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区健康扶贫政策建议
杨 彬
2017年全市因病致贫26041户80525人,分别占全市贫困户的14.4%、贫困人口数的15.7%,其中患大病10875人、长期慢病49843人,分别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1%、9.7%,因病致贫是我市贫困人口致贫的重要原因。
一、基本情况
1、全市因病致贫情况。全市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为26041户80525人,其中汉滨区为8100户26468人,汉阴县为2083户5657人,石泉县为997户2642人,宁陕县为864户2175人,紫阳县为2854户9887人,岚皋县为1519户4004人,平利县为1521户4425人,镇坪县为512户1462人,旬阳县为5918户18524人,白河县为1673户5281人。
2、贫困人口患大病情况。全市贫困人口中患大病为10875人,其中汉滨区为3144人,汉阴县728人,石泉县460人,宁陕县318人,紫阳县1209人,岚皋县994人,平利县835人,镇坪县190人,旬阳县2007人,白河县990人。
3、贫困人口患长期慢病情况。全市贫困人口中患长期慢病为49843人,其中汉滨区为14759人,汉阴县4449人,石泉县2279人,宁陕县1725人,紫阳县6260人,岚皋县3391人,平利县2839人,镇坪县687人,旬阳县9698人,白河县3756人。
4、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情况。全市现有村卫生室2209个,村医2736人。2009年以来,利用中省预算内投资项目,通过改扩建、新建等形式,共完成了1135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基本达到四室(诊断室、治疗室、公卫室、药房)分设,全市规范化村卫生室覆盖率约为51.4%。目前全市仍有161个行政村未设置村卫生室,有1073个村卫生室未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市1024个贫困村中有村卫生室1120个,其中已达到标准化的村卫生室580个,仍有68个贫困村未设置村卫生室,有540个村卫生室未达到标准化要求。
二、健康扶贫的主要做法及工作进展情况
1、提高政治站位,强力推进任务落实。一是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对外公开承诺事项,纳入对各县区、卫计系统追赶超越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层层夯实了各级责任。二是自上而下成立了健康扶贫办公室,建立了领导包联科室包抓、健康扶贫工作卫计部门和县镇考核、从卫计部门选派干部到县区和乡镇任职主抓健康扶贫工作的“三项新机制”。三是推广了“9220”健康扶贫的“旬阳模式”。四是高频次督查暗访,实行最严格的考核问责。五是动员卫计系统干部职工“一对一”包联帮扶因病致贫群众、结为朋友,助推健康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2、紧扣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四个100%”。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着眼健康扶贫政策进村入户、工作过程纪实和知晓率达100%的要求。二是开展信息核查实现100%参合。建立了因病致贫人口数据库和健康扶贫工作10余种台账,确保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合、100%享受大病保险。三是全面落实“一站式”报销结算。四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倾斜政策。
3、坚持分类救治,扎实推进“三个一批”。一是引进外援助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对全市1115名11种大病贫困患者,逐一摸底登记建档,牵线搭桥使县区医院与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省市级大医院达成联动救治协议,让贫困大病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城市大医院和大专家的诊治服务。二是上门服务做实慢病签约管理一批。督促县镇村组建完善责任医师团队,主动上门为贫困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贫困慢病群众签约率达100%。三是建立多重保障落实兜底保障一批。确保贫困群众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并对患有重特大疾病但无支付能力、家庭成员多人患病、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人群实行兜底保障。
4、精准发力施策,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一是扎实开展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二是及时为基层补充招录人员。三是不断推进优质资源下沉。继续开展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落实了医生蹲点帮扶服务。
5、强化公卫服务,预防减少疾病发生。一是整合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公卫服务职能,改革镇村医疗服务模式,在农村实施责任医师团队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茨沟模式”,在城区推广“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二是扎实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制定了《关于加强贫困人口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意见》,出台了27条具体措施,促进预防控制断病源,降低健康扶贫增量。三是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创建和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五进”和“营养科学进万家”等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
三、健康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宣传知晓率不高。
二是基层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多重及兜底保障还很脆弱。
四是分类救治工作难度大。
四、制定健康扶贫政策的有关建设
1、出台健康扶贫政策要简单易行量入而出。一是建议在制定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倾斜政策时,应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制定一些简单易行、易宣讲、易记忆的健康扶贫政策“干条条”,同时要进一步简化现行的健康扶贫政策,以便贫困群众掌握使用、便于基层执行。二是现行的健康扶贫政策已比较超前,且相对非贫困人口来讲已十分优惠,不仅全面落实已很困难,而且显失公平,尤其是在无新增项目及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则更难(如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上)。因此,建议在出台新政策时要切合实际,统筹考虑和测算,尤其要是根据资金、项目情况“量入而出”,以利政策的执行落实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2、要争取中省财力对健康扶贫予以倾斜支持。一是贫困县区的财力有限,县镇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医疗设备设施落后,服务能力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但开展贫困县区的标准化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中央取消了对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建议各级要积极争取国家恢复对贫困地区的项目资金支持,或由省、市级财政上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取消项目资金配套,以持续改善贫困县、镇、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二是建议加大对贫困县区远程医疗的支持力度,列出专项资金为镇卫生院装备一批远程诊疗设施(如DR),以促进卫生优质资源下沉,方便贫困群众就近就医和享受大医院大专家的服务。
3、帮助贫困县区建立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一是由于健康扶贫中省市目前无专门项目及资金支持,加之合疗基金及贫困县区财力有限,医疗保障能力和兜底保障还很脆弱,各县区新农合基金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透支。故建议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化解风险,并对贫困县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县区建立健康扶贫第四重保障机制或兜底保障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达90%以上。二是当前在实施11种大病集中救治时,省上政策要求实际报销比例要达到90%,而在县域外的省市定点医院进行大病救治时的花费普遍较高,导致县区在报销时合疗资金出现透支。故建议争取中省支持将11种大病救治作为特别项目单列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切实减轻合疗资金压力。
4、加快贫困县区医疗卫生人才的招录补充工作。一要扩大医疗卫生人才招录补充计划,在为县及县以下招录医学本科生、专科生时尽可能向贫困县区倾斜。二要探索实施贫困县区村医、乡镇卫生院特岗计划,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吸引医学类毕业生到深度贫困县区的镇卫生院和贫困村卫生室工作,以此来解决贫困县区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问题。三要积极开展贫困县区医疗卫生人才网上培训(项目),为贫困县区免费提供远程医疗教学、业务培训等,不断提高贫困县区卫生人才的业务素质。
5、切实加大对贫困县区的对口帮扶。一要加大对贫困县区的对口帮扶力度,要采取单列项目形式及注入更多资金的方式,调动城市医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多帮一”,并通过“多帮一”对口支援,帮助深度贫困县区所属医院建立一批省、市级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和人才梯队,努力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进而提升其诊疗水平。二要注入引导资金,加快贫困县区“医共体”建设,推行医保费用包干制,畅通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一体化结算等渠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而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及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社区、90%常见病和多发病留在县域就诊的医改目标,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并有效防止群众因病返贫、致贫问题。
(作者系安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