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2期/循环经济/内容详情

呵护绿水青山 谋划转型升级

作者:康喜平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十九大报告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篇章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坚持把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以现代思维推进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超越,以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文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开创走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让绿色发展成为全面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先行者,成为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一系列生态思想已深入人心,在陕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普遍共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安排,就是要我们明确人因自然而生,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原则、有界限、有底线,明确了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战略目标。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战略谋划生态建设。十九大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受更大的生态红利,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底线任务。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谋划、全力推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供给和基本服务保障的重要方面,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要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的根本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其本质含义就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倒逼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追赶超越中的陕西,更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有速度的追赶,有质量的超越,让三秦儿女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主要路径是:一是坚决去,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做到应去尽去、应退尽退。二是主动调,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加快转,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工业要“产业布局园区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新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绿色农业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服务业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等区域中心和旅游服务集散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建设循环型农业和服务业,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全面控制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以安康为代表的陕南地区,要注重发挥资源禀赋,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科学构建发展布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不断扩大产业辐射宽度和聚集深度。着力打造城乡联动、多元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完备的生态休闲、亲水娱乐、康养度假、特色民宿、富硒美食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真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绿色崛起,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四、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更需要着眼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区域一个点,认真践行、长期坚持。十八大以来,陕西在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未根本改变,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生态环保的双重任务,要继续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系统治理思想,不断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奋力追赶超越,以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为主线,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实施大气、水体、农村污染治理和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等为抓手,不断深化治理思想,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健全政策体系,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切实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治水方面,要继续推进“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区域战略,全力构建“四横十纵”“江河湖库”联通互济水系,努力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目标。在保护植被方面,切实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和陕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入开展陕北毛乌素沙漠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在保卫蓝天方面,继续聚焦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严格执行污染防治条例,扎实推进铁腕治霾,确保优良天数持续增加。

  五、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创新实践,积极探索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统筹推进的路子。首先,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习惯出发,注重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要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污水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合理确定整治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再次,要在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之间搭建桥梁,使绿色发展与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改善群众生活结合起来。

  六、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保督察巡视工作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终身追责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积极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认真落实《陕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对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明确将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设定为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水源涵养区等按照国家法律要求,严格保护,严禁破坏。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