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606期/战略探讨/内容详情

加快农村改革 助推产业脱贫——旬阳县“三变”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武臣发布时间:2017-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加快农村改革 助推产业脱贫——旬阳县“三变”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王武臣

  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内容的“三变”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旬阳县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改革试点,以仙河镇、吕河镇秦家塔村、小河镇龙王滩村等为观察点,为全县实践探索“三变”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主要做法

  1、乡情搭台,产业来唱戏。仙河镇立足山水林田资源,发挥在外创业能人多、资金实力强的优势,招引赵永林等21个本地企业主回乡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创办领办宏豪农林旅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4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从事规模生产。棕溪镇陈河村三组晏开霞发起成立了宝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21户社员发展名贵苗木300余亩,预计苗木总价值1000余万元,户均约50万元。小河镇吴永虎带着150万元的务工收入回乡创业,成立金田园农业合作社从事设施蔬菜种植和水产、土鸡养殖,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连锁超市15家。

  2、产业为媒,资金变股金。抓住政策机遇,让企业捆绑带动贫困户共同增收。仙河镇协调农商银行和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以产业贴息贷款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带资入社(公司)、劳务优先,担保退股、年度分红,共同发展”的原则,由公司、合作社提供担保,承担还款义务。第1-3年入股农户每1万元股金年度分红500元,从第4年起每1万元股金年度分红1200元,前三年分红资金一次性支付到位,并鼓励农户进行圈舍改造、置换畜禽仔或种苗等发展脱贫产业。宝丰合作社和金田园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按1万元股金每年1000元的分红标准,分别吸纳社员入股15万元、20万元。秦家塔村226户农民以每股1000元的标准将39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购买鱼苗,发展水产养殖业。

  3、农民“点单”,资源变资产。为了规范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仙河镇指导各村对土地评估分类,议定不同地类的流转指导价,按照“连片流转、规模经营,入地分红、劳务增收,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归企、农户保底”的原则,创新“532保底租金”和“505入股分红”的土地流转入股模式。“532保底租金”,即按流转土地地类、面积分别计算每块流转土地的保底租金(指导价为水田500元/亩/年,旱平地300元/亩/年,旱坡地200元/亩/年。);“505入股分红”模式,即以生产经营亩产值的5%给农户土地入股分红,每年分红比例提高0.5%。两种方式每年由农户自愿选择,当亩产值收益分红高出保底租金时,农户可选择入股分红的方式,上不封顶;当亩产值收益分红低于保底租金时,选择保底租金的方式,下能保底。农民以“点单”方式签订土地流转入股协议3000余亩。

  4、稳固收益,农民变股东。由县农业部门和镇政府指导土地流转入股,并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宏豪农林旅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1700亩土地用于发展杨梅和大粒枇杷等特色林果,入股贫困户65户209人。公司结合杨梅的生长特性,鼓励农户在经济林中,间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社员不但有地租分红,农业经营收入也未减少。合同还约定优先让入股农户入园务工,国家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由承包农户享受。金田园合作社以每年600元/亩的标准分红,21户农民入股土地53亩变成股东,以资金、土地入股入社的股民社员达81户;宝丰合作社采用“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吸纳21户社员入股,苗木出售后与合作社按1:1的比例分红,2016年给社员分红30余万元;秦家塔村入股农民每股已分红1000元,社员累计分红达49万元。

  二、存在问题

  1、从思想认识层面看,部分干部群众对“三变”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尤其是镇村干部担心企业经营不景气,群众被套牢,自己受牵连,畏首畏尾怕担责;村民对政策了解不深,对改革效益预期各有不同,顾及眼前利弊得失,担忧“赔了夫人又折兵”,疑虑重重不积极。据天佑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仅有6户贫困户同意以贴息贷款入股,群众自愿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2、从制度设计层面看,目前“三变”改革还没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我县组织学习了贵州省塘约村和我省赵家峁、北街、董岭等村先行试点的成功经验,由于村情各异,不能生搬硬套,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依靠基层去不断探索创新。“三变”改革的实施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实体,也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经营风险客观存在,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健全。

  3、从集体经济层面看,集体参与度低,做强集体经济难度大。我县村级集体资产不平衡,空壳村占比超过80%,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几个试点村对于做大集体经济蛋糕尚未探索出好路径,改变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任重道远。

  4、从改革推进层面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县作出系统安排正在有序推进,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等基础工作不完善,难点未攻破,股权设置、股权管理等关键环节有待探索明确。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发挥有限,带动引领力度比较弱,股份合作机制不健全,有的试点村入股收益分红方案不够明晰,存在潜在的矛盾隐患。

  5、从改革动力源上看,当前主要依靠政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靠经济利益驱使和市场手段短时难以见效,农民存在盲从心理,缺乏归属感和积极性。一些偏远农村,缺乏类似秦家塔等村的产业资源优势,也不具备技术和资本带动优势,“三变”改革的环境不优、动力源不足。

  三、启示思考

  1、凝聚共识合力推动。“三变”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有助于激发“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县内试点成果,注重宣传、广泛发动,争取群众认可支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配强村级班子,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精心组织谋划,妥善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确权赋权,组建村级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引导农民入社入股,夯实“三变”改革基础。县上要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加强业务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部门政策和项目,倾斜支持改革试点村,确保改革见成效、创经验、树品牌。

  2、加快培育承接主体。“三变”改革关键是农民变股东,核心是农民增收入,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和带动。要不断优化“主体”存量、盘活增量,注重培育信誉好、实力强的承接主体。随着股份化改制逐步完善,农民与经营主体的收益捆绑愈加紧密,要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不仅要严把主体承接入口关,还要加强生产经营风险教育,探索设立风险补偿保障金,落实兑现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共赢模式,让企业有保障、农民能增收、产业有前途。

  3、集中优势抓点示范。推进“三变”改革不能搞齐步走,必须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选择试点村要弄清楚其优势是什么?主要发展什么?谁来作为承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三变”改革模式,由涉农部门协同镇村抓点示范、分类指导,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必须稳妥有序、由点及面务实推进“三变”改革落地见效,坚决杜绝“花瓶”式和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式改革。

  4、重组资源激发活力。秦家塔村之前的水库可谓“闲水一潭”。合作社成立后,实现了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库区鲜鱼远销成都、香港,今年进行了两次捕捞,销售额达到49万元,社员每股(1000元)分红千元,收回股本。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推广。要通过改革逐步化解农村经营体制“统”“分”失衡的矛盾,一要盘活土地实现资源重组,让农民充分感受到现代产权制度的优越性,从思想上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让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来经营土地,促进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二要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青壮年劳力可以放下顾虑,安心创业务工,留乡农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就近就地增收。三要实现农民与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关系“重组”,让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激发农民生产经营的内生动力。

  5、大力助推产业脱贫。整合盘活农村闲散资源让群众受益,探索构建长效脱贫机制,是实现“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的有效举措。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深谋细思脱贫产业建设,紧紧抓住“三变”改革机遇,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务入股方式,实现贫困户持股分红、劳务收入、土地流转、政策补助等多渠道增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真正把产业脱贫这一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作者系中共旬阳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