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任务 坚持标准 着力提升精准脱贫质量

作者:市脱贫办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层层夯实责任,强化精准施策,凝聚全社会力量,打好决胜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关键之战。我市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有打赢的进度压力,更有打好的质量压力。必须紧抓2018年关键之年的关键之战,聚焦脱贫任务,坚持脱贫标准,着力提升精准脱贫质量,努力实现“全省一流,全国上游”目标。

  一、坚持发展为本,促进三个结合

  1、促进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百年夙愿紧密结合。着力促进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百年中国梦紧密结合,高质量完成10个贫困县(区)、855个贫困村和45.4万贫困人口脱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地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2、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紧抓乡村振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机遇,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农村振兴发展坚实基础。

  3、促进脱贫攻坚与富民强市的发展蓝图紧密结合。坚持把脱贫攻坚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促进脱贫攻坚与“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实施路径相结合,切实把贫困区域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典范,实现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标准为重,完成三大任务

  1、实现镇坪县整县脱贫摘帽。一是找模板。充分学习借鉴省内外脱贫摘帽县工作经验,通过比对分析,结合实际找到适宜自己的脱贫摘帽模板。二是补短板。对标县、村、户脱贫标准,全面排查,列出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夯实责任,明确时限,实施“三单”销号管理,进一步补短板、补缺项、补弱项,按期完成任务,顺利通过摘帽评估。三是树样板。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为全市其他九县区脱贫摘帽探索路子,为全市全省脱贫摘帽树立样板。

  2、实现40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一是严格对标。完全按照贫困村退出“7项标准”,新修和改造道路2220公里,建设饮水工程441处,新建和改造线路959公里,安装配变142台,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90个,全面完成403个贫困村项目建设。二是严格程序。严格执行贫困村退出程序,切实做到手续齐全,程序到位,印证充分。三是严格质量。全力推进贫困村一约四会、现代农业园区、扶贫互助资金、集体经济和“爱心超市”,稳固脱贫质量,确保经得起历史和社会各界检验。

  3、实现18万贫困人口脱贫销号。一是脱贫标准全达标。按照贫困户退出“5项标准”,确保退出贫困户真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重点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做好环评、安评等基础工作,灵活运用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兜底保障住房、危房改造等政策,确保在2018年11月15日前全部完成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二是普惠政策全到位。住房、教育、健康、兜底等保障性政策一定要按程序、按标准、按时间落实到位。三是特惠政策全透明。对于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特殊补助、脱贫奖励等特惠性政策一定要明确对象、明确标准、明确程序,逐级公示,确保公开透明。

  三、坚持质量为上,突出三大关键

  1、自力更生增内力。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千方百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和“一约四会”制度贫困村全覆盖,抓细抓实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整治陈规陋习,培育新风良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优良民风保障和社会思想基础。坚持正向激励,不断改进帮扶方式,大力推广“劳动挣积分,积分换实物”的“爱心超市”模式,充分发挥励志基金作用,提倡多劳多得,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氛围。

  2、生生不息强动力。坚持把产业就业脱贫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稳定脱贫成效的持久动力。继续围绕“生猪、茶叶、魔芋、林果、水产”五大产业和蚕桑、中药材、蔬菜、富硒粮油等特色产业,推动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家庭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建立健全就业扶贫台账,多渠道引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0350人;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6020人,聘用贫困户生态护林员4586人,进一步开发落实公益性岗位和企业爱心岗位,优先保障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3、持续不断聚合力。进一步完善专项、行业、金融、社会扶贫“四位一体”投入保障体系,争取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亿元以上,落实市、县区配套资金3亿元以上,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亿元以上,落实政策性金融扶贫贷款25亿以上,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亿元以上,争取社会扶贫投入1.7亿元以上。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全面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建立完善“中省在安挂职干部信息库”,不断提升定点联县帮扶成果。充分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对接平台、电商平台等平台作用,扎实推进“树千名自强标兵、交万名农民朋友”活动,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

  四、坚持作风为基,深化三大行动

  1、深化作风建设行动。强化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积极组织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帮扶活动,对基层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坚决整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改进考核方式,严肃考核纪律。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做好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防范。

  2、深化规范管理行动。加强信息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扶贫信息系统功能,主要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数据填报、汇总、分析、评估等工作。加强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共享。加强资金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公告公示,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

  3、深化素质提升行动。坚持把最硬的干部用到最硬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好选派、培养、使用三大关口,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工作衔接、优势互补。突出抓好扶贫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兑现各项奖励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人文关怀,切实消除干部职工后顾之忧。

  五、坚持创新为要,提升三大品牌

  1、提升“支部+X+贫困户”品牌。毫不动摇地把“支部+X+贫困户”这个品牌实施好、提升好、推广好。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以贫困村为第一战场,以贫困人口脱贫为标准,以产业脱贫为抓手,将新型市场主体聚集在党旗下,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新型经营主体对所有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共同发展带动性强的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优化新社区工厂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就业优先、厂社融合、协同推进的思路,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支持招商引业、返乡创业、带业回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创办工厂、车间、基地等,就地就近为搬迁群众提供工作岗位。紧抓毛绒玩具产业集中落户安康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催化新业态,增加新就业,力争今年新社区工厂达到200家、吸纳就业2.5万人以上,推进“农村变社区,民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良性发展之路。

  3、打响统筹试点品牌。围绕“短抓全面脱贫、长促农村综合发展”目标,按照“一点一定位,一点一规划,一点一方案,一点一机构,一点一保障”的办法,立足统筹试点现有基础,进一步提升统筹试点质量,扩大统筹试点范围,最大程度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率先把统筹试点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三变”改革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