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闲城市是陕南全面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
一切发展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绿水青山就是安康发展的最大实际。安康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一判断之上,因为安康市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对于安康而言,绿水青山就是安康最大的自然禀赋,绿水青山就是安康的金山银山。在陕南地区全面实施追赶超越的大背景下,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这是安康市委综合研判安康市内在条件、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的新变化下,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基本内涵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自然与社会同进步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速、发展质量领跑西北,推动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基本框架是,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机制“四位一体”,即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导向,生态机制为保障。
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在“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坚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新路子完全吻合。
休闲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安康市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定位与休闲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思路高度一致。休闲城市是指休闲功能突出,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高,休闲环境和谐,休闲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先进的城市。城市的休闲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应具备的,是城市为人类提供人居环境、生存生活条件的必备要素。从人的需要角度看,休闲城市是以满足人的休闲需要为核心,又鉴于人对自我、对世界认识的终极需要和对休闲载体——城市的质量要求而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城市;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休闲城市中的生产要素不断向休闲产业相关部门集中,且以休闲主体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绝对比例的城市。休闲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服务本地居民生活的基础上吸引外地游客,带来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产品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品牌化,以此影响并决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方向。
休闲城市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安康市发展休闲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是安康市发展休闲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安康市发展休闲城市的内核和实质就在于通过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打造城市形象;第三,安康市发展休闲城市必须与全域旅游城市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第四,应该以“乐山亲水、生态名城”这一概念作为安康市发展休闲城市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二、安康建设休闲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安康市建设休闲城市的有利条件
经济基础良好。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建设休闲之城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享受高层次的休闲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康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安康市的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全年生产总值(GDP)851.85亿元,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1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67.11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84.62亿元,增长9.3%。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8:54.8:33.4。人均生产总值32109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3.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5.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6元,比上年增加1250元,增长8.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62元,比上年增加197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0元,比上年增加677元,增长8.6%。
地理位置优越。安康市位于“西部川陕渝金三角”的中心,是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区域。特别是在交通方面,随着西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西康铁路复线动工、安康机场迁建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未来几年,将有4条贯穿安康的铁路相继建成,4条途经安康的高速公路陆续开通,6座梯级水电站库区的形成,汉江航道将进一步改善,真正形成内外畅通、高效便捷、通江达海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安康将成为陕西继西安之后的第二大交通枢纽。未来高速铁路的修通,安康距离重庆、成都、汉中仅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车程,将安康于各大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特别是到西安的时空距离将缩短到一小时以内。便捷快速的交通使安康具有较好的可进入性,方便主要客源地游客到此休闲度假。
生态环境优美。安康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秦巴水源涵养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9.9%;全市共建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朱鹮放养区1个,重要湿地保护区6个;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9%;2016年安康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301天,位居陕西省第一。2016年10月24日,国家环保部权威实时发布称,安康在全国空气质量最优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安康建设休闲城市奠定了坚定的生态基础。
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格,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历练,是不能复制的城市要素,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有无突出的休闲文化传统,当代休闲文化氛围,较高的休闲文化品牌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能成为休闲城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安康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小场子、八岔戏、汉阴皮影、汉阴短管、旬阳八步景、镇坪五句子歌以及龙舟风俗、春节社火等;其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八步景、旬阳民歌、安康曲子、安康小场子、汉阴短管、八岔戏、道情戏、安康龙舟风俗、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蜀河八大件的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神仙豆腐制作技艺、宁陕城隍庙庙会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是安康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旅游资源丰富。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安康水电站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据统计,安康市目前拥有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11个。
休闲旅游初具规模。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年接待游客达到2851.3万人次,年均递增18.5%;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4.9亿元,年均递增23.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16.4%。
2、安康建设休闲城市的制约因素
休闲城市的整体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安康市对于发展休闲城市的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旅游休闲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政策引导,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论证。与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相关联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二是社会支持系统,如交通、饭店、餐饮、接待等的发展还不完善,“瓶颈”问题有待解决。休闲活动的安全保障性差,配套的安全设施和服务不到位,造成出行买票难、吃饭住店贵、道路拥挤等问题。三是休闲设施有较大发展但不够完善。休闲设施在总体数量和发展布局上尚存在不足,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适合大众口味的休闲场所供不应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休闲设施严重不足。
旅游资源缺乏竞争力。旅游休闲城市的开发一般要以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为依托,安康市的休闲旅游资源主要是生态休闲和山地休闲,与省内的汉中和商洛休闲度假资源极为相似,特色与亮点并不突出。尤其是与邻近的四川达州、湖北十堰等旅游资源辽自然环境条件非常接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吸引力,休闲旅游发展也会受到这些城市的影响。
城市吸引力较弱。从旅游休闲的求异性和地区竞争角度看,城市应当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旅游休闲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看,安康虽然拥有一些景点,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宣传推广的制约,导致安康城市形象比较模糊,同旅游休闲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休闲产业发展不平衡。目前安康的休闲产业基本是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休闲产品主要以观光类为主,其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集中表现为休闲时间上的不平衡。人们大多集中于夏季、节假日休闲,大部分休闲场所出现严重的冷热不均,旅游旺季短、淡季长。
三、安康市建设休闲城市的对策与思考
1、统筹规划,政策引导
安康市目前已经制定了《安康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康市休闲城市的发展应在这个规划的引导下,从大旅游、大休闲、大产业的角度和站位,统筹考虑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要素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元化投资发展休闲产业。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和完善公共休闲设施。
2、构建“无障碍休闲城市”的理念
休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总有人在休闲的状态之中,总有人在休闲的各种方式之中。休闲最终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要素,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安康市在建设休闲城市过程中,要培育市民的休闲精神,传递“无障碍休闲城市”的理念,让休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休闲,在休闲中生活。当然光有休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完善的休闲配套设施。安康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在城市休闲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小而精”的原则,特别是公园、绿地、休闲场所这些设施应该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人们下楼就可以休闲,出了小区大门就有公园,过条马路就可以看电影,坐一站公交车就有超市和商场。人们无论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都能感受到无障碍休闲带来的愉悦和便利。
3、依托高新区打造城市中央休闲区(CRD)
安康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的重大决策,确立了安康高新区作为安康城市新区、产业聚集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的重要地位。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中心”、“五大产业”建设,全区先后开工建设了数字化创业中心、安康国际饭店、国际中学、儿童医院、居尚现代城、高新生态商业、运动、文化、三大主题公园、秦岭大道、三一重工、帝奥电梯等一批知名企业或重大产业项目,从而奠定了高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高新区的“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效应日趋凸显,已成为安康战略门户之区、宜业宜居之区、生态文化之区和循环产业之区。
城市中央休闲区说起来是一个新概念,实际是一个老需求。城市中央休闲区是城市各类空间的一种组合,城市中央休闲区高楼大厦不能多,但应该是一个有层次的组合,更重要的就是市民生活的丰富。安康在建设休闲城市要依托高新区的资源、人文、交通、自然环境等优势,打造现代化的城市中央休闲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特色突出,以功能取胜,以人为基本尺度,以人的休闲需求为指导,要秉持小餐饮、小娱乐、小商业、小文化、小广场、小绿地,多元素、多功能、多户外、多类型、多参与的原则。城市中央休闲区是休闲、娱乐、商业、饮食、文化构成的一个街区。
4、培育城市特质,提升城市品位
浓郁的城市休闲文化氛围,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浓缩在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展示在游客欣赏的每一个瞬间。鲜明的城市形象能够让人们“未到其地,先闻其名”,形成强烈的心理趋向,如2001年,成都提出“中国休闲之都,享受天府之乐”的城市形象口号。2004年,杭州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和要求。2007年无锡提出打造“休闲名城”的战略定位。这些城市的发展路径都值得我们借鉴。
“乐山亲水、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是安康精神的表述语。城市精神是对根植一方山水的先进文化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对融入一定人群血脉的共同优秀品质的高度提炼,更是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所在,是激励、引导我们继往开来、奋发有为的精神财富,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精神旗帜。安康市在建设休闲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安康精神,明确城市定位,培育城市特质,提升城市品位,提出“乐山亲水,生态名城”的休闲城市形象。以推进休闲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城市即休闲的理念,培育、营造休闲氛围。整合挖掘休闲资源,打造安康市的城市休闲品牌。
总之,安康市在休闲城市建设中,应更加突出休闲功能,并且在居住、工作、交通环节应给予充分的统筹配套,进行休闲化设计。通过扩展城市休闲功能和建设休闲城市,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城市休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创造独特的城市魅力。
(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