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四届人大四次会上,赵俊民市长在政府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乡村振兴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把园区作为加快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为重点,打造追赶超越增长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聚焦生猪、魔芋、茶叶、核桃和生态渔业,着力打造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体系。报告为2018年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各级农业部门要履职尽责抓落实,不断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加快发展生态富硒特色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报告指出,要按照“育良种、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的思路,着力打造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体系。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要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全年生猪出栏300万头,肉类总产量27万吨,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9个、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创建市县级和林下循环示范园45个,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现代化道路。魔芋产业要在产业链上再下功夫。力争建成省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1个、市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5个、县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15个。全力打造1-2个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个,打造从种子培育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富硒粮油要保稳定。切实抓好1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80万吨、油料总产稳定在13万吨以上。茶叶要发展种苗繁育体系。大力发展陕茶1号和紫阳群体种等本地优良茶树品种,积极扩大良种繁育规模,深入推进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树立示范标杆,提升茶产业标准化水平。蔬菜要提高供应能力。设施蔬菜面积要达到12万亩,蔬菜总产达到135万吨以上。同时,鼓励支持各县区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黄花菜、拐枣、特色瓜果等地方特色产业。
二、实施产业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报告指出,要统筹近期脱贫与长远发展,把培育产业作为根本之策,全面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技能型农民,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确保今年403个计划脱贫村1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是确保今年403个计划脱贫村每村至少建成1个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确保每一个产业脱贫户有短中长脱贫产业项目、每一个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上增加收入,确保每一个产业脱贫户掌握1-2门致富技术,建档立卡产业贫困户集中轮训达到100%。二是全力推进“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加快推广“农业园区+三变”模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动员贫困户跟着市场主体干。围绕脱贫村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尽快组织各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包抓,确保每个省级园区带动贫困户120户,市级园区带动贫困户60户,县级园区带动贫困户30户。三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推行贫困县资金切块下达,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至少将60%的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保证产业扶贫的需要。
三、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报告提出要围绕做优产业、打造品牌、提升效益,以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引领,以“千村千园”为抓手,实施产业融合与园区提升工程。今年重点推进资源、产业、要素、主体、政策“五个聚集”,重点新建一批脱贫园区、提升一批省市园区、培育一批航母园区、打造一批三产融合园区,加快园区提档升级,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2018年,新建县级园区135个(循环农业园区70个),培育认定市级园区67个(循环农业园区25个),培育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20个,推进生态循环示范园创建20个,打造三产融合园区10个,三产融合园区要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认真贯彻市政府“十百千万”培育工作方案,全力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20个,新认定市级50个,认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00个,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巩固提升汉滨、汉阴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水平,培育旬阳、平利等县开展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创建工作。大力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全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0个,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到1.8:1以上。
四、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农业活力
报告提出要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利联心”,推动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收益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一是坚定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级指导、县区组织、镇村实施工作推进机制,2018年全面完成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二是建立县区产权交易中心,年底前完成全覆盖,探索“两权”抵押融资办法,推进土地为主的资源市场化配置。三是推进“三变”改革工作。把“三变”改革作为创新产业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确保“三变”改革试点村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三变”改革试点所有镇办全覆盖,当年脱贫摘帽村全覆盖。积极探索试点村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大胆创新,进一步丰富集体经济、市场主体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协调发展的多种有效模式,破解一批改革难题,制定一批配套政策,形成一批制度成果,激活农村要素,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改革红利。
五、加快安康生态富硒品牌建设
报告提出要加强富硒产业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和品牌建设。要实施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三位一体”战略,加快制定技术标准,配套控硒技术,形成富硒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富硒魔芋等国家标准立项制定,力争2018年《富硒茶》《富硒猪肉》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加强硒科普宣传和安康天然富硒区资源和优势的对外宣传,发挥富硒产业在构建大健康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全市富硒产业规划实施,促进资源聚合,加大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联盟,全力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坚持开门办节会,出门办展会,组织开展安康农产品系列营销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继续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品牌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推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企业参与等措施,深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积极申报石泉蚕桑、镇坪黄连、旬阳拐枣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力争今年10县区全部通过环评或复审。
六、实施科技服务效能提升行动
报告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激励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以提升效能为核心,推进农业科研大攻关,成果转化大提升,农技推广大培训,技术服务大承包。继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的“院地合作”,在标准制定、关键技术、富硒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农科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单位科研力量,围绕生猪、魔芋等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科研大攻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进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增加企业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积极落实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大提升。把科技大培训推向纵深,以“千村千名产业技术员”和“五大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继续坚持“走出去培训”和“沉下去培训”相结合,“全覆盖培训”与“领军专家重点培养”相结合,打造能干事的农业科技队伍。开展技术服务大承包行动,围绕产业脱贫技术服务,继续抓好“百支科技队伍进百园”科技承包活动,进一步完善承包机制、考核制度,发挥农业技术人员在产业脱贫、良种繁育、园区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系安康市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