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2期/循环经济/内容详情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郭兆晖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增加“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把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提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历史与本质两个层面来认识:

  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斗争,人类只能从生态环境获得生存的需要,人类还没有空闲发现自然的美丽;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资源支撑自身发展,人类逐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自认为凌驾于自然之上,大幅从自然攫取资源,把自然破坏得千疮百孔,自然的美丽正在褪色,生态环境恶化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发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已经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报复,这时人类开始修复自然,治理污染,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丽;在生态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交相辉映。

  从本质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做了反复论述: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说,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讲要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是讲要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恩格斯也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经济学根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针对资本主义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诞生的理论。生态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不再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给定的外界投入品,而是作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把生态环境所提供的生产方式看成为资本的一种类型,称为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指太阳能、土地、矿石、化石燃料、水、生物体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提供给人类的服务。自然资本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范畴。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总结,提出“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

  二、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要求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融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了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质上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济与社会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要有统筹、系统的思维与做法。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十九大报告强调“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六)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九大报告强调“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面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八)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九)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保护生态环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我们党史第一个,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被写入联合国大会报告中。十九大报告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思路

  根据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要求,结合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思路有以下三条:

  (一)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应当在哪些界限如何进行。生态经济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观点。具体而言,需要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明确哪些区域空间是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哪些区域空间是振兴乡村的,哪些区域空间就是保护生态的。还要搞清楚我国生态环境还可以容纳、清理多大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什么时候能达到拐点开始下降,各种污染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相互间又是怎样影响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而言,“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发展就是要减少使用自然资源及减少产生废弃物,循环使用废弃物,提升能源效率,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意味着,不仅经济系统提供的生产方式,即用于提供商品与服务的生产资料——我们称为物质资本——得到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且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方式,即自然资本也得到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构成了人类的幸福有两个基本的实体来源。绿色发展提高了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正是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公平分配自然资本。像天赋人权那样,天赋生态环境权,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下一步就要公平分配好自然资本,让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态产品,公平地获得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进而实现全体老百姓的共同富裕。这就是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为了获得金山银山而导致绿水青山受损的地方、让为了守住绿水青山但没有获得金山银山的地方、让为了修复绿水青山花了大把金山银山的地方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也不仅仅是关乎农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关系到我们城镇人口的美好生活。具体而言,要通过公平分配自然资本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穷人与富人的关系。过于贫穷的人不会考虑生态可持续的问题,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土壤、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并忍受严重的污染。过于富裕的人消耗了大量有限的资源,对生态系统不负责任地索取。这意味着未来不能用这些资源来提高穷人的幸福。在努力到2020年实现全国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面摘帽的目标下,生态扶贫是协调好穷人与富人的自然资本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上指出:“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所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

  展的现代化道路。”因此,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超越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

  第二,处理好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关系。对国际而言,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来进行全球自然资本的分配,应对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贸易,鼓励绿色产品贸易,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认清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污染转移”,也认识到发达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限制我国发展。他曾指出“从国际上看,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堡垒’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对国内而言,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也存在自然资本的巨大差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绿色发展作为欠发达区域的增长点。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第三,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当代人有责任保存足够的自然生态资源,保障后代人对提供令他们满意的生活质量所需要的资源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浙江工作时,他指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有效配置自然资本。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核心是建立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这几年我们在政府的监管方面全面加强,实施了“长牙”的新环保法,推行了“壮士断腕”的中央环保督察,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比如说怎么样少排污能得到利益。根据科斯定理,政府要先明确界定绿水青山的产权,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第九条规定:“自然资源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但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并不明晰,存在着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我国目前除了矿藏外,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生态产品的产权更是界限不清,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后,绿水青山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转化为金山银山。因为有利可图,更多的企业就更加自愿地投入于绿色发展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具体要按照自然资本的属性,分类施策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性产品主要指水、不可再生能源、矿产、土地四大类产品,具有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资源性产品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可以通过市场直接配置。但是资源性产品的开发过程都会污染或破坏环境,这些成本没有包含在市场配置自发形成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即“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对这种“外部性”定价加上入到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中。而且还要考虑到后代对资源性产品的使用,可以赋予后代人一定量的资源的产权,只有能够补偿后代生态价值相等的其他资源,当代人才可以使用这些资源,形成这种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可再生能源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其实这些资源都来源太阳。这些资源原本没有竞争性与排他性,但是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一般要通过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设施来发电、供热。因此,这些资源的价格主要来自这些设施的成本。美国著名学者杰米里·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由于可再生能源比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高,因此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政府补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比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大部分也不具有竞争性。因此无法用市场确定价格来有效配置。解决方法是给生态产品进行货币化估值,以实现给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可再生生物资源包括森林、野生动物等在内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潜在的排他性,这依赖于政府或社会机构是否界定其产权。一旦这些资源被界定了产权,就可以通过市场对其有效配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我国目前在确定野生动物的产权方面有所实践,但是没有普及推广形成制度,以市场化手段保护野生动物。这样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

  废弃物吸收能力是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置能力,直接与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相关。废弃物吸收能力是有竞争性的,但是没有排他性。因此,可以由政府或社会机构界定废弃物吸收能力的产权,使之具有排他性,成为排污权或排放权,这样也可以通过市场对其有效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十三五”规划纲要更细化提出“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最为成功,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截止到2016年9月,全国7个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7年覆盖全国,据国家发改委估计,我国如果建成全国市场,如果加入期货交易,交易额将达6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2这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类绿色金融产品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经济杠杆。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这个杠杆撬动更多资本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金融资产,更多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