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4期/调查报告/内容详情

发展生态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王道志发布时间:2018-09-1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县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现状

  1、富硒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富硒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出台了加快推进《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魔芋、茶叶、畜牧及猕猴桃、烤烟等特色增收项目的奖励扶持办法及其富硒特色产业布局。至2017年,新发展魔芋12640亩,产芋9.8万吨;新建标准化茶园1000亩,改造低产茶园4000亩,产出茶叶0.4万吨;出栏猪9.97万头、羊3.88万只、禽65.78万羽;建成特色经济林1.8万亩、猕猴桃产业园0.43万亩、花椒园0.7万亩,发展林下畜禽80万头(只)、林下养蜂4万桶、中药材2.3万亩。建成了现代农业园区40个,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累计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15个、农林场主141个。校地合作、科技支撑成为园区发展新引擎,岚皋被省果业局确定为全省猕猴桃种植基地县,蒋家关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三品一标”认证34个,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通过评审,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过现场验收。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同比增长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99元,较上年增长8.7%。

  2、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推进旅游“十大工程”,南宫山大雄宝殿和自驾游营地、西部水宇水上乐园、巴山珍稀植物园、杨家院子提升改造等重大旅游项目建成投运,全胜寨景区开发顺利跟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体系基本形成。研发以“土”和“手工生产”见长、绿色无公害的旅游商品50余种,共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农家超市600余家,吸纳就业人员1.3万余人。形成了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领,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岚河漂流四大景区为核心,杨家园子、宏大新村、花里田园、横溪古镇、巴人部落等乡村游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2017年,旅游接待4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1.31亿元。

  3、循环工业发展稳中向好。以安康飞地经济园区和六口工业园区为承载,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工业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硒宝富硒水、御口韵茶叶、惠宇建材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运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家,形成了以水电开发、包装饮用水、绿色食品、烟花炮竹和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3578万元、工业增加值240999万元。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8.6%。循环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促进了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每年有3万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城镇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二、发展前景分析

  1、自然绿色的消费理念,为我县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升级换代,安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我县森林覆盖率达78.8%,主要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饮用水源标准之上,大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00天以上,素有“绿色岚皋、天然氧吧”之称。境内生物资源丰富,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南北植物荟萃地”,更是国内外少有的富硒资源区。县内生产的生态产品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和接受,富硒魔芋、茶叶、林果等特色产品供不应求,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不断优化的软硬环境,使我县生态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基础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县境内水电路设施齐全,移动通讯和宽带网络覆盖全县所有镇村,G69国道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制约岚皋发展的大交通瓶颈迎刃而解。通过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场主体在岚投资发展的信心显著增强。所有这一切,都为引进资金、技术、项目,激发大众创业创新,加快生态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发展条件。

  3、较为落后的发展方式,是我县生态产业发展必须破解的瓶颈。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生态产业的组织业态、生产方式、经营模式、运营管理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富硒农业发展上小农户仍占主导地位,新型经营主体市场份额不足,经营的规模、效益和质量不高,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程度急需提高。生态旅游发展上核心景区竞争力不足,乡村旅游仍处于吃喝玩的低层次阶段,缺乏文化内涵和游客参与体验项目,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循环工业缺少亿元和十亿元产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含量不足,附加值低,驰名省内外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少,经营管理粗放,资源能源消耗比例高,企业运行效益和质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我县生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竞争愈演愈烈。而我县由于区位条件不利,在交通运输、产品配套、生产效率、市场销售上都处于不利地位,很难通过价格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像我县这样生态良好、有条件发展生态产业的地区在全国很多,在秦巴山区就有很多地方和我们一样,产业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没有不可替代性,差异化、特色化很难体现,优质未必能够优价。

  三、对策及建议

  1、坚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核心,制定鼓励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全县形成“发展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共识。结合产业扶贫,筹措建立5000万元规模的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园地合作,鼓励支持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回乡创业,健全县镇村三级技术推广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在发展生态产业中的领军作用。

  2、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精选项目,打造品牌,建设巴山腹地的璀璨明珠。突出发展魔芋、茶叶、中药材和林下经济、富硒食品、富硒饮用水等特色产业,推进巴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医旅养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产业。坚持“政府树形象、企业出产品”,统一品牌、包装、标准、宣传、监管,建立制定生态产业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品牌规划和育牌创牌服务,培育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打造全国魔芋“一县一业”示范县、秦巴地道中药材基地县。

  3、坚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休闲经济、康养庄园、创意空间、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十百千”培育工程(到2022年建成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龙头企业、100个市级龙头企业、1000名职业农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级以上产业园区和合作组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举措。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三权分置的具体操作办法,规范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抢抓被列入“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机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组建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的集体经济组织,实施集体经济三年清零行动计划,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县级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开展产权流转交易、资产评估、抵押贷款、信息发布等服务,实现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住房财产权等效益最大化。鼓励社会资本与农民合作,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财产权利,从而破解乡村振兴钱从哪儿来、谁来抓发展的问题。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放开搞活景区经营区,创建南宫山国家AAAAA景区,打造一批地域文化深厚、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催生一批旅游经营企业,建设生态旅游主景区龙头带动、乡村休闲旅游遍地开花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作者系中共岚皋县委农工部部长)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