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4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安康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作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时间:2017-09-19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安康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安康是典型的资源依赖性产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产业发展基本建立在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循环产业体系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命脉,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逐渐转变为循环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基本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循环产业体系,也成为安康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处于上升通道的核心竞争力。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趋优,由2010年的20.5:39.5:40优化调整为2016年的11.8:54.8:33.4,二产占比提高15.3 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高到42.9%,增加20个百分点。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9.11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工业增加值161.68亿元,同比增长15.4%,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安康针对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差、水平低,项目少、布局散的状况,采取政策引领、园区承载、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产品促销等措施,推动了以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位,六大特色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6%。

  1. 力促生态友好型产业攀高。坚持以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涉水产业、山林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一是富硒食品高速增长。围绕打造“中国硒谷”和“中国富硒产业第一市”目标,发挥富硒资源和品质优势,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富硒产业向精深加工、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向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富硒食品产值保持年均30%的超高速增长,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12.8%上升到2016年的27.2%,成为安康生态友好型的首位产业。以魔芋产业为例,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全市魔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个,开发品种7大类60多个,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和欧美,成为安康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品种。魔芋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被全国魔芋协会认定为魔芋产业第一市。二是涉水产业加快发展。发挥水资源量大质优的优势,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以包装饮用水为重点,大力发展涵盖饮用水(饮品)制造、水产养殖、水电能源、水上旅游的涉水产业。2016年全市涉水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其中,包装饮用水产业增速超过40%,设计产能达到200万吨,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山林经济“遍地开花”。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2016年全市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7.8%,安康被确定为全省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市。

  2. 推进支柱产业提质。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支柱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支柱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品结构升级、生产方式转型。一是在绿色转型上下功夫。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构建产业与科技、平台与服务紧密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逐步迈向中高端。如华银科技公司与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合作开展锌镍液流电池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陕西南水汽配制造公司引进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满足国内高端整车制造商对零部件的特殊要求。二是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以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为主攻方向,推动南水汽配、通用机械等企业加快智能改造升级,奥邦锻造与沈阳机床合作投资的I5智能工厂建成投产,普瑞达电梯智能化生产线采用业界最先进的瑞士ABB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产业的系统集成化和关键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在传统改造上下功夫。不断加强秦巴优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抚育,在陕南率先完成多个道地药材品种单味配方颗粒研发和制作,种植-研发-原料药-合成制剂-物流营销生物医药产业链正在加速“补链延链”。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和“金蚕之乡”的品牌效应,安康丝绸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正在加速推进,发展新机遇和新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从茧丝初加工向捻丝、印染、丝绸、服装、旅游产品等下游产业不断延伸。

  3. 助推新兴产业扩量。坚持创新体制、培育主体、重点扶持,产业投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倾斜。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初具雏形。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力促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密集、带动作用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培育。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秦巴众创空间等7个国家级“双创”平台和富硒研发中心等6个重点研发机构,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启动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配套的研发设计、电商物流、融资租赁、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加快,有力地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三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加强与京东等知名企业合作,大力推进线上安康特色场馆和线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各类电商平台和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构建了“买安康卖全国”营销模式,全市网络交易额达8.1亿余元,网络零售额达2.2亿余元。

  二、主要做法

  1. 优化区域布局。安康不断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打破县域行政区划限制,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5个县把重大项目向开发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集中,在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规划 “飞地经济”园区用于落户建设项目,形成了“基地在山区、加工在园区、集散在城区”,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经过3年多的努力,一期4.2平方公里的5个“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签约项目60个,落地建设23户,建成投产5户。

  2. 突出园区承载。园区已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火车头”和“加速器”。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扭转了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和规模“低、小、散”的局面。截至2016年底,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修建标准化厂房134万平米,实现工业总产值79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全市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园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全市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7个,占全省的17.2%,其中一、二产融合园区149个,全产业链园区174个。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园区承载、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3. 优化投资环境。在制度、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服务发展大局。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成立市包联重点工业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一个部门包联一户企业”和“一企一策”的办法,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龙头企业率先转型升级。二是深化合作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围绕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紧盯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合作,重点引进和实施一批对全市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三是激活民营经济,用好金融资本。坚持各类投资同等待遇和“非禁即入”原则,在贷款融资、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跟踪服务和降低成本等方面一视同仁;市财政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联合建行陕西分行设立2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民营企业项目实施;引导企业用好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融资工具,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各类融资平台挂牌、上市。截至目前,13户企业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5%和14.6%,存贷比达54%。2016年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8%,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58.1%,比2010年净增10.24个百分点。

  4. 实施创新驱动。以安康高新区为引领,协同“三区两园”“飞地园区”联动,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关键支撑。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药科大学、西安交大、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挥市域内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作用,以富硒产业基础研究等领域为重点,推动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42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开发新技术280余项,研制新产品160余个。二是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助推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建成7个国家级“双创”平台和6个重点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140家;三是科研投入持续加快。近年来,我市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加大创新政府资金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激发,研发投入大幅增加。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研发展(R&D)经费投入76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上年同期提升125%。

  三、存在问题

  当前,安康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有中省各类利好叠加的政策机遇,又有深化改革增添的内生动力,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在压力。

  1. 转型升级缓慢。缺少产业集群,大多数企业均为中小企业,尽管对发展高端产业有足够认识,但囿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研发设计和营销控制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仅有的几户十亿级企业对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不强。信贷机构贷大贷强现象,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是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金融支持,难以在产业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

  2. 产业层次不高。以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且产业链条较短,大多处于初加工和中间原料阶段,有产品缺品牌,附加值低,急需提质升级。如:安康丝绸产业仅停留在缫丝环节,坐拥优质的中药材资源,相关企业却大多从事中间提取物粗加工,以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服务工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的格局体系尚未形成。

  3. 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研发投入较少,主导产品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资源要素配置向创新型企业倾斜的分配机制尚待完善。技术人才缺乏,用工成本上升且缺少熟练产业工人和高技术领军人才,工业增长与资源要素制约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破解。“十二五”以来,全市专利授权量仅1738项,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04%,远远低于全省2.14%和全国2.08%的平均水平。

  四、几点建议

  产业发展是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关键载体,贫困地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一是建议加大资金支持以增强贫困生态地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受制于土地、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匮乏,安康工业发展水平滞后,加之环保刚性要求,转型升级步履艰难。建议:国家出台支持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条件发展工业的支持意见,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丹江口地区及上游地区、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中针对安康等地区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工业的支持力度,助力我市积极对标跟进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发展趋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二是建议国家建立富硒资源研发专项基金。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70%的人口缺硒,安康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富硒区,目前发展基础良好。为了做大富硒产业,深度开发富硒产品,让更多的富硒产品造福人类健康。建议:国家建立富硒资源研发专项基金,支持安康打造国家级富硒产业基地,在政策、项目、资金上支持倾斜,支持安康做大做强富硒产业,让高端富硒产品走出安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是建议国家加大东西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力度。安康历史上均未布局中省重大工业项目,存在着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要素匮乏的先天不足,受制于立地条件、财政拮据等制约因素,招商引资吸引高端产业的力度有限,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追赶超越的突破发展。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跨省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和推进机制,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有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避免出现低端产业重复引进和高端产业盲目上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