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会组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讨
石玉宝
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针对社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中省市颁布了诸多的规定,但运行管理效果不理想。以安康高新区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实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建议。
一、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运行实效调查
2016年5月,安康高新区党工委依据中省市的部署要求,成立了中共安康高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委员会,完善了工作机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
截止2017年5月底,安康高新区共有社会组织7个(其中社会团体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已建立党组织2个(其中单独组建党组织2个,挂靠组建党组织5个),有从业人员647人(其中专职590人、兼职57人),有党员108人,选派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3人,联系7个社会组织,建立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4个,建立科级干部党建联系点3个,有党员的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100%,无党员社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全区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建立了全区社会组织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化管理。
安康高新区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通过对全区15名社会组织代表进行深入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以安康高新区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依据,发现安康高新区社会组织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与挑战:
第一,流动党员群体内部构成比较复杂,生存状况差异性较大。从构成看,主要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下岗的原公有制企业党员、军队退伍党员等;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壮年占有主要比例,但其他年龄层次均有分布;从教育程度上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0%左右;从流向上看,主要分布在幼儿园、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行业,这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基本一致。
第二,流动党员数量较大,就业和生活稳定性较差。由于就业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及现代用工体制灵活性强等因素的影响,除少数在民办学校、幼儿园、民办医院等单位就职的收入相对较高,生活较稳定的流动党员外,大部分流动党员无固定工作岗位和固定职业,收入水平低,生活缺乏稳定性。
第三,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动力缺失,对党组织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遭遇解聘、下岗等风险。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趋利性的特点削减了社会组织党员内在的政治诉求,雇员的身份成了首选。在自身生存的经济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缺乏参加党组织正常活动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意识,党员“群众化”趋势日益明显。调查中,仅有71.87%的党员愿意亮明身份,29.13%的受访者不愿意转入组织关系,有38.73%的党员认为“参不参加组织活动对工作没影响”。
二、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措施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理顺管理关系
第一,树立大党建观念。在高新区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加强协调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及行业、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流不出党组织的视野。对拒不接收流入党员的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协助其搞好接收工作,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第二,简化组织关系接转程序。在严格党纪的前提下,下放接转组织关系的权限,使基层党委有权接转组织关系。同时,也要区别对待,迁移组织关系应以自愿为主,不愿转组织关系的,可凭《活动证》到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提供方便。
第三,健全管理网络,解决党员找组织难的问题。一是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通过组织关系回执、书信、电话和互访等形式,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工作对接的双向管理;二是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对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
第四,普及使用《活动证》。实行党员年度注册管理制度,一年不注册者,作自行脱党处理,避免“隐形党员”的出现,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动态化。
第五,建立激励、关爱机制,解决组织找党员难的问题。一是设立“扶助基金”,对丧失劳动能力及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给予一定的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和表彰在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效应。
2、丰富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提高流动党员素质
第一,紧密联系实际,丰富教育内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接触的新生事物也多,思想比较活跃,加之内部差异性大,他们需要的教育管理内容是多维度的。党组织应根据流动党员职业技能、业务知识需求的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把教育管理与社会组织的业务发展、文化建设、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党建理论、专业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人生价值得以更好实现。
第二,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一是解决流动党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以“上门送学、专人帮学、电话督学”等灵活的方式为流动党员创设方便的学习条件;二是实施远程教育和管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和信息媒介平台,建立流动党员手机信息发布平台等,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帮助。明确领导责任,实施目标管理。
第三,建立考核责任制。一是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党政干部考核和基层先进党组织评比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批评制度;二是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委负责人要选择1-2个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点,经常检查、督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凸显措施刚性效力。严肃党的纪律,高新区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委对在转移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等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违反党的纪律和规定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组织处理;对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经过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流动党员,加大清理力度,把不适合继续留在党内的党员清理出党组织。
3、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宏观协调
第一,整合社会资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密切配合,综合协调。因此,要把工商、人事、民政、教育等各部门纳入到流动党员管理责任体系中来,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内现有的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场所,拓展其活动空间。
第二,借助各方力量,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收缴党费全额返还、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加快流动党员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当然,要真正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才能逐步走出一条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的新路,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安康高新区党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