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杨 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赋予了不同地域的深厚文化内涵,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曾经被淡忘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趋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追寻乡愁的最好选择,更会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最好契合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地域文化的缩影,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赋予了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个性。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本地域的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自己独有的旅游品牌。这样以来,既避免了全国旅游业很多方面的雷同,又让本地域的旅游业拥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同时,对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非遗的旅游文化价值和商业经济价值。根据我县的非遗项目,对于非遗助推旅游业的发展,我谈几点看法。
一、让游客充分体验地域民俗风情。
旬阳县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秦时设旬关,西汉置县,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响,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
一是民间传说独具特色,让游客感受到属于这里的文化符号。这里有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红军镇、红军遗址、毛公山等,有与张良传说相关联的村名、地名、庙宇等,有与秦始皇地宫水银和巴寡妇传说有关的古矿洞、庙宇等,有与西游文化有关喀斯特地貌溶洞、峡谷等。各类民间传说百余件,我们只需搜集整理,与景区景点打造相结合,形成景区导游解说词,在提升景区内涵的同时也让游客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特色。
二是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旬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流传在民间以民间艺人为主要传承对象的依靠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结晶,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旬阳民歌曲调丰富,种类繁多。有山歌、小调、号子等。在景区中,游人在乘坐娇子的同时可以聆听轿夫的号子,提倡游人担任轿夫,抬起同行的亲人或朋友,和专业轿夫一起喊起号子,赏着美景,听着小调,让亲人或朋友感受到别样的亲情。再者,打造以旬阳民歌和民间舞蹈为元素的实景演艺或者民歌剧,让游客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三是传统戏曲和曲艺丰富多彩。汉调二黄、八步景、道情皮影戏、旬阳曲子、八岔子、七岔子、大桐子、跑场花鼓子等十余种,我们可以在现有班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扩展,进行区域划分,按照景区布局,把这些内容分布在各个景区,让不同景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在赏景的同时,聆听远古的声音。
四是传统习俗特色鲜明。以婚丧嫁娶习俗为代表的各种仪式,在我县极为流行,这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其他地区也是一样,只不过形式有区别罢了。我们可从中提炼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仪式。以婚嫁为例,我们可以在景区内一段区域进行场景设置,对于组团的游客进行分工,选择情侣等进行角色分配,从迎亲仪式、上花轿仪式、路途仪式、下花轿仪式、进门仪式、铺床仪式等,再到酒席仪式,游客直接坐到席间,品尝美食,执事各执其事,由客头带领“新郎新娘”看酒等一系列仪式。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感受婚庆文化的喜庆氛围。
二、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手工技艺。
旬阳县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近代以前的这里交通闭塞,与外界的最好交通通道便是汉江水运和旬河水运。换个角度来说,这里的人民必须学会自力更生,这就造就了这里传统手工技艺多姿多彩。铁器制作技艺、藤编技艺、竹编技艺、漆画制作技艺、木雕技艺、石雕技艺、民居建造技艺、木船制作技艺、土陶烧制技艺、榨油技艺、拐枣酒酿造技艺等20多种。我们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的作坊进行集中恢复,传承人进行展示,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各种技艺独有的魅力,游览结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体验、参与制作,乐在其中。
三、让游客开心品尝民间美味美酒。
这里的味道是原始古朴,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这里的特产资源丰富,“蜀河八大件”、“拐枣酒”、“拐枣醋”、“拐枣饮料”、“红薯粉条”、“酸菜两掺面”、“洋芋粑粑”、“腊肉”、“山竹笋”、“野山菌”等美食、美酒、山珍、名优特产美不胜收。以此来打造特色餐饮,留住了游客的胃,也就留住了游客的心。
四、让游客积极参与传统社火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是我们这里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民间民俗活动。“蜀河双彩车”、“蜀河太平灯(烧狮子)”、“神河战龙”、“鹭鸶叼蚌壳”、“跑竹马”、“踩高跷”、“采莲船”、“跑毛驴”、“二鬼摔跤”等都是非常好的体验项目。我们可以成立相应的表演队,游客们在观看完表演后,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表演队伍,过上一把瘾,感受这里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五、让游客勇于挑战传统竞技项目。
汉江赛龙舟是我们这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每逢端午,汉江上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汉子们在江面赤着臂膀奋力拼搏,女子们在岸上为心仪的人呐喊助威。“抢鸭子”、“摸鲤鱼”都是最精彩项目。我们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也带着游客来一次汉江横渡,逆流划行,让他们感受这方山水的魅力,这方人民的拼搏精神。
六、让游客舒心购买非遗衍生产品。
游客们开心的看了、玩了、吃了,临了,热情好客的陕南人一定要送给朋友一点纪念品。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非遗衍生工艺品、副食品等,如:藤椅、竹器、漆画、版画、拐枣酒、拐枣醋、拐枣饮料、小磨香油、牡丹精油、腊肉干、炕炕馍等,可以赠送,可以购买,以此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
当然,在很多成熟的景区已经有了非遗项目进景区的先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文化活动是在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基础上发展与演化而成的一种主题的刘三姐文化,这些地方已经开始并做出了一定成效,所以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的模式是适用并能够加以利用的。
如今,旅游业的文化特质已经渐渐凸显,单纯的游玩看风景已不足以满足大众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向“传统文化寻根”、“民情生活体验”等多功能旅游过渡。所以,在大众市场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古朴性、稀缺性、民俗性等特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变成来自民间的审美对象。恰恰是这种转变,吸引了民众前往观赏并感受古风古貌。
总之,文旅融合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形成以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文化主题旅游产业后,在进行商业化旅游开发的同时,能够吸引外商和外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和科学化保护,从另外一个角度保护“非遗”,并让其作为旅游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旅游资源,引导游客和当地人民加深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旬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