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河村产业扶贫模式初探
王 波
为扎实抓好产业扶贫这项根本性的工作,汉阴县涧池镇仁河村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关键措施,积极探索“党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贫困户广泛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促使企业与贫困户实现双赢,带动一批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一、村情概况及产业现状
仁河村村辖8个村民小组,347户1220人。有耕地825亩(水田605亩,坡地220亩),林地3760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年,在册贫困户137户361人。2017年“精准识别”后现有贫困户133户380人。
仁河村交通便利,土地、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农业生产以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为主。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新建了200余亩茶叶农业园区和120余亩杭白菊农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产业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脱贫工作机制
仁河村党支部在产业扶贫方面,依托龙寨沟茶叶和聚源菊花两个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探索“支部+农业园区+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将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村支部通过积极协调龙寨沟茶叶园区和聚源菊花园区两个龙头企业,采取引导无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介绍贫困户优先到园区务工挣薪金;组织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与园区企业搞订单生产得酬金的三种方式。大张旗鼓地鼓励贫困户勤劳增收脱贫,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产业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提升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造血”能力,积极探索扶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龙寨沟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茶叶,其中有37户贫困户的土地71亩;与30个农户签订了茶叶园区务工合同,其中贫困户14户,预计该园区今年能带动3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聚源菊花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120亩种杭白菊,其中有34户贫困户的土地41.07亩;与43个贫困户签订了菊花园区务工合同;与仁河村签了杭白菊订单生产(鲜菊花保底价收购)合同,仁河村分别与6户贫困户签订了40.36亩杭白菊生产合同,预计该园区今年能带动3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四、典型案例
围绕产业扶贫,财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仁河村“两委”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立足村情确定了长项抓茶叶,短项抓菊花的思路。2017年3月初,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决定,计划组织有劳力的贫困户种植杭白菊100亩,与聚源公司搞订单生产。驻村工作队协助村支部很快与聚源公司敲定了订单生产合同。可是,帮扶干部入户动员不计其数,费尽千言万语,每户贫困户总有各种顾虑和理由不愿种植杭白菊(思想太贫困!)。为了不错过杭白菊高产栽植期,更是为下决心攻克扶贫工作的难点——扶志和扶智,4月12日驻村工作队建议村上先流转土地40亩,统一组织栽植,待后再落实贫困户来认领。村支部一边组织人员对40余亩杭白菊精心栽植、管护,使其茁壮成长;另一边加大产业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旗帜鲜明的 喊响喊亮“精准扶贫不养懒汉,自力更生才是关键”的口号。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到5月下旬,陆续将40余亩杭白菊落实到6户贫困户认领,并分别与村上签订了《杭白菊种植合同》。合同中明确了菊园从“村统管”到“农户自管”后,前期的生产费用分摊到户,后期的管护责任落实到户,统一落实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按订单销售,产品销售结算时扣除“统管”时的生产费用,年终产业奖补政策兑现到户。目前,40余亩杭白菊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心指导下长势良好。看到郁郁葱葱的菊花园,被动种菊花的6户贫困户现在开始主动管护了,先前的一些担心和疑虑退却了,一些多次受动员而不愿种的户开始后悔了。今年有望从认领杭白菊种植的贫困户中培养出勤劳苦干、自主脱贫的典型,为仁河村和涧池镇的贫困户树立好的榜样。
(作者单位:汉阴县财政局驻仁河村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