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作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的白河,紧紧围绕生态美、富民美、和谐美“三美”目标,坚持以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为抓手,统筹解决了“产业发展、人口搬迁、条件改善、社会治理”等系列问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一、着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努力实现乡村绿色生态美
(一)坚持人口下山。到本世纪初,白河全县还有2.7万户9.3万人居住在边远的危险滑坡地带。2011年,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后,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人口下山,推行集中安置,制定移民搬迁安置“11135”城乡建设规划,在全县建设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县城、集镇和农村社区人口各占三分之一。七年多来,新建了一个可以容纳2万人的狮子山新城,建成了绣屏山森林公园、白河高级中学等一批民生项目,县城面积扩大一倍,常住人口达到5万多人。10个集镇人口也由不足3万人发展到5万余人。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民俗风情,建成了卡子陈庄、西营蔓营、茅坪枣树、宋家光荣、中厂石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社区新村。规划的35个农村社区全部建成,集中安置率达到91.6%,城镇化率由七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了42.4%。
(二)坚持产业上山。仓上镇天宝三组位于全县最后山,2011年,县工商企业兴达公司下乡投资1.5亿元,整组流转4000亩柴扒土地在山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山下建设裴家安置社区,实践探索出了“山上建社区、山下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发展模式。冷水镇三院村是白河“三苦”精神的发源地,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了2000多亩石坎水平梯地,镇村坚持按照“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模式,鼓励5个外出能人返乡成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和流转方式,集中了全村90%的石坎梯地,建成了集山林经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山脚下新建了一个可容纳2000人的农村社区,把山上90%的农户搬到了山下安置社区,全村90%的搬迁户都有了就业门路。
(三)坚持基础配套。10年前,全县有80%的农户住的是石板土墙房,经过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现在已不足20%。新建的农村社区每个都建有一个标准化的服务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小学或幼儿园、托儿所,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一个社区卫生室。广播电视、网络宽带、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全县形成了“两穿越、三循环、八连镇、十辐射”交通格局。以县城防洪、316国道县城过境段改线、河街棚户区改造、白河电站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以改厕改圈、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移民搬迁、生态环保与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在全省实施“河长制”,境内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
二、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创业增收富民美
(一)率先在全市建设农村社区工厂。按照“一个农村社区、一个社区工厂、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群众增收。2012年,茅坪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率先在枣树社区建成服装服饰社区工厂,搬到社区的150人当年就实现了就地就业。宋家镇焦赞村外出能人从广东返乡在家里建起了金涞电子厂,加工手机数据线,左邻右舍就地上班,生活工作“两不误”。西营镇抓住苏陕对口协作扶贫机遇,招商引资率先在全市建成恒元、嘉艺两家毛绒玩具社区工厂,搬到集镇的200多人月收入达1500-4500元。去年11月以来,白河与江苏省8家毛绒玩具产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已在全县建成社区工厂35个。同时,在狮子山新城附近建设了一个满足10户小微企业和150户个体商户入住的创业孵化园,以及一个容纳125户的华逸建材汇展中心。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上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途径,鼓励县内工商企业、外出返乡能人,围绕“光皮木瓜、白河茶业、畜牧产业、油用牡丹、碳基营养肥、石材产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八大特色产业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园区等,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卡子镇仓房村外出能人黄治贵返乡后,投资500万元建成了2200亩标准化茶园,创办社区工厂加工茶叶,示范全镇建设生态茶园1万多亩。白河每年有7万多人外出务工,其中每年有100多人返乡创业。近五年来,全县累计吸纳工商资本5.6亿元投入到“三农”领域,培育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00多家,其中培育各类现代农业园区75个,平均每个村都有1至5家经营主体,带动流转、入股农村土地9万多亩,发展木瓜14万亩、核桃8万亩、茶园6万亩。
(三)着力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上世纪七十年代,白河人民为解决吃饭问题,坚持二十余年修田造地不间断,累计兴修石坎梯地水平23万亩。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石坎梯地水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仓上天宝现代农业园区依托2000亩石坎水平梯地,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探究,县上还在此建立了“三苦”精神展览馆,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城关镇结合“三变”改革,把1400亩桃园、樱桃园入股到汉水旅游生态开发公司,建成陕南汉水文化民俗村,连续三年举办“云间桃花、水色白河”赏花游园活动,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构朳镇引进陕西永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返乡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年产10万吨碳基营养肥项目,把工厂废渣废水、农作物秸秆作原料加工成碳基营养肥,推动了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
三、着力推进新民风建设,努力实现乡村生活和谐美
(一)繁荣兴盛秦楚边城文化。“汉江有多美、白河就有多美”。白河地处陕西最南端,三面与湖北接壤,清清汉江东流过,秦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按照白河传统建筑模式新建农村社区新村,对移民搬迁后原有的石板民居、闲置农房进行保护改造,发展民宿和生态养老项目。对卡子镇张黄大院民清古建筑、陈庄村原陈家大院土墙民居、仓上镇天宝村大集体时期原和济公社、桥儿沟文化旅游街区进行改建,新建中厂镇庙山寨道教生态旅游项目,有效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把开发保护白河“三点水”“皮影戏”“汉调二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振兴传统文化的重点,实施农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创作陕南风情歌舞“水色白河”,彰显了“秦头楚尾”文化底韵。
(二)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结合脱贫攻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把“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扶技”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白河黄氏家规》被中纪委宣传推广后,在全县开展“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主题活动。每个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每个村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常态化开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及不诚不孝、争闹靠要、逞强斗狠等不良现象的专项整治,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三)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农村一切工作到村到户,推动党支部、村委会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大力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双建双培”工作,建设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创新建立的“网络党支部”有效破解了外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难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批示肯定。基层党建四年获得全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村,探索出“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整合护河员、护林员、村民小组长、工青妇等基层一线资源力量,推行“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列。
(作者系中共白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