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省委胡和平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陕西要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安康来讲,要以发展枢纽经济为突破口,进而有效推动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枢纽经济的重大意义
安康地处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要地。随着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即将到来,安康迎来了发展枢纽经济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首先,发展枢纽经济是落实中省对安康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出,将安康建成丹江口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安康视察时,对安康寄予建设秦巴山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殷切希望。《陕西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西安、宝鸡、安康等枢纽配套工程。中省一系列规划和要求,为我们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我们必须强化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巩固和放大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定位,防止在新一轮内陆城市的枢纽竞争中掉队。
其次,发展枢纽经济是赢得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有效途径。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指出,“下一轮城市竞争将是枢纽功能的竞争,将是通过枢纽功能聚集未来发展要素、未来发展机会的竞争。”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种趋性变化,尤其是要认清沿海枢纽将在未来三十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被内陆枢纽赶超,我国城市作为枢纽支撑点也将发生代际更替的演进过程。过去全世界35个国际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而且其中大多为沿海城市,因为传统的产品出口和围绕出口的要素大多聚集在沿海。由于近年来我国以出口带动增长的经济方式已经悄然变化,国内需求爆炸式增长,内陆城市开放步伐加快,跨境电商不再严重依赖于沿海口岸城市等因素,将使以服务国外市场的沿海城市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枢纽优势,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具有国内市场优势的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物流组织的大手笔、大布局放在了中西部城市。而内陆三四线城市也据此将发展枢纽经济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将枢纽经济打造成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品牌,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
在这方面的竞争中我们并不占优,在省内也不占优,国务院去年2月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将我省西安列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榆林、宝鸡两市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安康榜上无名,在这个规划中并未明确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名单,提出“推进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对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争取列入的重点,绝不能继续错失良机。安康有过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错失一个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枢纽经济是等待不来的,不仅要靠实干,更要靠竞争和协同。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将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发展枢纽经济必须以做强生态产业为基础
近年来,我市推动交通优势向开放优势、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但交通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枢纽功能尚未有效释放。比如,西渝高铁西康段项目至今没有明确开工时间,全市还没有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与榆林、宝鸡等地市相比,我市在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发展枢纽经济的“硬件”建设方面处于落后态势,这也是我们没有挤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丧失了后发赶超的大好机遇。因为枢纽经济既可以建立在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基础之上,也可以通过特色产业的壮大、规模经济的发展,进而倒逼枢纽的形成。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强势崛起,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边界和国界,对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即便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能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找到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枢纽城市。因此,在发展枢纽经济上我们要正视与榆林、宝鸡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差距,但绝不能在互联网经济上自甘落后,既要依托中国西北(安康)国际天贸物流城等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建设世界富硒产品电商中心,又要敢于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形成智慧型枢纽经济新形态。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任何枢纽城市的产生都需要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根据铁路、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的技术经济特征,利用高质量、低成本的运输服务优势,吸引枢纽经济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
有关部门研究,安康的生态产业可能会有“四波浪潮”,分别是富硒产业、包装饮用水产业、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安康实现经济腾飞的希望,也是发展枢纽经济的依托。
一方面,要加快催生“四波浪潮”。以打造全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全国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秦巴物流中心等为目标,培育生态产业集群,通过做长做深产业链,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的富硒产品,打响安康饮用水地域品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向安康聚集,让安康成为区域性生态产业组织中心,在生产、中转、集疏和分拨功能中起着支撑作用,形成大网络、大平台、大通道、全链条和新模式,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要主动应对枢纽效应。我们既要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发展枢纽经济,还要充分估价枢纽效应可能对安康生态产业带来的冲击。面对机场的建成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我市生态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势必迎来更大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全市生态旅游和大健康产业资源整合,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中心、景区道路、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相关设施,加快建设国际标准医养社区,为机场通航和高铁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环节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给枢纽经济的定义是:以交通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要素聚集、要素协同的发展过程,结合安康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枢纽经济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只有编制一个好的规划,才能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引领发展。要学习借鉴商丘市等规划编制经验,通过高起点的规划,明晰安康枢纽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等,并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既要想得远、谋得深,又要学会借智、借势,真正使规划成为我们发展枢纽经济乃至谋划新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要全力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仍然是枢纽经济的重中之重,专家称之为发展枢纽经济的“七寸”。西康高铁是破解我市交通瓶颈制约的关键一环,必须多途径、多渠道呼吁争取,早日圆安康人民“高铁梦”。要构建“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加快平镇、安岚高速公路建设,积极谋划中心城区高速环线、石泉至宁陕、旬阳至桐木高速公路联络线,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要加快机场通航步伐,推动空港物流城、“云梦航空”特色小镇建设,加大航空客货运吞吐量,瞄准高端航空旅游、会展业与总部经济等临空产业,催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积聚效应。
三要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枢纽经济是开放经济,不仅需要快捷的交通体系、通畅的物流网络,还需要开放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等要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大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三大战略”,积极承接关天、成渝、江汉、“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安康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安康发展枢纽经济营造良好条件。
(注:此文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同志在安康市第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摘选,标题是编者另加的。——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