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2期/文化建设/内容详情

隋唐时期的安康

作者:何媛媛 谭波才发布时间:2018-05-17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隋唐在地方实行州(郡、道)、县两级行政管理制度。隋时的西城郡辖区与今安康市大略相似,唐朝时又恢复金州名称,唐玄宗时期全国共设十五道,金州初为山南道,后为山南东道,领西城、平利、洵阳、安康(757年改名汉阴)、石泉五县,以后虽有更改,但基本态势未变。——编者注】

  隋唐两朝建都长安,子午道被设为“驿道”,汉江屡担漕运,众多谪宦和文人在其任职或寓籍,以及贡赋、佛教等的兴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关陇贵族

  隋唐时期,安康北有子午道,南有荔枝道,东有均房道、上津道,汉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是连接关中、巴蜀、梁洋、襄宛地区的“要冲”,在军事上具有北拱长安、东扼江淮、南控巴蜀的重要作用。因此,隋唐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安康,视其关中“南大门”和王朝“外府”,州刺史、郡县守一般都由宗室或重臣充任,其中不乏其开创者关陇胡汉军事集团贵族,尤以独孤氏、李氏、段氏等家族势力最为强大。

  独孤氏家族,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世居武川(今内蒙武川),兴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身世显赫,权倾朝野。其中,独孤信为北魏“六镇”和西魏“八柱国”的主要将领,“美容仪、善骑射”,雄豪节义,战功卓约,累迁西魏尚书令、大司马、太保、大宗伯,晋封卫国公,食邑一万户,其“第二子善封魏宁县公……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皇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1981年,在旬阳县小河口出土一枚西魏时期“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上,分别镌刻“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等14个印文。足见,独狐信与安康有不可忽略的渊源。尤其是独孤信第二子独孤善约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被封魏宁县公,邑一千户,而“魏宁城故址,在梅湖街(今石泉喜河),县东南九十里。其地为入川要津。”(清道光《石泉县志》)。特别是根据西魏孝文帝时期封爵制度,并结合独孤善“善骑射,以父勋”(《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可知,其封魏宁县公极有可能是“实封”,曾在今石泉任职,直至“魏废帝元年(552),又以父勋,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长安郡公”(《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才离任。“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极有可能就是独孤善在魏宁县履职期间带入安康。

  李氏家族,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世居武川,为关陇集团重要成员。李渊祖父李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宗》)。617年,“高祖(李渊)克京师,拜(李渊堂侄李孝恭)左光禄大夫,寻为山南道招慰大使。自金州(今安康)出于巴蜀,招携以礼,降附者三十余州”(《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宗室》)。621年,李渊再次派遣李孝恭、李靖分别从夔州(今重庆奉节)、金州率巴蜀兵东下,进攻萧铣。《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宗室》记载:“改信州为夔州,使拜(李)孝恭为总管,令大造舟楫,教习水战,以图萧铣”。《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李靖》记载:“萧铣据江陵,诏(李)靖安辑,从数轻骑道金州,会蛮贼邓世洛兵数万屯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讨不胜,靖为(李)瑗谋,击却之”。另外,李渊八子李元亨、二十子李元祥、二十二子李元婴先后任金州刺史。《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记载:“酆悼王元亨,贞观二年(628),授金州刺史……。六年薨,无子,国除……滕王元婴,贞观十三年(639)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史。”《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记载:“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高宗时,又历金、鄜、郑三州刺史。

  段氏家族,齐州临淄人,随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集团重要成员。贞观十一年(637),“段志玄金州刺史,国于褒(《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长孙无忌传》)”。贞观十六年(642),段志玄病逝,“帝哭之恸。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壮肃”(《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十四·段志玄传》。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段志玄位列第十。

  二、子午驿道

  子午道是蜀道最东部的一条较为捷径的道路,也是蜀道中唯一据道路走向方位命名的道路。据统计,子午道安康段长度占子午道总长的三分之二。隋唐时期,子午道政治地位和军事作用进一步增强,屡次被国家设为驿道。

  据史料记载,自“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二《山南道》)后,子午道十分通畅,唐初已设驿站,沿途还有众多佛寺,为往来僧侣提供方便。《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记载:“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法师(玄奘)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法苑珠林》卷三十九《伽蓝灾第三十六》记载:“终南山大秦岭竹林寺者,至贞观初,才蜜人山行,闻有钟声,寻而往至焉。寺舍二间,有人住处……子午关南第一驿名三交驿……一时驿家妇女才樵入涧,忽值一僧独坐石上缝衣,傍无一物。”

  但至开元年间,子午道已不置驿。《唐六典》卷六《沿书邢部》记载:“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余关有驿道及四面关无驿道者为中关(中关一十三:京兆府子午、骆谷、库谷,同州龙门,会州会宁,原州木峡,石州孟门,岚州合河,雅州邛莱,彭州蚕崖,安西铁门,兴州兴城,华州渭津也),他皆为下关焉”。至天宝年间,随着荔枝道置专驿,子午道又重新置驿。《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舆地纪胜》卷190《洋州景物》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安史之乱后,子午道依然十分畅通,行旅、朝臣、文士等多取此道者来往关中、汉川,唐朝政府还曾设置过南山五谷防御使,来加强包括子午谷在内的南山谷道的防守,维护南北交通,保证首都长安的安全。《唐会要》卷八十六《关市》记载:“宝应元年(762)九月敕,骆谷、金牛、子午等路,往来行客所将随身器仗等。今日以后,除郎官御史,诸州部统进奉事官,任将器仗随身。自余私客等,皆须过所上具所将器仗色目,然后放过。如过所上不具所将器仗色目数者,一切于守捉处勒留”。《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终南山》记载:“广德初(763—764),吐蕃入长安,亡军叛卒、乡曲无赖,多乘乱为盗。吐蕃去,犹窜伏南山五谷中五谷。乃设南山五谷防御使讨之”。特别是随着兴元元年(784)唐德宗驻跸梁州(今汉中)和广明元年(880)、光启元年(885)唐僖宗两度兴元(今汉中)避难,子午道交通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光启二年(886)六月,“以扈跸都将杨守亮为金商节度、京畿制置使,将兵二万出金州,与王重荣、李克用共讨朱玫”(《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三、山南贡赋

  隋唐时期,安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贡赋品种和数量特别是中药材远远领先历史其它时期,也高于同时期其它地区,加之汉江屡担漕运,维系王朝命脉,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双重基石”。

  在古代,国家对各地区贡赋的品种、数量、运送、保管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据史书记载,安康唐代赋有:绢、赀布,分别与其它地区“并第八等”和“并第九等”(《通典》卷二十《常平署》);土贡有:橘、“麸金、茶牙、椒、乾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蘖”(《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通典》卷第六《食货六》还记载了各种土贡的数量:“安康郡贡麸金五两、干漆六斤、杜仲二十斤、椒目十斤、黄蘖六斤、枳实六斤、枳壳十四斤、茶芽一斤、椒子一石、雷丸五两”。

  在上述土贡中,麸金历史久、分布广、产量大,是怀道郡、宁塞郡、南浦郡等十多个全国贡金主产区之一,金州也因此而得名。《管子·国蓄》记载:“金起于汝汉。”《汉书·地理志》记载:“金产汉中”。《魏书·食货志》记载:“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年终总输。”《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记载:“(西城)汉水有金……(汉阴月)川水有金。”《元和郡县志》逸文卷一《山南道》记载:“汉水去州城百步,水出麸金,其色稍白,不任贡献。”但到元和三年(808),朝廷改变过去对采金放任自流的做法,公告全国禁止私自开采,安康麸金产量自此开始下降,甚至延续到宋代。马戴在《寄金州姚使君员外》诗中写道:“罢贡金休凿,竣寒笋更长”。《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南路》亦记载:“金州土贡麸金二两。”

  安康唐代贡绢、赀布和茶,虽然数量不大,品质也不是最佳,但当时亦有一定规模,极有可能远销西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迄今,尚未找到史料记载和直接证据,但从安康周边地区有关情况可管中窥豹。孙樵在《与王霖秀才书·兴元新路记》记载:“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丛居,鸡犬相闻……自仙岑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桑柘愈多”。1972年至1973年,吐鲁番县阿斯塔那一处墓地出土唐代带墨书题记的布、绢,其中一件庸调布(68TAM108:16)上墨书题款“西浦里,贺思敬。郧县,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八月□日。专知官主簿苑”,且郧县二字上铃朱色篆文“郧县之印”三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一期),还两件分别墨书“□州西乡县云□乡”、“均州□乡县”,都与《新唐书》等有关贡赋记载相符。当时,安康茶名称“山南茶”,因地处山南茶区而得名。山南茶区位于全国八大茶区之首。《茶经》卷下《之出》记载:“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至于贡茶基地无考,民间传说有:“紫阳宦姑滩(今焕古)金州茶牙、岚皋龙安寨茶、平利三里垭茶”(丁文:《陕西茶史》,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3月)。唐代,安康煮茶之水也非常有名,饮茶之风盛行。唐代著名茶学家张又新在《煎茶水记》列举了天下20种名水,其中“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橘,又称枳,“橘逾淮而北则为枳”。《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记载,唐代安康“有橘官”,足见橘在当时安康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以致于由朝廷直接经营和管理,这在当时全国并不多见。据《新唐书》记载,天宝年间,全国贡橘地区共有10多个,但设“橘官”仅有“巴西郡”和“汉阴郡”。在唐代,橘的栽培、防虫、采摘、加工等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由南宋《永嘉橘录》便可略知一二。《永嘉橘录》还记述了八种柑、十四种橘的详细情况,其中“金柑在他柑特小。其大者如钱。小者如龙目。色似金。肌理细莹。圆丹可玩。啖者不削去金衣,若用以渍蜜尤佳”,“金橘生山径间。比金柑更小。形色颇类。木高不及尺许。结实繁多。取者多至数升。肉瓣不可分。止一核。味不可食。惟宜植之栏槛中。园丁种之以鬻于市。亦名山金柑”,其名称、形状、特性等与紫阳“金钱橘”十分相似。

  此外,唐代,每当中原发生战事,运河、陆道被阻之时,东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转辗多次,溯汉江而上,经安康、汉中,然后转陆路运往关中,保证了国家安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元年(756),“第五琦见上于彭原,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溯江汉而上至洋川,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上从之”。《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穆宁》记载:“广德初(763)……是时河运不通,漕挽由汉、沔自商山达京师”。《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七十三·王绍》记载:“德宗西幸(784),绍乃督缘路轻货,趣金、商路,倍程出洋州以赴行在”。

  四、姚贾诗派

  隋唐时期,安康地虽偏僻,但“井邑神州接”;路虽借水,但“帆樯海路通”;经济虽不最好,但“溉稻长长川白”。独特的地缘,以及与王朝千丝万缕的关系,吸引了一大批诗人、仕大夫、谪官来安康为官或旅居。他们在治理州郡的同时,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篇,尤以姚贾诗风最甚,成为安康文学的经典,也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安康唐代诗歌创作发韧于当地仕大夫和文人。据位于今旬阳县关口镇禹穴的唐代《黄土摩崖刻石》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因黄土县禹穴前的桂花不合时令的提前开放,惹得四方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前往观之。于是一场“兰亭聚会”油然而生,或司马、或县令、或县丞、或主簿、或县尉,以“桂花”为主题,或五言,或七言,共创作了十多首山水田园诗句。最后黄土县令等推荐其中一人以文记之,并镌之于石,以流芳后世。

  安康唐代诗歌创作成就于以姚合为代表的旅居诗人。据记载,大和六年(832),姚合由户部员外郎授金州刺史。虽在金州“不满岁”(《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并序》),但先后创作了《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题金州西园》、《金州送僧皎然》等诗歌几十首,“相对于姚合所有的诗歌总数,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从时间比重上看,这段时间是姚合创作的又一个高产期”(郑继猛:《姚合金州(安康)之行及其金州诗的文化意义》)。由于姚合“试而能诗,声振辇下……学诗者望门而趋,若奔洙泗然”(《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并序》),他的到来引起了当时众多文化名人的关注和响应。有的诗人作诗送别,如项斯作《赠金州姚合使君》、方干作《送姚合员外赴金州》;有的写信寄诗问候,如马戴作《寄金州姚使君员外》;还有的甚至专程来金州拜访他,与其宦游山水、互相酬唱,如无可与姚合共同游玩金州南园、杏溪、莲花池等名胜,写下了《行汉水晚次神滩阻风》、《陪姚合游金州南池》、《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金州别姚合》等诗作,方干将来金州所见所闻写下了《路入金州江中作》,喻凫还为贾岛来金州专门创作了《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姚合、贾岛、无可、马戴、喻凫等都是“姚贾诗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诗风表现了官僚士大夫的闲雅情趣和亦官亦隐的“吏隐”作风,对后世影响极大。无疑,他们的金州之行及诗作对“姚贾诗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安康唐代诗歌创作助推于隐士和谪官。隐士和谪官,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并在京城重要岗位任官,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才能。隐居或被贬地方后,大部分寄情山水、交游唱和借物咏志、抒发感情,引领当地诗歌创作,如刘眘虚、崔斯立、张九皋、苗晋卿、李候、张仲方、李正辞、窦易直、牛蔚等,不少作品还收录入《全唐诗》,留传后世。

  五、长安佛教

  隋唐时期,安康因离佛都长安较近,各个宗派佛教以秦岭为祖庭,向安康纵深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寺院林立,而且各立门派、广收徒众,甚至吸纳新罗僧人,成为长安佛教的重要分支。

  隋大业十一年(615),尔朱敞为金州刺史。时隋炀帝敕往名山“召诸隐逸,以裨王化”,尔朱敞访知汉阴西北深山中有高僧,文帝开皇年间隐于此,遂延致至州,此僧即真觉大士。炀帝令立寺修道,乃修葺观音山般若寺,额“观音殿”。尔朱敞四时供给,未尝有缺。后高祖拜禅,唐朝鼎立,李渊拜尔朱敞为金州总管,并于唐武德八年(625),敕赐真觉大士据居般苦寺“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唐《观音山摩崖石刻》。此敕赐庙产之大,实属罕见。

  唐贞观年间(627—649),大唐与新罗建交,数批新罗僧人来长安学习佛法。至唐永徽年间,在慈藏的大推动下,新罗改穿中国服饰,使用大唐年号。也至迟此年间,新罗僧人到安康,并在“兴安州西六里”(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六《兴安州古迹》),即今三桥头,修建了新罗寺。宋熙宁三年(1070),李复因“听往川峡募人分耕畿县荒地,以为稻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七《熙寧六年》),特地拜谒了新罗寺,并写了诗作《新罗寺唐有新罗僧咒草愈疾卵塔今在閒来因题》:“断石传遗事,唐年刻永徽。庭荒灵草尽,塔坏礼僧稀。古殿含凉气,空堂照夕晖。独来人不问,行听暮钟归。”南宋嘉定十七年(1214),“大宋金州江西新(罗寺)化到十方施主,铸造洪钟一鼎,约计万斤。永光梵刹,上报四恩,下资三友,普济友情,同沾善果者”(《新罗寺钟铭》)。2017年3月,经对新罗寺遗址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该寺坐西向东,依山而建,由大门、厢房、大殿构成,沿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两厢间距约16米,大门与主体建筑水平相距13米。还有月台、回廊、踏步等建筑。大殿面阔28米、进深9米。遗存至今的赑屃、铁钟,勘探出土的手印纹长条砖、红陶绿釉脊饰等出土遗物具有极强的寺庙文化属性和唐宋时期特征”(安康博物馆:《新罗寺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

  唐仪凤二年(677),佛教禅宗高僧怀让在金州安康出生。怀让自幼聪慧,雅好读书,名闻遐迩,被誉为“国之法器”。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特敕金州刺史韩偕亲往存慰,劝其出家。怀让先后于荆州玉泉寺、嵩山少林寺拜访高僧,在漕溪南华寺师从禅宗六祖慧能,提倡“顿悟法门”,开创南岳一系。他的学说远播日本、东南亚,至今仍然盛行。相传,新罗寺、万春寺、白云山、三敖山、南屏山等与怀让有关。

  唐会昌年间(841—846),朝廷下令禁断佛教,大拆寺院,勒令僧尼还俗,安康佛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但“同(大荔)、商(商州市)、山南西道(汉中等地)、金(安康)等州府只能留寺1所,而其他诸州则不得有寺”(《陕西通史·隋唐卷·绪论》,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足见其在全国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唐未至五代时期,安康成为割剧军阀和五代十国争夺之地,多次遭遇灭顶之灾,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经济凋零,直到乾德二年(965)“宋取陕南”才有所改变。

  (作者单位:市文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