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我市产科、儿科的整体医疗保健水平,通过收集整理2011-2017年安康市妇幼卫生工作年报表、个案调查及评审资料等,对全市2011-2017年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干预措施,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孕产妇死亡基本情况
四、存在问题
1、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两孩政策全面实施,导致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高龄、急危重孕产妇比例增高,对应的人才、设备等资源未及时配套,产科风险明显增大。2、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产科、儿科急救设施配备不到;产、儿科医护人员对早期疾病识别能力、急危重症抢救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相对欠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有待加强。3、群众保健意识较薄弱。部分孕产妇孕前及孕期保健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危险症状;部分儿童家长监护、安全意识不到位。4、死亡资料收集问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死亡报告卡上报不及时,填报信息不准确;死亡病历收集不完整(与产时有关的新生儿死亡评审无产妇病历、县级在评审市级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时,病历较难调出);有死亡漏报现象。
五、建议
1、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网络,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加强市、县级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畅通转诊救治绿色通道。同时,全面开展妊娠风险“五色”评估,紧盯重点人群,严格进行高危专案管理。2、加强产、儿科人才队伍培养,强化早期疾病识别、急危重症抢救及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3、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的保健意识。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加强家长对儿童监护和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4、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单位:安康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