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5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产业扶贫路径——白河县产业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黄治俊发布时间:2017-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产业扶贫路径——白河县产业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黄治俊

  白河县弘扬“三苦精神”,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赢得了全市产业扶贫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议在我县召开。

  一、高点站位,坚持把培育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总抓手

  一是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自主、风险自担、政府支持”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现代农业规划体系。结合主导产业培育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发展木瓜、茶叶、核桃、养殖、魔芋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油用牡丹、中药材、特色养殖及林下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做好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城乡发展要素和产业走向深度融合;结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以农牧、农林、生态休闲结合和循环发展为导向,整合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各类优势资源,有效提升产业效益。

  二是业主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经营,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根本途径。白河积极构建“有示范园区引领、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合作组织协调、有家庭农场支撑、有职业农民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资源化开发、规模化发展、组织化生产,有效提升山区农业效益。全县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6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6个、县级36个),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产值4.3亿元;培育认定家庭农场106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5个,带动贫困户9600余户,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三是坚持因村制宜,人业相适,抓点示范,由点到面,形成规模,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业态同步发展,每个贫困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一批辅助产业,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发展标准化木瓜园10万亩,核桃园7万亩,茶园5万亩,中药材产业园5万亩,千头以上养猪场12家,3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2家。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木瓜加工企业有8家,茶叶加工厂13家,牡丹、葛根、核桃、黄姜、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同时,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2个,建成电子商务平台21个,网上销售农产品70余个品种。

  二、创新模式,坚持把探索方法作为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法宝

  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是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模式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武器”,谁掌握谁收益。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批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为解决谁来发展农业的问题,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支持引导本土企业和返乡能人参与农业产业建设,发动村组干部带头发展规模产业,形成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能人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吸纳工商资本5.6亿元投入到产业扶贫领域,吸引100多名务工能人返巢创业,带动8000余贫困劳动力就业。

  二是为解决贫困群众兴业致富问题,积极探索“一村一社一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群众”基本经营模式,探索园区引领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共建型、贫困户自主开发型等新形态,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中,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收益,实现每个贫困村拥有3-5家经营主体,1个主导产业、每户有1个致富项目。

  三是为解决群众搬迁后土地撂荒问题,探索“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发展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如仓上镇天宝村借助移民搬迁机遇,在山下建设裴家社区,在山上流转土地6000亩,在山上建成天宝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农民既可流转土地获得收益,又可务工增收,促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带动120户贫困群众脱贫。

  四是为解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探索“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家园,创社区新工厂,培时代新农民”产业发展模式。如冷水镇三院村全村275户1070人搬到了山下安置社区,山上流转4000亩土地建设核桃、牡丹生态产业示范园,社区建设核桃、油牡丹加工厂、制衣厂等社区工厂,由村党支部牵头,与5家经营主体和160名搬迁劳动力签订双向绑定协议,带动群众脱贫。

  五是为解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积极探索“返租让利”的模式。如宋家镇歌风和茅坪镇五峰等茶叶园区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茶园,并将已建好的茶园返租(不收租赁费)给贫困户托管,通过支付茶园管护费用和回收鲜茶叶等措施,让获得贫困户收益。

  三、示范引领,坚持把培育典型作为产业提档升级的有效措施

  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和影响身边人是最有效、最管用的工作措施,也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妙招。我们在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使产业参与者和产业规模由少到多,由小到大,聚沙成塔,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促使业主农业蓬勃发展。

  一是树立标兵。为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我们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10名创业标兵予以表彰,今年我们将在全县贫困户中评选50名通过发展产业自主脱贫的标兵,予以表彰奖励。县上经常组织现场会、观摩会,宣传典型,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信心。各镇也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文化汇演、政策宣讲等形式发动群众自强自立,发展产业,表彰先进。

  二是激发动力。为提升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率,扶持业主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上,每年逐级评定一批县级园区,申报一批省、市级园区,县级园区每年奖补10-20万元。县上每年预算650万元,财政配套14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县扶贫、农业部门每年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元,对市场主体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脱贫成效明显的给予扶持和奖补。这些扶持政策促使经营主体争先创优,逐步壮大。

  三是增强活力。为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我们加强银企对接,财政投入2000万元建立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帮助经营主体和贫困户贷款总额2亿元用于发展产业,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特别是去年近50个经营主体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5000万元,有效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同时,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配股分红等方法,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四、健全机制,坚持把强化服务作为支撑产业扶贫的坚强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落实技术支撑、帮扶指导、政策引导、市场拓展等工作,是抓好产业扶贫的基础,我们凝心聚力,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水平。

  一是县成立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林科技局、扶贫局牵头抓总,各镇具体抓组织实施。制定并落实《白河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白河县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资金奖补办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发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强化了产业扶贫组织和机制保障。

  二是把推进产业扶贫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县级领导、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发展规划,全力帮扶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同时,实施“百企帮百村带千户”企业结对帮扶,为经营主体、贫困户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帮扶和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确定一个专业人员,组建一支推广队伍,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

  四是利用白河县域“光皮木瓜之乡”、“白河春燕茶叶”和安康市“富硒”品牌,积极指导各类经营主体申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品牌策划包装,着力打造了一批拳头品牌产品,目前,白河光皮木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总体而言,白河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三大可喜变化:一是农村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带动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展现了白河人民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赋予了“三苦精神”时代新内涵,激发了大众创业内在活力。二是农业产业经营者向年轻化趋势发展,平均年龄仅35岁,正是追求梦想最佳时期,他们创新意识强、经营理念先进、易于接受先进技术,越来越多的有志向、有思想、有技术的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发展,引导了农业产业发展潮流。三是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积极的投向扶贫领域,投向农业产业,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产品化精深加工,推动市场化、品牌化发展,有效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白河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