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5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关于安康市社区工厂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刘应祥 胡高琼发布时间:2017-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关于安康市社区工厂情况的调查报告

  刘应祥 胡高琼

  一、我市社区工厂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7年4月底,我市共有社区477个,其中城市社区99个,移民搬迁社区378个。在这些社区中100户以下的132个,101-200户的96个,201户以上的249个;社区总人口69.03万人,外出97691人,留守55196人;贫困户29454个,贫困人口76812人;社区劳动人口329190人,其中:男186730人,女142460人;社区就业48693人,城镇就业77625人,外出就业105439人,未就业46541人。

  同期,我市共有社区工厂72家,其中:鞋帽服饰25个,电子产品加工22个,农副产品加工11个,其他加工制造11个。稳定就业2899人,其中签订劳动合同1474人,缴纳社会保险683人。工厂工人工资最高9000元,最低800元,平均工资2146元。

  二、我市社区工厂的主要成效

  1、促进了农村发展。据统计,我市截止2016年社区工厂总产值达到37986万元,纳税2653万元。社区工厂又带动物流、电商、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民进厂以后,原有的承包地可以顺利的流转到经营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

  2、扩大了农民就业。全市社区工厂常年固定就业2899人,平均每个厂40人,带动季节性不固定的就业5000多人。平利县的社区工厂吸纳就业1095人,帮助18507户贫困户摘掉了“帽子”。

  3、缓解了社会矛盾。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无法赡养,留守儿童缺少教育,留守妇女缺少关爱。残缺的家庭,幸福指数大幅降低。政府不给百姓找事,百姓就会给政府找事。岚皋县西坡社区的居民原来无业可就,没有收入,许多居户连水电费、物业费都不愿缴,冲突不断,影响安定团结。开办社区工厂后,这些矛盾自然消失。

  4、改善了社区管理。社区工厂建立以后,社区居民之间,工厂工人之间,朝夕相处、集体劳动,能够较快地建立起新型人际关系,养成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生活方式。企业文化为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强归属感。

  三、我市社区工厂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我市社区工厂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带有共性的困难与问题。

  1、产业不配套。社区工厂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体,分散在安康的山山水水之间,体量小,层次低,他们在承接来料加工时,订单小了“吃不饱”,订单大了“吃不下”,加之社区工厂各自为战,自成体系,横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纵向之间形不成产业链条。用工厂主的话说,买一个螺丝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采购;原料和销售远离市场,物流成本高,运输过程中还有产品损坏的风险;消防建设和生活配套滞后。

  2、优惠政策少。除发展较快的平利以外,其他各县基本没有出台特殊的有分量的优惠政策,有的政策是普惠性质的,缺少针对性,有的政策互相“打架”,难以很好的落实。社区工厂的创建者多属草根创业者,家底不厚,资金不多,企业扩大生产,需要贷款,但一没担保,二没抵押,融资难,融资贵。汉阴的一位工厂主说:来厂的领导参观的多,检查的多,口惠而实不至的多,建厂以来没有享受到一分钱的优惠政策。

  3、人员素质低。社区工厂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内部管理、产品销售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还不强。农村留守人员大多身体弱,没技能,思维方式跟不上企业的要求,工人技术不熟练,培养周期长达3-6个月,学徒期产量低,质量差,还会浪费一些原材料,工厂初创期,通常会处于亏本状况。

  4、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区重视程度不同,目前各县区工厂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强有的弱,平利县一马当先,支持大、发展快、效果好,白河、旬阳、岚皋紧随其后,发展的势头不错,其他各县就相形见绌了,有的县一两家,有的县两三家,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

  四、发展我市社区工厂的对策与建议

  1、确定发展目标。因为生态保护的原因,我市是限制工业发展的区域。我们不能做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但是可以做成铺天盖地的无污染的小企业,把无数的小企业做成大产业。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社区工厂发展总体势头良好,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强烈。全市72家社区工厂,正常生产的29家,占比41%,计划扩大规模的25家,占比35%,经营困难的只有13家,占比18%。镇坪县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工厂,2016年成立,生产电子元器件。他们计划一厂多点,连锁经营,三年内开设15家分厂,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实现镇坪县域全覆盖。紫阳、汉阴的几家工厂也说他们不愁订单少,只愁产品出不来。有鉴于此,建议从现在起,明确全市社区工厂的发展目标,把社区工厂作为劳务就业脱贫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主要抓手,把社区工厂模式建成脱贫攻坚的全国示范工程。主要步骤和指标是: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全覆盖,到2020年底,全市发展社区工厂800家以上,吸纳就业8万人以上,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2万人以上,实现年产值40亿元左右,每个社区都有1家以上的工厂,使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成为脱贫致富的首选模式。指标确定后,分年度下达给各县区,并且作为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

  作为发展规划的基础,应该明确社区工厂的定义和范围,我们的建议是:社区在100户以上,厂址在社区1公里之内,用工人数在20人以上,每年正常生产在6个月以上(来料加工型工厂在8个月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即可认定为社区工厂。

  2、制定优惠政策。一是资金帮扶方面:社区工厂需要申请贷款时,可用土地经营权、林权和房产作为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对提供担保有困难的,每招用一个贫困家庭劳动力或残疾人,市创业担保贷款办公室可按每人5万元的标准给予授信担保,最高不超过50万元,担保贷款可分期偿还;协调银行,依据合同和订单给予无担保贷款;对社区工厂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达到一定等级的,可以免担保。社区工厂职工入职的前三个月,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每人给予3个月的生活补贴;设立搬迁户就业帮扶基金,社区工厂每聘用一名贫困家庭劳动力,每月奖励企业300元,以3年为期。社区工厂的场地租赁费,第一年全额补贴,第二年补贴50%,第三年补贴30%。二是能力提升方面:社区工厂每吸纳一名劳动力,经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签订合同、实际就业6个月以上的,以岗前培训的方式给予社区工厂每人1800元的一次性岗前培训补贴。社区外的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当日不能往返的,一次性补助交通费100元,每人每天补助生活费30元。对社区工厂引进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省级技能大师,除享受既有的人才引进的政策外,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补贴时期不超过2年。每年对社区工厂的法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一周的能力培训。三是其他工作方面:社区工厂员工的社会保险,除工伤保险外,其他险种只做原则性的要求,在实际执行中可适当放宽。即:不放弃,不坚持。建立全市社区工厂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政策平台,劳动力数据平台,物联网配送平台,开发APP社区工厂应用软件,实行市、县、镇和社区的四级联网。社区工厂在建厂之初,提请安监、消防和环保部门先期介入,同步推进,并进行业务指导,提供相关设施。加强新民风建设,严禁赌博行为。

  3、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工厂的发展,党和政府是旗手、推手和助手,是风向标、定心丸和催化剂。正确引导是起步之基,政策支持是发展之本,优化服务是壮大之源。我市社区工厂还是新生事物,还很不成熟,有些地方还没有起步,已经迈开步子的,限制瓶颈还比较多,因此,只有加强领导,强力推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是发挥领导机关的统领作用。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成立安康市社区工厂领导小组,组织、宣传、妇联、人社、财政、发改、民政、工商、税务、扶贫、国土、环保、规划、住建等部门参与,人社部门牵头。制定政策,简化程序,排忧解难,检查督办。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汇报、研究、决定与社区工厂发展相关的重要问题。

  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精心培育社区工厂的典型,把好经验好方法总结出来,推广开去。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工厂、优秀员工、优秀指导员,激发创业热情,形成追赶超越的大好局面。

  三是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市内媒体大张旗鼓的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对外推介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提炼“平利模式”,召开省级或国家级的专题研讨会,开办专题讲座。在国家级的主流媒体上宣传推广社区工厂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把“社区工厂”打造成安康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为安康追赶超越创造良性的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