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为积极助推我市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今年5月,市政协调研组前往高新区付家河生态健康养老城及汉阴、石泉两县老年公寓、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实地调研结束后,就我市推进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情况与市民政局进行对口协商。会上,委员们在充分肯定我市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落实力度不够。一是各级政府对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落实力度不够。加之,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目前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职责条块分割,处于“九龙治水”状态,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发展滞后,缺少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缺少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三是目前养老服务事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体制不够健全,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政府购买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够规范、质量评估体系正在建立中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目标不够具体,政策配套不够明确。一是对于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尽管市政府出台了《安康市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并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把安康建成陕西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园区、高等级生态旅游景区、生态健康养老基地和养老乡村,生态健康养老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健康养老品牌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但是尽管目标分成了8各方面落实到责任单位,却并没有落实责任人,也没有明确每个项目建设目标和有效期限,大部分生态养老产业项目建设都停留在规划上。二是设定目标的建设项目政策配套不够明确,且政策制度的刚性不够,内容较为笼统,要求的较多,细化实化的政策措施较少,权责不够分明,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是对于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建设没有系统化、体系化的扶持政策,目前政府的养老扶持政策主要停留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造成生态养老产业建设项目资金不好争取,项目建设进程缓慢。
(三)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不足。大部分由政府建设的兜底养老机构,如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机构都是农家大院、闲置校舍、镇村一级政府闲置房屋等旧房改造的,设施不齐全,日常养护开销和管理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仍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要求。二是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不足,以致硬件设施普遍不高,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养老服务内容和产品种类不多,服务总体质量不高。三是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受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服侍老人是又脏又累、低人一等的工作,职业吸引力不强,多数是临时招聘的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特别是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的专业护理人员寥寥无几,影响到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观念落后,形式单一,市场化运作不够。一是社会认知不足。大部分人把发展养老产业等同于养老事业,认为发展生态健康养老产业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低估了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在循环产业体系乃至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将养老作为一个产业提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而是简单地理解 “养老”,因此研究不深、关注不够、动力不足。二是老年人自身认识不足。受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的束缚,造成大部分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仍有思想顾虑。加之鼓励老年人消费的政策支持不够,目前老年人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被开发,庞大的需求还处在“潜水”状态,未能转换成实际的养老消费行为。三是养老产业品种单一。目前安康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兜底的养老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院、幸福院等,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停留在规划上,社区居家养老也基本停留在概念上,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机构很少。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关注的企业多,投资的企业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已建成的县级老年公寓大多数还没有投入运营,处于闲置状态。
二、意见和建议
(一)理顺体制机制,加强落实力度。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安排、统筹谋划,分管领导抓具体、抓推进、抓落实的包抓机制,加大银企对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典型引导、重点示范与全力推进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发改、财政、民政、组织人事、老龄部门,尤其是发改和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职能,做好规划部署,落实相关法规政策,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陕西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建设试出经验、取得成效。三是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尽快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评估体系,加强对养老机构设施环境、服务质量、管理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检查和指导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设立行业监管机构、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政策法规,明确建设目标。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引导、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和市场监管。同时,建立发展养老服务业正常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各级发改、国土、财政、民政、市政、工商、税务、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在土地划拨、信贷政策、税收减免、争取捐赠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和支持帮助。二是健全养老产业考核机制。将创建养老产业示范市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年底目标考核工作中,促使养老产业真正成为全市新的增长点。三是对《安康市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目标进行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责任人,明确生态养老项目的建设期限,领导小组要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跟踪。
(三)加大资金投入,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一是政府要尽快落实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建设系统化、体系化政策,设立专门的项目资金,在保障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养老产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二是加强对养老机构设施环境、服务质量、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方面的检查和指导,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及管理规范化。要把养老服务教育培训融入社会大教育之中,通过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定向招录一批从事老年服务的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在职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对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开展家政服务、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专业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到我市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逐步推行专业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合理的薪资增长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使养老服务行业成为人人称赞的职业,从而达到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养老观念。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对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关注度,吸引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强调生态养老产业示范市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要专门针对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思想顾虑,开展包装、宣传和推介活动,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转变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鼓励老年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三是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做好养老产品的市场调研,摸清老年人口规模、结构、收入水平、特殊消费需求及老年人的消费心里和消费特征,研制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心里和消费特征,研制开发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
(五)建设特色养老基地,打造多元化养老产业。一是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围绕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系建设、以敬老院为重点的农村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以代养型老年公寓为重点的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以康复院、疗养院和生态养老产业园区为重点的休闲疗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生态养老产业园区为重点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安康山清水秀、植被繁茂、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环境优势,在安康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高端休闲度假型、疗养康复型养老机构,吸引安康周边的老人来安康养老。各县区级养老公寓建成后的运作,可以参考石泉县民康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模式,在获得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建设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微盈利的良性运行,使县级养老机构真正做到“建设的起,运营的好”。三是依托规划推进招商引资,建立生态健康养老产业招商项目库,积极引进一批有实力、有现代理念的生态健康养老产业高端战略投资商。积极扶持以龙头骨干机构为引领、品牌优势明显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的发展,通过规模发展、连锁经营,发挥其对养老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大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支撑,支持发展“积分宝”等新兴消费养老模式,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四是支持养老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鼓励通过收购、兼并、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实现养老服务业与制造业、金融业、地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现代农业、信息产业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