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市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运用融资担保杠杆效应,力促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为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促脱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安康市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5.56万人,占比84%,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数据显示:全市9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51.35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22.5%。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安康占4个,其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7.55%。2017年7月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的指导下,按照“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安康市政府等联合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运用“四台一会”机制,优选返乡创业企业和扶贫项目。通过担保贷款企业新增收入173亿元,新增利税15亿元,带动2.21万户贫困困户,6.1万贫困人口逐步脱贫,创造新增就业机会2.7万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
二、主要做法
安康市通过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项目遴选、四台一会、风险防范”等四大机制,将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有效缓解返乡创业融资难题,形成了具有安康特色的融资服务体系,对打破融资瓶颈、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强化诚信体系支撑。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财政、人社、扶贫等部门,通过财政出资、资本投入、风险分担等方式,利用投资参股、开发性金融合作、发行企业债权、争取信贷资金支持、融资担保、典当和小额贷款等投融资手段,支持设立了注册资本达10亿元的安康市财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打通政府、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到被担保企业的政银企合作机制,形成具有安康地域特色的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
(二)创新“四台一会”机制,打造安康融资模式。安康市结合实际搭建了“四台一会”体系,即通过设立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健全管理平台,设立发展投资集团打造统贷平台,设立财信融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充分利用市县各级各类媒体完善公示平台,并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统筹开展项目评审推荐、责任担保、风险管理等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平台融资、信用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并举”的融资模式。
(三)完善项目遴选机制,提高贷款申请效率。以返乡创业企业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县区推荐、管理平台、担保平台与开发银行联动调研审议的项目遴选机制。返乡创业项目可通过担保公司在项目所在县区股东成立的分支机构或各县区管理平台申请贷款(市本级项目通过市本级担保公司和管理平台申请贷款),实现项目贷款的多入口申请和就地遴选,提高了贷款申请效率。同时,当地机构易于核实返乡创业项目真实性,把握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信誉等状况,达到项目入口即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支持落地。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各种优势,通过实施市县财信担保合作、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与园区投融资平台或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沟通协调和风险处置分担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防范机制。创新实施全产业链贷款模式,重点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紧紧依靠园区管委会和平台公司,建立沟通协调和风险处置机制,提供担保增信支持。
三、“四台一会”机制建设的安康实践
按照1274号文件要求,安康市创新完善“四台一会”机制,获得开发性金融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建立起返乡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库,现入库企业70户,引导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工程、产业项目、返乡创业、扶贫开发、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等领域。其核心内容包括:多元融资,构建担保体系;大胆改革,创新担保方式;多方协同,建立联动机制;规划先行,倡导梯级支持;科学决策,做实项目审议;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平台;规范从业,实行专业操作。
(一)多元融资,构建担保体系。安康市财政出资并控股、各县区按一定比例出资成立担保公司,积极争取中央和陕西省财政资金注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逐渐扩大资本金规模。利用入股担保公司的各县区财政局下属资金部门“人地两熟”的优势,延伸担保公司业务机构,拓展经营区域,形成了以市本级为中心、各县区为外延,多元资金注入、多头业务来源的“市带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二)多方协同,建立联动机制。推动担保公司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从业部门、行业咨询部门、审计监督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组织、资金、咨询、专业等优势,对贷款项目从入口到出口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和监管,随时提供有效的智力、法律等多方面支持,形成多方协同、互为联动的业务框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规划先行,倡导梯级支持。在系统梳理和全面认识安康市中小企业、返乡创业发展脉络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先行,储备项目,积极培育,梯级支持”的思路,以开发银行的政策和资金要求为依托,先后编制了安康市财性担保公司发展规划、企业发展规划及融资需求规划等,将拟支持的企业纳入规划,按照小微企业贷款,成长性企业贷款,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以及“投贷担”联动体制,分批次优先支持具有龙头示范效应、市场优势和一定经营历史的企业,以及信用状况较好、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
(四)科学决策,做实项目审议。企业贷款申请先统一归口至开发性金融合作办进行项目初审,然后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提交担保公司评审。担保公司对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财务分析、市场预测、偿债和风险判断,形成项目评审报告,提交中小企业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建立项目联合会审机制,成员由市发改、财政、人社、扶贫等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专家、律师、注册会计师、担保公司监事会成员组成,各部门提出独立判断意见并汇总形成决议,对通过审议的项目形成审议会议纪要。审议会议纪要报中小企业贷款领导小组组长签发后,连同评审报告和贷款申请书等相关资料上报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
(五)资源共享,构建信息平台。立足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企业滚动项目库,按照贷款要求,指导培育,择优推荐,形成项目储备充足,滚动放贷的态势。财信担保项目与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中小企业局、农业局、科技局、工信局等项目储备库对接,将其作为有效的储备来源,动态跟踪了解企业及项目情况。利用安康市开发性金融合作办的组织优势与各县区政府建立起联系通道,保证项目及时推荐、入库、开发。针对企业的经营、财务指标,制定数据标准化底表,报送项目时填列并存档,规范数据信息,提高数据质量,建立项目档案。担保公司定期将项目民主审议情况及审议会议纪要通过安康市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累计担保贷款项目3396个,担保金额180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18%。利用好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试点,将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总量的10%(1420万)注入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成立了市扶贫协作融资担保基金,撬动了10倍金融信贷资金投向扶贫协作领域,实现了扶贫资金与产业发展、贫困户获益紧密联结,首批投入资金2100万元,收益项目19个,辐射贫困村57个。
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的注入,使安康市有效发挥了融资担保公司增信、分险、规范、引领等功能,为进一步完善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深化银担合作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银行支持、保险跟进、担保介入、资本市场参与的金融助推返乡创业、脱贫攻坚的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为安康全民创业、脱贫攻坚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