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兴县”是镇坪县委确立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平镇高速公路和陕渝(镇巫)高速公路即将贯通,镇坪生态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让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让生态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形成群众稳定增收项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镇坪生态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镇坪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县域优势生态资源,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强基础、育精品、抓营销、重提升,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着力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该县已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中国长寿文化之乡”“省级生态县”命名,生态旅游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镇坪以建成“自然国心·鸡心岭”景点为标志,正式开启生态旅游之门。2012年,建成黄龙潭瀑布、水帘洞等62处景点为主的“秦巴百里画廊”,奠定了全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2013年,招商引资建成飞渡峡3A级景区,实现县域生态旅游星级景区零的突破。2015年,飞渡峡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2017年,飞渡峡获“国家水利风景区”命名,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9个主要景点,接待游客38万人次,综合收入4200余万元。以飞渡峡景区为引领,曙坪镇获省级旅游名镇命名,阳安村获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示范村命名,曙河生态旅游示范区初具规模,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带动发展了2个旅游村、40户农家乐,2017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0万元。各镇生态旅游发展定位更加明晰,曾家户外全景小镇已按规划启动建设,牛头店茶韵风情小镇、上竹休闲康养小镇、钟宝盐道小镇、华坪中药名镇等特色镇建设开始起步,辖区以生态为主的特色景区景点完成规划并着手建设。
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该县陆续出台了《旅游村发展扶持办法》《鼓励发展农家乐奖补办法》《“四上企业”培育扶持办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九条措施》《宾馆餐饮、民宿、农家乐提档升级管理办法》等系列奖扶政策,相继成立了飞渡峡景区、曙河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区、南江湖旅游扶贫示范区等援建工作组织保障机构,每年预算200余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全县累计发展旅游服务企业20余户,建成2家三星级旅游酒店、61户星级农家乐、15户民宿客栈,新增床位500余张、车位1000余个,累计开展旅游专项培训12场3000人次。
旅游配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旅游交通全面升级。平镇二级路和曙双、曙桃旅游专线改造全面完成,平镇高速路开工建设,县城至飞渡峡旅游大巴正式开通,曙河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线制作标识牌1千余块、建成生态停车位100余个。二是旅游食宿配套服务不断改善。以欣陕农业、深山来客等为代表的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蓬勃兴起,以腊肉、茶叶、土豆、蜂蜜为主的高山富硒土特产品日益丰富,以盐道菜系为主的镇坪美食知名度迅速扩散。近年来,全县累计发展旅游服务企业20余户,三星级旅游酒店2家,星级农家乐60余户。三是“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在曾家集镇社区、曙坪阳安和联合等地规划建设的8个星级旅游公厕,已有2个投入使用。四是游客集散和服务中心建设起步。曙河生态旅游示范区入口处的全县首个游客集散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开始建设,年内可投入使用。五是旅游市场监管同步跟进。重大节假日期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消防、特种设备、食品安全、道路安全等方面年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0次以上。
旅游项目招商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县镇精心策划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打造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以商旅、农旅、康旅、药旅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飞渡峡以商招商项目正式签约,以“旅游+中药康养”理念投资20亿元的麦渣坪康旅游小镇项目,拟于2018年开工建设。红岩寨旅游村暨高山茶文化观光体验园、林河心跳峡景区、葫芦堡民宿度假区项目已签订意向协议。曙河旅游示范区中,腊味小镇已开园运营,永康农业园区、大树花海、特色民宿、安得药业、巴山会客厅、林河旅游等项目开发快速推进,曙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已送交国家专业机构评审。南江湖4A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已完成投资4500余万元,推进月半湾、月亮湾休闲度假山庄和10户民宿改造,带动友谊、坪宝、竹节溪、白坪4个村乡村旅游发展;化龙山、浪河、三道门、天生桥、自然国心等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正在启动。
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推介有力。文化旅游部门牵头成立了大巴山旅游联盟,融合周边陕、渝、鄂、川4省市15个县区旅游资源,以搭建大平台、树立大品牌、共亨大资源为目标,突出特色、抱团营销。以鸡心岭古盐道历史文化遗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句子歌、腊肉腌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特色文化挖掘稳步推进,制作的《镇坪旅游形象》片、飞渡峡景区宣传片、镇坪旅游宣传画册受到大众广泛好评,邀请省市电视台来镇拍摄飞渡峡专题栏目,镇坪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县域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力度持续加大,先后组织策划了“遇见22°C的夏天”西安专场推介、“寻找中国最慢时光”踩线采风活动,组织开展了大巴山精品环线自驾游、最美镇坪摄影大赛、寻找中国最美红叶旅游摄影赛、特色美食烹饪大赛、药乡文化、盐道文化研讨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促推镇坪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发展规划滞后。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为2014年编制,与全域旅游和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脱节,与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不协调凸显,景区景点建设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因规划引领作用弱化,出现了各自为政、同质化和“山寨版”等现象。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县内停车、餐饮、住宿、游购、公交、娱乐、旅游标识体系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游客的需求差距较大,尤其是节假日期间一车难停、一房难求等现象比较突出。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智慧旅游层级较低,缺乏专业的旅游从业队伍,影响了镇坪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
三是旅游文化的深度培育不够。盐道文化、药乡文化、长寿文化、美食文化等培育方面缺乏挖掘深度和应用力度,绿水青山的优势生态旅游景观缺乏文化的渗透。旅游文化宣传舆论氛围还不够浓厚,景观缺乏文化符号和“故事”。
三、工作建议
加快编制全域旅游规划。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贯彻中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意见,准确把握县域生态旅游新的发展阶段定位,摸清县域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农耕民俗等资源底子,落实“旅游+”“+旅游”全域全景发展理念,尽快编制完成《镇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持续有效发挥规划对生态旅游建设的引领指导、政策支撑、产业融合、激励约束等作用,让全域旅游在镇坪深入人心,使生态旅游成为县域追赶超越的强大推进器。
加快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能力。通过整合资源、筑牢底线、重点突破,加快交通、食宿、标识、信息、监管等体系建设,提高县域生态旅游配套设施水平和游客接待能力,有效有序应对大众旅游时代特别是平镇高速公路通车后的旅游市场新变化。加大重点旅游村的“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三改一整”推进力度,加快“厕所革命”步伐,创造优美乡村环境,让游客在镇坪有更多的感获得,提升游客满意度。
加快培育特色旅游文化。以彰显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中心,着力推进长寿文化、盐道文化、药乡文化等特色文化在生态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与融合,形成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中,巴山腹地镇坪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特色文化灵魂,让镇坪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基地。
(作者单位:镇坪县人大常委会)
(责任编辑: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