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是全省唯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深度贫困县区,有贫困村23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8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区将3.13万户11.65万人搬出深山、搬进安全住房。进入“十三五”,我们规划实施搬迁3.24万户11.5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56万户8.49万人。2016年至今,相继有1.18万户3.8万人入住安置社区,0.6万户1.73万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而脱贫,城镇化率比“十二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一、突出三个重点,精准施策,构建搬迁安置大格局
一是合理规划,促进人口聚集、要素聚合。把移民(脱贫)搬迁规划与乡村振兴、重点镇建设、生态建设规划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并结合人口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分布现状,不断调整完善总体规划布局。对人口相对分散的镇村,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要求,规划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安置点,就近就地,集中安置,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对人口集中的川道地区和城区周边镇村,按照高规格、严标准、出精品的定位,规划建设千户或万人以上大型社区,引导跨区域搬迁,促进人口聚集发展、优质资源共享;对生存环境差、建设投资大的深度贫困村、空壳村、边远村,以及重要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跨区域布局建设集中安置社区,并坚持每年搬迁一批,直至实现整村整组整院落搬迁。我区以此理念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23个、千户以上社区36个、万人以上社区22个,打造出恒口雷河等一批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样板工程,建民长岭等5个高起点规划、大社区承载的引擎工程,牛蹄朝天河等36个联村建设示范工程。全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率达到93%。
二是统筹对象,做到人房对接、多元保障。精准锁定每位搬迁对象,逐户建立搬迁台账,准确掌握家庭人口、安置方式、搬迁去向,切实做到以户定建、以房定建。区委区政府与镇办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安置社区建设规模,从严压实责任,杜绝人房错位。建设过程中,建立由区搬迁部门牵头,项目镇办、驻村干部蹲点包抓的工作机制,严把项目规划、对象审定等关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坚守政策红线。面对搬迁群众的多元住房需求,以统规统建为主,综合运用各类政策予以保障。通过“一院两制”建设,妥善解决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通过插花安置或梯次搬迁安置,变分散建设为统筹集中建设,让愿意搬又不想进社区的群众享受到最大的政策红利;通过统筹保障房、商品房建设,实行存量房安置,满足有经济能力和谋生能力搬迁对象的进城入镇梦。
三是紧盯入住,加快基础配套、拆旧复垦。组织区、镇、村三级包抓力量加强宣传发动,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奖励政策,全程跟踪服务,做到成熟一户、动员一户、入住一户。区级层面加大入住进度督查力度,确保已建成的安置房全部分配入住。组织入住前,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要求,分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入住后的生产生活需要。全区已建成的28个千户以上社区路、水、电及学校、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子女就学、小病医疗、基本购物、休闲娱乐不出社区就能得到解决。完成入住后,严格落实土地复垦政策,将旧宅腾退统一设计包装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范畴,委托镇办组织实施,按季度督查考核。先后启动了16个镇办的旧宅腾退复垦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腾退土地8000亩,3万余名搬迁群众获得腾退收益。
二、落实三项举措,聚力跟进,创建社区管理大体系
一是以“绿化、美化、净化”为基本要求,加强社区环境管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总体规划、分类推进、逐步提升的原则,绿化、美化、净化社区环境,扮靓幸福家园。适度绿化社区主要道路及公共地带,规范管理社区标示标牌、上墙制度、宣传专栏等设置,力求实用美观、集约节约、彰显品位。建立健全社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制度,先后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项目122个,重点社区环卫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社区环卫管理机构,各社区按居住规模配齐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实现社区内外干净整洁、温馨舒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二是以“搬得安心、住得舒心、过得顺心”为检验标准,优化社区服务管理。根据安置社区类别和规模,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村级“两委”协调运转、组建社区服务机构等多种管理服务体制,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壮大集体经济等形式,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确保搬迁社区事事有人管、件件能办好。在已建成的164个搬迁安置社区建立党支部,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政策宣传、纠纷排解、环境治理、治安联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一户一档”基础资料为主线,区、镇、点、户逐级建档,做到人、户、钱、房、业全过程精细管理,对贫困户、残疾人和“三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建立困难需求台账,持续跟进干部包帮、产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措施,开展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容,推进社区文化管理。积极响应市委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号召,引导社区搬迁群众崇德向善、团结和睦、明礼诚信、弘扬新风,着力打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在有条件的社区配建红白理事馆,设立红白理事会,对社区红白事实行统一管理,引导节俭风气,助推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五好文明家庭”表彰活动,全面推广法制管理、创业致富、文化特色、环境优美、服务保障“五星社区”创建,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成“五星社区”30个,累计表彰文明创建先进个人128名。
三、用好三类载体,多向发力,搭建群众增收大平台
一是扎实开展创业就业服务。紧盯就业市场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定期开展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做到订单式培养、定点式输出,先后帮助8000余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借助“苏陕协作”机遇,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通过“限期减免房租、限额贴息扶持”等措施,引进江苏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社区进行孵化,开办社区工厂18家,2000余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以中心城区、县河集镇等7个“以业促搬”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拓展搬迁户就业渠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激励参与社区建设的市场主体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二是精准对接农业园区建设。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推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有计划地把扶贫搬迁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为搬迁群众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初步建成搬迁配套现代农业园区60余个,1万余搬迁对象就地就近务工,直接创造工资性收入9000余万元。坚持把经济林果园作为搬迁群众增收的保底产业,新建经济林果园62万亩,涉及陕茶一号、核桃、油茶等30余类产业项目,搬迁户人均达到1.5亩。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我区还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帮扶:流转土地林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每亩给予100元补助;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每户给予2000元奖补;创办农业园区的,在种苗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达到区级园区标准的给予30万元的奖补。
三是大力培育特色增收项目。创新“搬迁户+”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搬迁群众参与度高、增收潜力大的特色产业,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门面房,通过“搬迁户+电商”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借助网络渠道销售农特产品提高收入。现阶段,在大河金仓等19个社区建立了电商运营服务点,上线销售产品达50多种。利用搬迁安置社区楼顶、安置社区周边土地资源,通过“搬迁户+光伏”模式,采取政府扶持、农户入股、企业运作的方法,建设光伏发电7.26兆瓦,搬迁群众从中得到稳定分红。利用搬迁安置社区紧邻园区、景区、街区的优势,通过“搬迁户+旅游”模式,将民俗村、农业种植体验园、农家宾馆等特色休闲产业融入社区,引导搬迁群众从事三产服务业增加收入,搬迁安置社区旅游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的占比逐年提高。
(作者系汉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