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4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旬阳县2016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作者:徐星染发布时间:2017-09-19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旬阳县2016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徐星染

  2016年,旬阳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转型升级、调优结构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六大转型升级”,奋力实施“五大突破”,全力决胜“五场硬仗”,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基本情况

  在全省县域监测考核中,旬阳县2016年县域监测综合排名再进6位,超越武功、子长两县,跃居全省80个县的第23位。从“五大类33项”考评指标全省排位来看,除“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被取消外,有4项指标保持了上年位次,有13项指标实现个位数进位,有6项指标实现两位数进位。在9项退位指标中,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9位)”“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比重(-12位)”3项指标出现两位数退位外,其余6项指标均小幅退位。绝大多数指标的进位有力支撑了旬阳县在全省争先赶超再进位。2016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从总量指标来看,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37.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2%,居全省第20位,较上年进3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3.5%,居全省19位,较上年进3位。从人均指标来看,2016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020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0789元,分别居全省第41位、52位,与上年相比,人均分别增加3114元、4844元,在全省位次分别进2位、7位。从速度指标来看, 2016年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项指标全省排名退位外,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呈现两位数的进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进32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29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进17位、12位。

  二是县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9.4:57.6:33.0,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8个百分点。符合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生产总值比重46.7%、33%,分别保持全省第29位、第35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3.8%,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居全省34位,进3位。新增“四上”企业占比21%,保持全省第9位。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城镇化率、存贷比虽在全省排位略有退位,但较上年均有提升。

  三是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总揽县域发展大局,民生投入不断加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9元,较上年增加1220元,保持全省第4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8元,较上年增加708元,居全省62位,进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9%,居全省第6位,进39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居全省第36位,进4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2%,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35.7%,居全省第48位,进9位。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4237元,居全省第21位,进3位。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向好。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15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9%,居全省第19位,进26位;主要污染物减排率7.34%,居全省第23位,进25位。2016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3.64%,居全省第4位,进7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6%,居全省第1位,进5位;农村安全饮水逐步普及,普及率达86%,居全省第60位,进5位;绿化覆盖率39.6%,居全省第18位,进1位。

  五是县域社会治理和谐稳定。深入推进“亮晒作”全员行动、“说论亮”道德评议、“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县域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公众安全感满意率92.6%,居全省第54位,较上年进5位。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居全省第23位。

  二、推动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大幅进位的主要因素

  客观因素有:一是投资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32.53亿元(不含跨市和农户)增长29.5%,其中工业投资43.1亿元,1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2亿元。烟厂技改、汉江旬阳电站、广誉远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当年有150多个项目完工投运。二是消费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移民搬迁农民进城、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推动了全社会消费的高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1亿元,增长16.3%,三产增加值45.53亿元,增长8.7%。三是工业带动。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1.95亿元,增长19.1%;实现增加值63.41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支柱工业实现产值143.63亿元,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4.8%。水泥建材、矿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分别增长38.8%、21%、17.2%、10.3%和7%。四是“四上”企业支撑。2015年净增47户“四上”企业成为新的增长动力,2016年净增58户,为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后劲。

  主观因素有:一是超前谋划、高标引领。县委县政府提出旬阳“十三五”全面建设“一强五好”陕西强县的总目标,明确“六大转型升级”“五大突破发展” “五场硬仗”的工作重心。二是细化任务、强力推进。围绕实现一个目标、确保两个进位,细化县域监测核算、考评指标和市对县考核指标,任务明确到部门,实行月监测、季研判,不断总结分析,不断动员部署。三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坚持从严治党,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 “三项机制”,严格目标责任考核,推行“亮晒作”全员行动、“说论亮”道德评议,探索创新“三治融合”,用问责倒逼落实,用严考检验效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优良社会环境。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全县上下形成了争先创优抓落实、追赶超越建强县的强大“气场”。

  三、当前追赶超越建设陕西强县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省追赶超越季度考评机制下,旬阳县正处于冲刺陕西20强目标的爬坡过坎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有标兵引领、后有追兵夹击,内外压力重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

  县域内加速发展困难较多。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新的动能。已有的传统产业缺乏自主品牌,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缺少拳头产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支撑乏力。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各县竞相发展,与先进县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再次进位的压力较大。财税收入、社会用电量、客货运周转等指标增速与GDP增速不够匹配,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实际生产能力转化率较差。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三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难度大。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烟草等传统农业逐步出现萎缩局面,拐枣、油用牡丹等新培育主导产业农民短期内形成不了收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2016年全县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仅1.4%,在全省排名第64位,居所有考评指标的末位。四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不能有效拉动消费增长。传统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和交通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模式老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现代服务业尚未成形。五是对“655”工作部署落实推进不够有力,结合行业实际研究项目不深入。六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急需破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需着力完善,全县社会治理和安全生产仍需常抓不懈。

  外部追赶超越竞争日趁激烈。一是从2016年全省县域监测综合排名进位前3名和退位前3名来看,石泉县和安塞县很值得关注。石泉县由2015年第41位进至第24位,仅与旬阳相差1个位次。安塞县由2015年第14位退至第34位,该县2005-2012年一直是陕西十强县之一。二是从2014-2016年全省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前22位的县(市)来看,除安塞县2016年退至第34位、高陵县变高陵区之外,只有南郑县、城固县、户县、麟游县、礼泉县是前22位的“新兵”,其余17个县均是前20位的“老部队”。三是从全省县域监测考评机制变化来看,今年已由过去的年度一次性考评变为季度考评,每季度县域监测考核占5分,季度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在“三项机制”的驱使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工作,都确定了各自的追赶超越对象标杆,加力争先创优、追赶超越。四是从“追凤翔、超南郑”目标实现来看,旬阳县域经济总量不大,竞争实力优势不强。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归根结底拼的还是经济发展总量。2016年南郑县居全省第17位,风翔县居全省第8位。旬阳要超越南郑,需再进7位。与南郑县指标对比,旬阳县的优势主要在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差距主要在经济总量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和谐指标。在全省县域发展综合排名前22位中,生产总值在旬阳(137.83亿元)与南郑(174.07亿元)之间有歧山等6个县,旬阳与这6个县生产总值平均差距27.23亿元。五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缓慢复苏,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产品市场价格回暖,与资源富集县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对旬阳追赶超越冲刺全省20强目标必须付出常于他县百倍千倍的努力。

  四、加速追赶超越建设陕西强县的建议

  在追赶超越新的起点上,冲刺建设陕西20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655”工作部署,发展举措再夯实,破解发展难题,强力推进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突出投资拉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统筹长远,系统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强化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从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各个环节入手,找点补链,“强筋壮骨”,延伸和壮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切实搞好项目跟踪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发展模式向高新区聚集,产业发展向集群演进,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重视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加大工业经济投入,加大工业项目建设,把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资源向重点企业集聚,促进集约发展,推动工业升级,培育增长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坚决依法关停规模不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的新跨越。

  (三)突出脱贫增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扶贫政策落实,加大财政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产业,着力提升服务业层次、增加服务业比重。把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村镇建设相结合,加快“路水电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型城镇、村镇产业聚集承载能力。着力抓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探索同类联盟、组团发展的模式,快速成长为“四上”企业。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快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创业工程”“回归工程”,鼓励外出人员带资金、技术、信息回乡创业,吸引和带动民间资本向生产领域聚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生动力。

  (四)突出发展环境优化,为县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县域监测是有效评价和定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量化手段,随着省委“三项机制”的出台和县域监测季度考评办法的实施,县域监测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县各级各部门应牢固树立赶超争先意识,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县域监测。进一步建立完善县域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坚持“一个目标、两个进位”年度目标,把县域监测“五大类33项考评指标,细化分解,倒排任务,责任到部门,措施再夯实,同力同向抓实抓好。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法制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的同时,加大产业环境建设力度。用硬投入改善硬环境、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营造重商兴业的浓厚氛围,把发展的“大气场”变成要素聚集的“强磁场”,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率先突破的强劲态势。

  (作者系旬阳县统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