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2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作者:叶桂成 张 艳 王 娟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是衡量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的一条关键性指标。白河是全省自然条件较差的县,境内没有一块百亩以上的自然平地,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了全县总面积的95%以上,29.5万亩耕地分割为20多万块。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发展不了县域农业、解决不了群众稳定增收脱贫。全县农业如果不走出“弱、小、散、低”的发展困境,就推动不了脱贫攻坚、支撑不了县域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按照“有示范园区引领、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合作组织协调、有家庭农场支撑、有职业农民经营”的要求,主动顺应农村发展新变化,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全县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余家,其中认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6个、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257个、家庭农场116家,带动了96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一、坚持把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作为主体

  我县每年有7万多名群众外出务工,其中有很多外出能人在外发展后希望返乡创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改变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坚持把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作为主体,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全县每年都有近百名外出务工能人返乡投资农业农村领域。去年,仓上镇槐坪村年仅26岁的外出能人雷豪返乡后,投资300万元在村上成立了春蕾农业开发公司,建立了150亩香椿育苗基地、20亩温室大棚,以订单回收、劳务用工、收购香椿籽等方式,带动了周边103户贫困户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在春蕾公司的带动下,村上先后又有3名外出能人返乡成立秦氏公司、远成农场、木榨油厂,全村1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发展生态养殖、种植油料作物,每户都有了增收致富渠道。为了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我们大力实施“创业人才工程”,每年春节前后,县镇都要分别组织召开在外创业人才座谈会,县级领导都要带队到白河籍在外务工聚集区召开见面会,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全民创业标兵,真心真情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带动本地人才创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全县农业经营业主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他们有思想、会技术、懂市场,550名群众在他们的带领下被认定为职业农民。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双建双培”工程,把市场经营主体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把党员和村干部培养成市场经营主体带头人,充分发挥两股力量,使每个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使党支部始终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导者和引领者,已从优秀的市场经营主体中选拔了24名村干部,130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和村干部创办了208家经营主体。

  二、坚持把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作为支撑

  像白河这样的山区县,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主打品种不是我们的优势,只有结合县情实际,坚持“一业主体、多业并存、特色经营”,农业产业才会有持久不息的生命力。2012年,我们鼓励卡子镇外出务工能人黄治贵返乡后,在仓房村整村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茶叶产业,户均达到10亩茶,陈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吉祥办起了茶厂,通过土地入股方式新建了2200亩茶园,不仅带动了卡子镇建成了万亩茶叶产业,推动了“一镇一业”发展,而且带动了全县后高山发展了5万亩茶园,当地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鲜叶采摘,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以“白河春燕”为品牌的茶叶,逐步在市场上产生影响。冷水镇三院村为解决土地撂荒、贫困户增收问题,依托返乡创业能人先后培育了4家农业经营主体、1家社区化制衣工厂,全村275户1070人搬到山下社区后,山上4000亩山坡地分别由4家主体流转种植核桃,林下栽植牡丹,村党支部通过居中签订双向承诺协议,160名贫困搬迁劳动力有了就业门路,全村达到了“3个80%”,80%的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80%的群众搬到了社区、80%群众就地就了业,探索出了“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家园、创社区新工厂、培时代新农民”发展模式。陕西盛世嘉禾公司建成了年产4000吨的食用油生产线,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了万亩油茶、油葵、牡丹等特色油料作物,原本撂荒弃种的挂牌地都发挥了作用。县逸酒酒业公司按照“依托木瓜资源、开发绿色产品、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形成了集木瓜种植、加工、养殖、消费服务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由于经营主体的竞相发力,这几年全县建成了10万亩木瓜园、7万亩核桃、5万亩中药材,12家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厂,油料作物、苗木花卉、魔芋种植、葛根加工等特色产业陆续兴起。白河“光皮木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建成了21个电子商务平台,以木瓜系列产品为主的70多个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走向了省内外。

  三、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引领

  2011年,我们鼓励工商企业县兴达农业开发公司投资1.5亿元,在仓上镇天宝三组流转6000亩土坡地,山上建成天宝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山下建设集中安置社区,园区内89户351人不仅就地解决了务工增收问题,而且搬到了山下安置社区,享受到了公共服务,推进了“三农统筹”“四化同步”。新修的2000亩石坎水平梯地还原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苦”精神建设场景。“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这一模式也在全省推广。我们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引领,鼓励外出能人返乡投资农业园区,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撬动贷款2亿元用于发展产业,每年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吸纳工商资本5.6亿元投入农业领域。全县每年逐级评定一批县级园区,申报一批省、市级园区,56个现代农业园区中有省级4个、市级16个、县级36个。天宝园区建设给我们以启示,像白河这样的山区农业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一条路子,再搞小块土地、再搞一家一户经营,就会严重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只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靠经营主体去联结市场与农户,把一个个小园区培育成大园区,串点成片、连点成面,把整个县当作一个大园区去经营,才能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四、坚持把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纽带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只有走联合合作的路子,才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把广大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要求每个村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全县74个贫困村率先实现了“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全县建立了园区引领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共建型等多种组合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去年,中厂镇顺利村先后组织成立了顺水黄洋芋、顺水茶叶、宏星核桃、马力沟魔芋、亿鑫木瓜5个专业合作社,93户贫困户生产种植的农产品由合作社完全收购,平均每户增加收入3000多元,形成了“一村多社多产业”的格局。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茅坪镇田湾村分别组织成立了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香菇生产、茶叶种植、大鲵养殖5个合作社,村委会把30万元扶贫产业收益试点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到经济效益较好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按股本的10%给贫困户分红,还与贫困户社员中的劳动力签订3年雇佣合同,蔬菜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将流转的土地转包给贫困户种植。全村有40多户贫困户固定领取股金分红、200人领取薪金、80户领取租金。构朳镇玉门村成立金花葵合作社,与52户贫困户136人签订了金花葵种植合同,并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籽种,全村贫困户种植金花葵种植面积达110亩,每年每亩收入均在3500元以上。

  五、坚持把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白河属于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和出陕断面水质在线监测区,推进县域发展必须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去年,我们吸引陕西永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返乡创业,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年产10万吨碳基营养肥项目,该项目主要使用黄姜厂的废渣废水、杏鲍菇厂的废渣、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农作物秸秆当原料进行配位增效反应,变废为宝加工成碳基营养肥,不仅解决了全县群众担心黄姜皂素厂的废料、污水不达标可能被关停,不敢大面积种植黄姜的后顾之忧,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全县正在大力发展的林果、茶叶、油料、蔬菜等产业。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为当地群众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8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按照“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与150户贫困户签订了黄姜种植定购合同,带动发展黄姜400亩。为抓好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我们与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已有14家园区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碳基营养肥项目就是引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的专利技术。

  总体来说,这几年来,我们通过抓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脱贫攻坚,不仅统一了全县干部思想、凝集了社会资金、培养了党员干部,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而且展现了白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赋予了“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感觉到,这条路子走对了、着力点选准了、方向明确了。农业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特别是我县立地条件差,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也必定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把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破解产业脱贫的一条重要措施,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集约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旧的经营主体做不了现代农业,村集体、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链接不够等突出问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我们感觉到,全县农业产业虽然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但现有的品种比较多,没有主打品种,可以说,什么都有、什么都缺,供给侧严重不足。木瓜产业由于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只有8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只有800吨左右。经营主体要做大做强,关键要有特色产业,没有本地特色产业,经营主体难以为继。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要把大力发展木瓜、茶叶等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做强、做大、做集、做高”为目标,建设一批产业强村和专业大村,发展稀有品种、培育新业态,支持经营主体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着力调优农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要积极探索“我在乡下有块田”等新型经营模式,坚持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方式,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贫困户能够从中稳定增加收入。

  二要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是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措施。我县由于土地分散,比较效益低,小的经营主体承接不了“三变”改革。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像天宝农业园区那样的经营主体,把一个个小的经营主体培养成大主体、强主体,靠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去承接“三变”改革,搞集约规模经营。过去,国家项目资金只到了实施企业,村集体和群众没见到收益,要优化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扶持资金为贫困户配股分红、项目资金到村到贫困户等方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要坚持走股份化的路子,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充分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把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贫困户脱贫。

  三要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白河虽然自然条件差,但我们有21万亩石坎水平梯地,这不仅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独一无二的资源,更是我们独特的看点和卖点。要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好我县石坎水平梯地资源,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抓住“互联网+现代农业”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中央厨房、现代物流,推进电商扶贫,构建先进的供给方式,让第二、第三产业附着第一产业上,推动发展农业“第六产业”,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

  (作者单位:中共白河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