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滨陕南白山羊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汉滨区政协民族宗教委
陕南白山羊是秦巴山区独有的肉羊品种,具有地区适应性强、高抗病、耐粗饲、善爬山、易放养的特点,是我区农民依靠养殖增收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我区少数民族羊肉食品的主要供应源。为进一步发展陕南白山羊,壮大脱贫攻坚产业,区政协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于2017年5月下旬对本地白山羊养殖产业进行调研,力求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方面找到突破口,进而推动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汉滨区陕南白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汉滨区以陕南白山羊为主的肉羊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十二五初期,全区羊养殖量仅为22.95万只,其中存栏12.08万只,出栏10.87万只,羊肉产量0.16万吨。2016年底,全区肉羊年养殖量达到29.17万只,其中存栏13.88万只,出栏达到15.19万只,羊肉产量达到0.25万吨,提升了15.6个百分点。羊业产值16052万元,占畜牧业产值14.22%,升幅较为显著。可喜的是,近几年陕南白山羊养殖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圈舍标准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据调查统计,全区200只以上规模羊场近百家,30只以上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达到300余家。2016年,在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汉滨区成立了羊产业协会,协助农业主管部门对各养羊户开展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提供购销信息等工作,对推动全区陕南白山羊养殖业转型升级,规范上档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汉滨区发展陕南白山羊养殖业的优势
汉滨区是秦巴山区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区,365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丘陵山区占90%以上,自然资源秉赋十分有利于发展陕南白山羊养殖业。
一是陕南白山羊是本地农家品种,土生土长于秦巴山区,对本地气候条件、饲养条件有天然的适应性,抗逆性强,疫病风险相对较小,已经被陕西省确定为地方优良品种。
二是饲草资源丰富。汉滨区有天然草场近20万亩,加之近几年全区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和林特建园,林间草地近百万亩,和陕南白山羊易于爬山放牧的特性相吻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是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加之推行移民搬迁,使丘陵山区大量耕地撂荒无人耕种,为开展人工种草和推行适度规模圈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是汉滨区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禁养区养殖场需关闭或搬迁,限养区高污染的生猪养殖和肉牛养殖规模不能扩大和发展。由于陕南白山羊属草食性动物,其生理和生活特性决定了其基本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限养区正好可发展陕南白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填补生猪养殖业发展受限的空白。
五是陕南白山羊疾病少,易于放牧养殖、基本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加之投资少,见效快的特性,特别适合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重点推广。
三、影响陕南白山羊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区具有发展白山羊养殖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秉赋,但是全区陕南白山羊养殖业的发展与所拥有的资源现状并不协调一致,有诸多因素制约着陕南白山羊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种性退化严重。长期以来,养羊户对羊的繁殖没有进行认真管理和科学分群养殖,混交乱配,导致种群退化严重,羊只生长慢、体格小。长此下去,这一地方优良品种将会彻底被淘汰消失。
2、缺乏品牌意识。陕南白山羊肉质细嫩,食口性好,深受当地人喜爱。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自生自灭,没有任何部门和企业牵头,在打响陕南白山羊品牌和做大作强陕南白山羊产业上下大功夫,打造叫的响的陕南白山羊及相关产品品牌,使这一优良地方品种优质而无优价,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香饽饽。
3、产业链条不完整。全区无一座标准规范的羊屠宰场和活羊及其肉食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产品深加工配套研发能力,养殖户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附加效益低。
4、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对陕南白山羊产业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亦然存在着圈舍标准化程度不达标,缺乏高标准龙头企业带动,冬季舍饲饲草饲料不足,导致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四、发展壮大我区陕南白山羊养殖产业的对策和措施
1、完善陕南白山羊的良种繁育体系。一是高度重视陕南白山羊的保种工作,全区分区域选定养殖规范化程度相对较高,饲养条件较好的规模养殖场,确定其为优良地方品种保种场,政府为保种场每年给予固定的财政资金扶持。每场固定2—3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进驻进行技术指导,开展陕南白山羊种群提纯复壮工作,留优淘劣,提升陕南白山羊种群质量。实行统一配种、统一发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发挥良种羊繁育基地作用。
2、打造绿色富硒品牌。依托全区富硒资源优势,结合陕南白山羊的优良特点,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开展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绿色富硒陕南白山羊肉品牌。
3、完善产业链条。选择适宜地点建设陕南白山羊交易市场,建设专业化程度高的牛羊屠宰加工场,扶持引导企业开展陕南白山羊肉产品深加工研发;建设配备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效益。
4、加强项目扶持,灵活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陕南白山羊产业,建设高标准的陕南白山羊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全区陕南白山羊产业发展。
5、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普惠制的陕南白山羊养殖奖励扶持政策,按照圈舍面积、标准化程度和养殖量分别给予相应数额的资金扶持。
五、几点建议
1、制定牛羊产业发展规划。提请政府有关部门以打造“秦巴明珠”生态养殖为理念,包装和推介富硒牛羊特色品牌,重点培育和扶植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减免行政收费,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好牛羊养殖、加工、储运、交易用地规划问题。让龙头企业成为全区脱贫攻坚的领军人。
2、建议区财政、扶贫、农业部门将牛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任务结合起来,鼓励农户或企业发展牛羊产业,包括重点扶持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诞生的社区工厂等新业态。探索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投放有效益有潜力的牛羊产业大户(企业),走“农户+企业”的路子,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共同脱贫致富。
3、重视“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建议区人社部门加大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鼓励、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骨干队伍。
4、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养殖企业(户)采取扶贫贴息、失业贷款及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引导养殖户(企业)对牛羊进行商业投保,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