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的考察报告
汉阴县农村“三变”改革考察组
为学习借鉴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先进经验,汉阴县农村“三变”改革考察团赴安顺市平坝区长乐镇塘约村、六盘水市水城县、钟山区等地就农村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进行了学习考察。
一、六盘水市基本情况
2012年,水城县被列为贵州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米箩镇被水城县列为试点乡镇。米箩镇在总结该镇倮么村以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变股民、土地变资本的“两变”设想,引起了六盘水市、水城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和丰富,2015年8月,六盘水市委出台《关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农村“三变”改革。截至目前,六盘水市96个乡镇(街道、社区)、881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实现了“三变”改革全覆盖,共有40.66万亩集体土地、14.31万亩集体林地、42.44万平米水域、161.17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财政资金7.49亿元,撬动村集体、农户、社会资本60亿元参与入股,48.74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13.97万户,入股受益农民达160.2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0.16万人。通过入股共消除“空壳村”548个,全市“空壳村”归零。
二、主要做法
1、突出活化资源抓“三变”
一是以土地等资源入股。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村民周珍会以家庭承包的18.4亩土地入股,入股期限20年。在合作社盈利前,每年可获得11040元的保底分红,合作社盈利后,可以按照入股土地面积获得30%的实物分红。
二是以集体资产入股。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确诊成员身份,明晰产权,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农民按股比获得分红。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旅游度假区,所得收益50%村集体积累、50%分给村民,去年780名村民人均分红961元。
三是以技术技艺入股。将技术技艺、民族文化等无形资产有形化,入股经营主体,从中获取股份收益。水城县润永恒猕猴桃基地运营模式,入股保底金+固定分红+务工工资+管理地块30%股权模式。即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每亩入股保底金600元。第一个五年公司支付给农户每年每亩600元;第二个五年公司支付给农户每年每亩1300元;第三个五年公司支付给农户每年每亩2000元;第四个五年公司支付给农户每年每亩2500元。同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基础上,公司将基地集中分片划包给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土地入股农户进行管理,实现入股农户“入股保底金+固定分红+务工工资+管理地块30%股权”参与分红。
2、突出整合资金抓“三变”
一是财政项目资金变为股金。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扶持类专项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户的股金,以此撬动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入股,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社区将区农业局、科技局下拨的资金共计25万元作为股金,用村集体20余亩荒地创办周家寨社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十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脱贫退股、返贫入股”的原则,由合作社孵化鸡苗提供给79户贫困户饲养,户均25只,饲养出栏后由合作社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或由贫困户自行销售,销售收入归贫困户所有,按照80元/只计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2000元,同时,社区每年从合作社分红1万元。
二是集体和农户闲散资金变为股金。钟山区大地社区打捆整合资金400万余元,征用、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交给恩华雅阁温泉红酒庄公司开发,公司每年按照纯利润的15%分红给大地社区,初步估算每年可分红30余万元,同时,用集体土地入股大地印象公司,按照公司每年盈利的10%分红,初步估算每年分红50余万元;月照社区双洞村利用集体富余资金投资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引进第三方经营,集体保底分红。通过“兴办儿童乐园”,用村集体资金3万元购买儿童乐园的设施,引进村民自主经营,每年保底分红2.44万元。通过成立自行车租赁行,村民利用自己的门面入股,村集体用集体资金2万元对门面进行装修和购买自行车,由村民自主经营,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9600元,同时又实现农民变股民,带动农民创业和就业。
三是发挥政府平台公司投融资的牵引作用。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把产业业态布局好,再引入融资企业、经营主体或引导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发展产业,当市场主体培育成熟后,平台公司再退出。钟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公司对全区228个自然村寨实施“1+N”提档升级,公司按10万元/户出资改造,农户拿出部分房间入股开办农家客栈,由公司统一经营,农户从中获得务工收入和房产经营收益。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水城县紧抓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契机,创新推出“特惠贷”、“脱贫贷”、“三变贷”等信贷产品,贫困户以信贷资金入股项目建设,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
3、突出优势产业抓“三变”
一是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六盘水市依托农业产业“3155”工程,选择具有市场优势的红心猕猴桃、刺梨、“雪凝红”核桃、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先试点、再推开,以稳妥选准产业来保障农户有收益。水城县以县属平台公司为主实施的猕猴桃产业农户90%、公司9%、村集体1%,刺梨等其他特色产业农户75%、公司15%、村集体10%,乡镇引进企业推行“三变”模式的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股比。通过采取“三变”特色产业模式,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参股变成了控股,充分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全县基本形成了“八大特色产业”、“七大农业园区”、“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格局。
二是聚焦旅游休闲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发展山地旅游、休闲避暑、康体养生等产业中,引导村民将山地资源、气候资源等入股,获得较好收益。水城县海坪村以351亩集体荒山入股景区,打造彝族风情街,村集体每年分红150万元,其中720多名村民分红25万元;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利用集体闲散土地资源折价直接入股分红。依托集休土地折价100万元入股“四兴苑柴火鸡”,并与投资方签订期限为20年的合作协议,村集体不参与投资方经营活动,每年保底分红4.8万元,20年后该企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分红利润20%用于帮助贫困户致富,30%用于村集体,50%用于集体公司壮大经济实体。
三是聚焦现代服务业。通过政府统筹,将城市停车场、商铺、广告位等公共优质资源,通过股份合作让渡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5140万元,在市中心城区给44个村分别购买了100平米商铺,入股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每村年分红10万元以上,部分收益二次分配给贫困户316户847人。
4、突出主体带动抓“三变”
一是壮大现有经营主体。对现有经营主体实行兼并、联合、重组,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扶持壮大。“三变”改革以来,六盘水市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9家企业成功上市。
二是引进经营主体。采取激励政策,引进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共同发展,一时引不进来的由县级平台公司负责打造,包装之后向外招商。
三是新建一批经营主体。结合“三变”改革出台激励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坝区塘约村在政策的激励下,11名村两委委员以79亩土地作价237万元注册成立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合作生产,所得收益按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进行分红。2016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100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2.45万元、人均597元。
5、突出风险防控抓“三变”
“三变”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民生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失。六盘水市高度重视“三变”改革中的风险防控和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四个原则。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群众不答应、不认同的事情坚决不做。
二是规范运行程序。六盘水市在充分调研、总结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意见》、“三变”合同文本,建立一批法律服务队伍,采取专题讲座、实地教学等方式,对干部群众进行培训,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操作能力。
三是积极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防范自然风险方面,水城县针对发展猕猴桃等产业可能遭受的灾害,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投入撬动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以此预防产业发展过程的自然风险。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对“三变”确定的产业,实行县评审、市报备的“风评”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各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风险补偿。防范法律风险方面,规范“三变”流程,明确规定10个步骤30个环节。加强合同管理,组织律师、公证员团队帮助农民规范法律手续。组建“三变”巡回法庭和“三变”检察室,及时处理涉法涉案问题。
三、几点启示
1、激发干部内生动力是前提。一是创新思维“领”着干。在推进以“三变”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性改革关键时期,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观念上创新、认识上到位、状态上适应、方法对上对路、工作上得力,身先士卒“领”着干部在推进“三变”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抓亮点、创特色、见成效。二是解放思想“带”着干。县镇村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用跳出“农村”抓“农村”眼光、用市场化的理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农村、推进“三变”改革,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三变”之路,实现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是真抓实干“苦”干。塘约经验告诉我们,“三变”改革来不得半点花架子、等靠要和懒散拖,塘约两年多实现的蜕变,有的是“穷则思变”的精气神和甩膀子、扑身子、撸袖子的“苦”干。四是敢于担当“拎着帽子”干。“三变”改革涉及到农村、农业、农民现行体制的深层次改革,随着“三变”改革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困难和问题将逐步凸现,稍有不慎还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就需要县镇村干部树立“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意识,要有一种“不怕出错、不怕问责、不怕丢官”气魄,大刀阔斧拼命干、使劲干,只有这样,农村“三变”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2、政府主导是关键。“三变”改革,是转变当前“三农”发展模式的一项新改革,对于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分散经营”式为主的农村发展实际而言,要积极推进,就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三变”改革中,政府要加强对“三变”改革的研究引导和全程监督管理,从制度上为“三变”改革把好方向。要筹做好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资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要借鉴贵州经验,用足用活扶贫搬迁、特色产业、金融扶贫等政策,用政策驱动改革发展。要建立政府平台公司,构建政府、银行、农户、经营主体金融借贷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平台公司投融资的牵引作用。并采取“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综合设置”的办法,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
3、选准产业是核心。发展产业最终目的是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奔小康。对此,选择发展什么产业,要通盘考虑和论证,要充分考虑发展的产业是否适合本地实际情况,是否能与本地资源相配套。选准发展产业,首先在特色上做文章。要根据各镇、各村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作为开发的主攻方向。其次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子,要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另外,还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求效益,引导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培育经营主体是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三变”改革中,农民要入股的对象就是经营主体。经营主体越强,则带动的农民越多,农民享受的收益越高,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越强,则农民的利益才会越有保障。因此,培育和引进实力强劲的经营主体,领头“三变”改革是整个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育经营主体。
5、完善机制是保障。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后,入股的资产和资金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起到多少效能,真正为农民带来的收益是多少,农民应该享受多少分红才合理等等这些环节,必须要建立完善相应机制,以保障入股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做到经营主体财务开支公正公开,跟农民算明白账,才能增添农民群众的信心,才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
四、对当前汉阴“三变”改革的建议
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汉阴县“三变”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搞好顶层设计,及时研究解决“三变”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林科技局),办公室选调5至名7名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工作认真负责干部专职负责“三变”改革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科学统筹安排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指导试点村开展工作。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镇村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在改革试点村亲自蹲点,全程协调指导。县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要尽快启动并投入运营,保证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
2、出台政策文件。尽快制定下发《汉阴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等一套操作规范性文件,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林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程序,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
3、开展改革试点。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执笔:吴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