台,多元投入、产业厚植,群众增收、互动共赢”的原则,按照“工业化思维、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标准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区已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15个,规划建设面积41.7万亩,累计完成土地流转25.3万亩,建成区24.1万亩,完成投资18亿元,有3万多农户参与园区建设,覆盖农村人口12万余人。有60个农业园区投产使用,实现产值16.2亿元,利润2.7亿元。 农业园区已与5000多户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带动15000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人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初步达到了农业园区建设与脱贫攻坚二者有效融合。
做法与成效
一是抓典型培育,促推农业园区标杆效应。“阳晨模式”采取“龙头企业+现代观光农业园区+农户”方式,实现了农业园区企业化建设,企业化管理目标。“忠诚模式”采取“村两委+合作社+设施蔬菜园区+农户”方式,实现企业抓两头、合作社为纽带、农业园区搭平台,农户入社进园脱贫致富的格局。“京康模式”采取“政府(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生态茶叶园区+农户”模式,推动牛蹄镇“全域规划引领、工商资本撬动、园区社区融合、文明生态一体、脱贫攻坚和产业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美丽茶旅乡村。同时还形成了“科研专家+育苗基地+农户”的千亩“陕茶一号”种苗培育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林果园+农户”的瀛辉核桃产业发展模式等等。目前,通过农业园区引领,全区培育市级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示范家庭农场2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
二是抓生产要素厚植,促进农业园区实现集约效应。我区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推动了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发展优势全面厚植,农业园区流转土地占全区土地流转的90%,1.2万亩钢架大棚设施90%集中在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应用在全市率先推广。农业园区承载了全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增强了资源要素聚集抱团发展能力。
三是抓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园区提升品牌效应。通过农业园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健全农产品储藏、包装、配送物流和销售网络体系,引导部分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据统计,全区有10个园区的42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3个园区的7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22个园区注册了商标,“冯大姐”、“大运”等农产品商标享誉省内外,茶叶品牌京康“汉江绿毫”和双龙“陕茶一号龙珠”在北京茶博会上分获金、银奖。
四是抓改革创新承载,促进农业园区发挥孵化效应。据估算,目前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创业,约有40万亩耕地被撂荒,占全区总耕地总面积40%左右,大量农村资产处于沉睡状态,而有60%的农业园区面临“二次扩展无寸土,农民土地流转难”的尴尬境况,致使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京康公司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通过“政府(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生态茶叶园区+农户”模式,在牛蹄镇流转村集体和农户土地建设现代茶叶园区,树立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样本。资源变资产,已流转4000亩土地,盘活了原先农民因外出务工创业撂荒的土地资产,兑付土地流转资金370万元。资金变股金,围绕金融扶贫“5321”政策,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部分贫困户5万元贷款以资本的形式加入公司,签订保本收益年不少于5%,并参与园区经营管理,获取公司经营发展最大收益。农民(贫困户)变股东。按照与省供销集团签订的合作共建协议和区政府《2016年产业精准扶贫股权投资收益资金分配方案》规定,将下达的切块扶贫专项资金2400万元,以扶贫收益资金的70%分配给当年脱贫摘帽的127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000多元,30%分配给下年度摘帽的529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20元。实践证明,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的载体,是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成股动”的最佳平台,将有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脱贫致富信心。
对策与建议
1、把握发展方向,科学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脱贫攻坚规划等总体布局,按照产城融合,园区跟着社区走的思路,根据各镇村实际,规划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园、科研培训园、采摘体验园、民俗风情园、高效循环产业园等,确保每镇建设2个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安康高新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经验,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户参与、政策倾斜”的原则,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促使农业园区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园区的现代应有之义。
三是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攻坚互促互进。深化“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园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党支部传帮带,推进新民风建设,促进农民思想解放,在投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脱贫致富。
2、用足用活政策,做大做强品牌
一是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政策落实。要尽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大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力度。启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搞好清产核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农业园区范围内调整部分土地用地性质。全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实验,为脱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园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做靓汉滨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区域内现有农产品品牌,实施抱团发展计划,提高富硒生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特别要抓好富硒茶品牌打造,力争整合成1-3个品牌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财政每年要用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开展品牌宣传推介,为农业园区创建金字招牌提供支持。
三是组建园区联合体。按照“区域相近,产业同品,龙头引领,抱团发展”的原则,鼓励农业园区开展资源整合,推行股份合作,组建农业园区联合体。
3、聚集生产要素,提升发展模式
一是抓好农业园区产业优化。按照畜牧、蔬菜、干鲜果、渔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茶叶、魔芋、药材、烤烟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园区引领贫困村、贫困户调优调强产业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农产品。
二是抓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园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规模。
三是抓好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对农业园区进行项目包装,研究制定绿色招商通道,重点引进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对贫困镇村和贫困人口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加强农业园区创业平台建设。要推进农业园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培训职业农民,让更多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4、完善支持机制,破解融资短板
一是探索政府+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增强政府增信贷款运作力度,简化贷款程序,提高政府贴息额度,打造汉滨特色的“政府+金融机构+农业园区+贫困户”脱贫攻坚模式。
二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区扶贫投资公司产业金融扶贫运作模式,用足用活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扶贫政策,设立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融资担保专项基金,为农业园区融资提供必要的担保,切实解决农业园区融资难题。
三是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步伐。完善产权登记制度,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创新以“两权”为核心抵押物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机制,有效满足农业园区信贷需求。
四是增强金融产品支持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能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走集团运作的路子,争取在中小板块上市融资,指导农业园区与社会风投资本、创投基金合作开发,推动融资走向现代资本市场。
5、加强组织保障,增强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农业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级农业园区管理机构,加大扩权赋能,开展区级园区认定,推行园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绩效奖惩机制。
二是建立农业园区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农业园区考核评价制度,防止空壳园区虚编项目申报材料,欺骗应付检查考评,套取专项补贴资金的事件发生。
三是健全农业园区财政资金监管督查制度。严格执行园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管理涉农资金,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通过专项审计,不定期对园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园区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