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区是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回首过去,通过十几年接续奋斗,高新区发展成就值得赞叹!审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新区要把握利用好哪些历史机遇和有利因素?展望未来,肩负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高新区如何树高标杆开启追赶超越新征程?
一、总结过去,高新区发展成就日新月异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康高新区大力实施优先发展、聚集发展、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2015年9月29日,安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复通过,成为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参与考评的147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由2016年第80位升至第73位。
(一)发展速度持续领跑,是引领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安康高新区是全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布局的核心区域,主要经济增速近年始终高于全市10个以上百分点,2017年,生产总值增长21.1%,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0%,工业固投、社零总额、战略新兴产业、R&D贡献率等8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市级重点项目投资、“五上”企业净增、外贸进出口总额等9项指标超过目标任务40个百分点以上。
(二)产业发展提速增效,是推进安康工业化的加速器。园区发展上台阶,高新区是全市月河川道集中开发的核心区域,工业园区、“飞地经济”园区发展迅速,超美特新社区工厂、南水汽配HS精锻、普瑞达技改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富硒产业、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项目落地实施,通过汇集特色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产业、要素、人才聚集规模效应不断突显,高新区正在成为投资发展的洼地、创新创业的平台、产业聚集的高地。
(三)城乡融合彰显特色,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新名片。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安康机场通航进入倒计时,西渝高铁选址于此,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形成。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新水平,安康大道提升和创新路干线建设顺利完成,50余条骨架路网加快完成,公园广场、高新医院、20余所中小学先后建成投运,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化。城市商圈展现新气象,建成国际天贸城、天一城市广场、九州物流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化、金融、商贸等服务业态不断成熟,市场不断繁荣。
(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科教投入增长加快,2017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2.25%,发明专利申请36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家,净增“五上”企业42户,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建立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华银科技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正加快成为现代科技产业聚集区。
二、分析形势,高新区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新区追赶超越也进入了新时代,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支持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力度有增无减,可以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
一方面,政策利好催生发展“红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致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陕南循环发展、“兴陕南”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将会给安康带来更多政策红利和项目资金支持。高新区是全市仅有的少数集中连片开发的优先开发、集中开发核心区域,不仅是“飞地经济”园区布局重点区域,还是重点支柱产业聚集区和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支持政策多重叠加,相对要素禀赋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津陕苏陕交流对结合作的深入推进,作为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高新区将会有更多产业项目转移落地,现代工业、生态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科研、融资等方面享有专项优惠政策,2018年起两年之内,辖区企业申请企业债券全面实行“直通车”,市场主体将享有多重政策“红利”。
另一方面,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随着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激烈竞争,每一个地区都不甘落后,安康市也不例外。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高铁办、机场办,西渝高铁项目正加快推进,安康高铁站选址高新区,3C等级的安康机场通航进入倒计时,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新区自然而然将成为秦巴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区域,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临空经济将大有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将为高新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展望未来,推进追赶超越迈向更高水平
(一)突出规划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增长极,高新区要抢抓机遇,站在全省发展的高度,敢于向先进发达地区“国字号”高新区看齐,确立长远发展目标。要立足资源优势禀赋,结合秦巴明珠、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实施科学精准定位,突出规划引领,编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高速度增长推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速度增长,保持生产总值较高水平的持续增长,力争在经济总量、园区发展、工业增加值等重要指标实现翻番。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实施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融合等专项规划,按照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聚集区、金融服务聚集区、现代科技产业聚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夯实发展根基。
(二)坚持城乡融合,建设中心城市新区。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支撑工业化,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和“秦巴明珠”现代新城。市委、市政府统筹对高新区管辖行政区域适当扩展,拓展高新未来城市空间,合理扩张城镇规模;大力实施“多规合一”,强化控制性规划管控和详规管理,严格管控城镇规划区域,城镇村落统一规划设计,保持自然风貌,融入现代元素,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新城市中心建设,加快政府北迁、城市重心北移、疏解江南行动,加快人口北移,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向高新区布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高新区中心城市发展的首位度。突出特色小镇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品质。
(三)突出园区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市级层面,加强高新区绿色循环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门户经济、枢纽经济和流动经济,制定专项规划,推进装备制造、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向工业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聚集,发展一批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比较完备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利用津陕合作、苏陕合作、常安对口帮持,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招大引强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创新企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实施引起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培育上市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飞地经济”园区路、水、电、讯、气、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投资兴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大力提升工业园区和“飞地园区”的承载能力。
(四)加强生态环保,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突出生态建设,建立健全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力度,推进月河、付家河等水环境治理,采取铁腕手段开展秸秆禁烧等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以厕所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高新区。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严把企业环保准入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加强企业技改,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高新区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五)实现开放发展,展示对外亮丽形象。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利用区域交通枢纽,加大立体开放力度和广度,将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抓手,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发挥陕西向南开放的核心区域和窗口作用。加强对外经贸、文化、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学习先进发达地区高新区发展经验,利用富硒产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平台,与国内省内高等院校开展院校合作、院企业合作,用好招才引智各项优惠政策,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孵化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作者系市政府办公室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