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705期/文化建设/内容详情

对宁陕推进文化兴县工作的调查

作者:刘家华 吕宣润发布时间:2017-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对宁陕推进文化兴县工作的调查

  刘家华 吕宣润

  宁陕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实施意见》,拉开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序幕。几年来县级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326万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较快发展。

  一、主要工作成效及特点

  1、“文化兴县”战略意识得到长期坚持。文化是民族的精髓,文化是软实力,文化需要建设更需要传承。“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加快绿色协调发展的认知定位。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坚持了“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定位,必将凝聚全县人民智慧,迈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新步伐,为加快绿色协调发展,争当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排头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文旅结合品牌打造呈现亮点。积极推出“中国·秦岭(宁陕)”峡谷漂流、狩猎射击、山地越野、山水摄影、山地音乐文化节五大文体赛事活动,借体育比赛和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宁陕旅游的吸引力。先后举行了“走进宁陕”系列新歌发布会、举办“秦岭精粹·绿都宁陕”文学创作、视频创意作品有奖征集大赛、“山水秦岭印象宁陕”书画摄影诗词楹联采风暨作品征集大赛。围绕旅游产品的打造,累计招商引资200多亿,培育了一批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有关情况和赛事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市媒体报道,加强了宣传、扩大了影响、打造了品牌。

  3、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围绕节日庆典,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单位、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新春书画作品展”、“灯谜晚会”、“春节民间传统文化”、唱红歌等活动,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人多面宽。县城广场,已成为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群众健身等系列活动的中心活动场所;滨河公园、街心花园、县城体育场等已成为县城社区群众跳广场舞、健身操、扭秧歌、打太极拳等文体活动主阵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定期开展,县文化馆和图书馆送戏送书、培训交流、“你读书我买单”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美术、书法、太极拳、音乐舞蹈、钓鱼等协会组织、群众文艺团体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电影放映常态化,业余班社“汉调二黄”得到保护和传承。以“欢乐城乡”为主题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绿都宁陕”专场文艺节目,在全市“龙舟节文化展演”中精彩亮相,获得一致好评。

  4、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硬件投入力度大。全县11个镇13个综合文化站,68个村1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面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目前达到100%,锣鼓响器、民间乐器、电脑电视配备到位,活动场地逐步满足群众需求。县图书馆、文化馆新馆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均超过1400平方米,功能部室、设施配备和开放水平基本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管理服务水平居全市前列。建成县城滨河公园、五郎关文化长廊和陕南首个有升降舞台的文化广场;改造了县城电影院,屋顶、内饰、舞台、灯光、音响等焕然一新;建成了标准化的县城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室内体育馆)。这些文化设施的建成使用,极大丰富了城区群众文体活动的内容,提升了文化品位。

  5、文物保护工作重视程度增强。截至目前,全县文物普查建档立卡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22处,包括古遗址114处、古墓葬136处、古建筑46处、石窟寺及石刻1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个。“子午古道”等一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遗迹得到保护利用,一些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制体制改革不深入,蓝图规划不清晰。加快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的需要、群众的需求、考核的需要,目前的文化旅游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仍然停留在文广和旅游两张皮,各负其责;仍然难以统筹政府、社会力量和市场的协调发展。“文化兴县”战略的具体思路、布局、阶段目标和措施不清晰,在三大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资金保障投入不足。在提出“文化兴县”发展战略之初,县委、县政府议定,每年要拿出300万元支持文化兴县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支持“文化兴县”战略的投入始终没达预期。多来的基本状况是口号大于实际,中、省投入较大而县级配套不足,文物修复项目基本是空白。

  3、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不到位。一方面文化队伍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文化人才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一方面镇文化站有编制有人员,另一方真正在一线能从事镇村文化活动服务指导的人员奇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业的现象普遍。一方面素质较高的专业老师无力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另一方面有兴趣、有爱好、有特长的民间艺人难以专心开展活动和创作,以至于近几年国家投资配送的大批文化器材、设备、图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措施单一。文化“筑巢引凤”工作推进困难,利用省内外文化名人宣传、推介宁陕的工作措施不多,效果不明显,有下滑趋势。投巨资修建的名家“创作基地”、“写生基地”,在培养地方文化人才、营造地方文化氛围、带动县域文化发展方面作用有限。重视了利用大秦岭的文化品牌,看重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忽视了宁陕“子午古道”历史遗迹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发展措施显得单调单一。

  5、文化兴县工作考核流于形式。文化兴县工作任务分解到了各镇和相关部门,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也制定了一些文化兴县工作单项考核奖励办法。但实际工作中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考核与奖励关联不大、领导重视与忽视差别不多,对单位和领导个人升迁几无影响,文化兴县工作考核流于形式,考核作用发挥不强,推进作用受到影响。

  三、几点建议

  1、加快文化旅游机制体制改革步伐。一是及时组建宁陕县“文化兴县”发展委员会,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力量,协调各方制定具体规划措施,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推进阶段重点工作落实;二是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机构、职能、编制;三是充实文化馆、图书馆专技人员,提升聘用人员待遇,鼓励他们安心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尽快启动“国三图书馆”、“国二数字文化馆”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精品亮点。

  2、加大“文化兴县”资金投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及文物保护资金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切实加以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根据国家贫困县实际,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和资金倾斜,加快推进“文化兴县”各项工作。

  3、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重视现有文化人才,关心其生活,提高其待遇,提升其业务素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进修与短训相结合的办法,抓好文化人才队伍稳定工作。二是鼓励镇村聘用有爱好、有专长,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组织指导基层开展文体活动。三是深入挖掘宁陕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演出剧目;结合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工作,由政府购买一批符合宁陕实际、接地气的优秀文艺节目进行公益演出,全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四是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人才的作用,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五是注意引导域内各类企业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制定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措施。按照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及时制定出台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以资助项目、赞助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措施,繁荣文化旅游市场。

  5、科学考核“文化兴县”工作。依据“文化兴县”战略定位和宁陕特色,结合上级文化服务工作考核要求,科学制定文化兴县工作考核办法,分解任务责任,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文化服务工作在各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同时明确设立“文化兴县”推进工作若干单项奖,咬定目标,全力推进“文化兴县”战略各项工作。

  (作者单位:宁陕县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