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4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乡愁留根 产业聚魂——旬阳县吕河镇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作者:温华鹏发布时间:2017-09-19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乡愁留根 产业聚魂——旬阳县吕河镇冬青村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温华鹏

  旬阳县冬青村是旬阳县首批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和因地制宜原则,整合各方项目资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厚植优势,跨越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乃至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建设成效

  该村位于汉江南岸,依山傍水,辖3个村民小组,211户834人,农户散居山上,地域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余亩,以渣土坡地为主,立地条件差,产业不明显,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公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在上世纪末仍属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家在前河边,住的毛草庵,运输靠肩担,吃水全靠天”是冬青的真实历史写照。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揽,立足村情实际,围绕“一村一品”,同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农村产业、乡风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大打翻身仗,狮头柑产业迅速壮大,村容村貌整洁靓丽,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逼近2万元,位居全县前列,一跃由贫穷落后迈入生态富裕、文明美丽的新农村,先后荣获县“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卫生村、省级生态示范村等称号,被媒体和社会各界誉为“旬阳后花园”“汉江第一村”。

  二、具体做法

  近年来,该村按照“一村一品一园”发展模式,围绕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退耕还林精品园、生态旅游观光园”发展思路,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发展产业打造名片,涵养民风和谐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三宜五美”美丽乡村。

  1、规划上顺应群众意愿,留住“乡愁韵”。该村在建设之前,即由镇村干部深入农户走访座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到大多数农户考虑到将来生计问题不愿从山上(移民)搬迁到山下川道或集镇周边,随之综合商定依山傍水进行民居改造。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印了《旬阳县村居民建房推荐图集》,提供了11个住宅户型和建筑设计图供参阅选择,镇村还邀请了安康规划设计院完成了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确立了以打造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裕和美的汉水流域生态旅游第一村为目标,不搞大拆大建,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罗家滩、赵家底、郭家坡、桐木沟等重点村庄50户农户房屋进行改造,新建房屋统一采用汉水民居模式,形成红瓦白墙、绿树掩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建设上整合各方资源,共塑“田园风”。自2003年以来,该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市县镇各级主要领导的亲自挂联和包抓下,争取到了多方支持,以狮头柑建园为抓手,以基础设施配套为突破,各项建设快步紧跟,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15年,该村被列入全县首批启动的“一镇十二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县政府专门印发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投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社会帮扶、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明确该村由县林业局具体包抓,有效整合捆绑住建、环保、规划、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体、国土、经贸、供电等部门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合力推进,同时县财政统筹“一事一议”项目进行奖补。分管县长多次到村主持召开创建现场会,细化分解任务到年度、到部门,督促依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求,清理归并,整合汇集,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单向龙头浇灌”。

  3、发展上培育特色产业,打响“乡土牌”。近年来,该村立足都市近郊、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等区位优势及其独特的资源禀赋,逐渐确立了以狮头柑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休闲观光为导向,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抓手,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推动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在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进程中,将特色产业与示范创建有机结合,打造冬青品牌。精心打造冬青村狮头柑品牌,冬青狮头柑产销专业合作社对210户社员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通过严格生产管理促进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冬青村狮头柑”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双认证,还被市政府授予“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并列为陕西省富硒名牌产品加以培育,冬青狮头柑享誉旬阳,畅销安康、西安等地。着力培育冬青特色观光旅游品牌,在持续做好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同时,精心打造观光景点——毛公广场,在广场附近改造特色民居15户,配套景观路、停车场建设到位,目前“游毛公广场、赏汉江风光、品柑橘飘香”已成为旬阳及周边游客热衷的观光项目之一,成为冬青村的新名片。

  4、自治上弘扬乡贤文化,涵养“新民风”。冬青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既重视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更注重抓好村规民约、乡贤文化等软实力建设。由村两委带头,以召开群众院落会、村民代表会、全体党员会等形式,进一步修订并推行《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把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内容列入其中,并结合全县“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文明乡风。村两委注重发挥好服务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依靠群众自治共建,凝聚合力和谐发展。通过广泛开展道德评议,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等活动引导帮助村民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等新观念,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调动起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并依托村委会活动室,建成农民图书室、自乐班,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该村村民郭明峰对族里制定的家风家训赞赏有加:“家谱家规制定以后,不仅知道家族的起源,对族人教育作用也很大,之前我们族里有个小伙子经常殴打老人,族里开会以家规家训中对他进行说服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回家不仅给老人道了歉,而且再也没有出现殴打老人的现象了。”

  三、几点启示

  冬青村是贫困艰苦山区农村发展中涌现的一个典型,是秦巴贫困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冬青村的嬗变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建设美丽乡村必须选育特色产业,奠定持续发展的根基。冬青村之所以能够迅速突破发展、追赶超越,就是能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选准有潜力、有市场、有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狮头柑产业,并进行生态化、规模化、园区化、组织化发展,狮头柑已成为冬青村农民增收致富、村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带动了三产融合,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民增收、有钱办事的突出问题,构牢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启示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攻坚的态势。冬青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离不开领导抓点包联和各部门的有力帮促,也是项目资金捆绑、政府和社会力量及各种资源整合使用的结果。我们应彻底改变“撒胡椒面”做法,集中力量办大事、锁准重点大投入,并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样板村。

  启示三,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夯实基层堡垒,树立示范引领的旗帜。冬青村这几年迅猛发展,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齐力共建,得益于全体村民的艰苦创业,当然更离不开村支部一班人的坚强领导和带头示范。该村支书王学知是一名退休畜牧干部,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全体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投入到狮头柑产业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中,冲锋在前、苦干实干,为群众做了表率,激活神经末梢,筑牢基层根基。

  启示四,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冬青村通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以狮头柑产业为引领,带动餐饮、旅游、服务等多产业链发展,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全村狮头柑种植面积达128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98%,从事狮头柑产业农户21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8%;狮头柑年销售收入1315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2015年该村被命名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作者单位:中共旬阳县委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