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宏图愿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必须深刻理解这一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找准中央部署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结合点,推进战略落地生根。
一、乡村振兴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工作思想
七年的梁家河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总书记建立了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村工作的深厚情结,自此开始,不管走到哪个岗位,他都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浙江工作期间,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实践,面对落后的农村面貌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之间的反差,谋划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沿着这张路线图,浙江省15年久久为功,美丽乡村走在了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源泉。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与国家强、国家美、国家富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2015年他在吉林调研时提出我们党坚决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的“三个不能”要求;2016年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坚定不移”,在关键时期、标志性地点旗帜鲜明地宣誓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谋划,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理解,开展脱贫攻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群体的大爱情怀,凸显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底线思维,是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第一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工作思想,凸显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整体设计,是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第二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必须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安康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焕发“三农”活力的重大政策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眼下正在酝酿第三次,每一次变革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允许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解决了缺粮问题,实现了农村家庭的温饱。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允许农民外出打工,解决了缺钱问题,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三次就是近年来孕育这次中央正式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鼓励人才回流、资金回流,鼓励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土地集中经营、规模经营,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改革开放40年实践证明,每给农民松一次绑、给土地松一次绑,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出与流进、土地等经营要素的分散与聚合,都会使农村焕发勃勃生机。这次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其配套政策,涉农改革之深、支农力度之大更是空前,必然再次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农村的大发展。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历史机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据统计,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71,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近年来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脱贫攻坚,广大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与市区和县城相比,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方面欠账仍然较大,农民仍是低收入群体,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补短腿强弱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追赶超越的重大发展机遇。过去,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大城市、大工业才是发达的象征。而安康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限制开发的“天花板”,又决定了我们无法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上与关中、陕北比拼。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农村的青山绿水和宽敞舒适的独门小院,农村很多地方已成为城市人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养生养老、休闲居住的“香饽饽”。有人说,现在是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忙人进城,闲人下乡;为生存的人进城,为生活的人下乡。这表明,“逆城市化”现象已初现端倪,人们对乡村的认识正在重新定位,原始风光、良好生态、淳朴民风逐渐成为农村的新标签。这种趋势下,安康广大的农村、良好的生态反而成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完全有底气“不比工业比生态,不比城市比乡村”,加快把安康建成为西安的“后花园”,真正让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美丽乡村所衍生的美丽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重要生力军。
三、落地乡村振兴战略重在结合实际大胆探索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国情,农村情况尤为复杂,各地资源禀赋、立地条件、土壤气候、人口素质、民风传统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模式框到底。县级党委政府直联农村、直面农民、直接负责政策落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上级规定的大方向、大原则下,紧密结合县情镇情村情实际,紧紧抓住五个关键,大胆开展探索,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一要坚持统筹规划,把好乡村振兴的“总盘子”。必须加强党委统筹,把党管农村工作落到实处,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研究建立脱贫攻坚完成后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布局。乡村振兴不能简单按行政单位,按照所有村庄全方位实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要素,依靠有活力、有资源、带动力强的村庄,因地制宜地采取小集中,大均衡的模式有效推进,从而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对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原本就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应充分利用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进行整村搬迁;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实施生态治理。否则,村村搞“振兴”,既不现实也搞不好。
二要夯实产业基础,鼓起广大农民的“钱袋子”。产业是命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有事干、有钱挣、有奔头,农村才能留得住人,达到“以产立业、以产兴村、以产聚人”的效果。要突出高质量发展,从农产品市场行情来看,有机无公害成为消费者的共同取向,且价格始终走俏、产品供不应求。在生产理念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产量优先为品质优先,围绕绿色有机、高附加值做文章,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抛弃急功近利思想,做强主导产业,耐心打造品牌,真正让农业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富、农村增绿、人民增寿的“四增”产业。在生产方式上,借鉴袁家村、鲁家村等发展模式,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新业态,最大限度把松散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土地集约经营起来,把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村享有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益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体现高质量的发展。要狠抓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座山、一条河、一片田园、一棵古树、一处老宅,都有其审美价值和诉说不尽的故事,需要独具慧眼、别具匠心的人来开发。要走农旅融合之路,创新发展特色小镇、民宿产业、休闲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通过乡村独特的景观和体验,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休闲和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要鼓励人才下乡,引来助力发展的“金凤凰”。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振兴,要完成这个宏大战略,就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现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内无法逆转,但如果任由乡村人口特别是社会精英单向流动,“空心村”等乡村凋敝现象就不可避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等措施,促进各类人才和资金向乡村回流,形成市民下乡、资本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局面。要推进农业经营人才进乡村,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落地生根,激励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工作,投身家乡建设的火热战场。钱随人走,“人才下乡”必然带来“资本下乡”,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问题就能同步解决。以前农村不吸引资本,甚至造成资本外流,农民的钱存入信用社或邮储银行,通过这些机构将存款变成了城市投资;乡村之所以衰败,根本原因是乡村缺少就业机会,许多人不得不进入城市获得收入。随着农村价值的提升,农村对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是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甄别,资本是替代了劳动,还是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资本是有助于农民增收,还是掠夺资源?让人才和资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近年来,平利抢抓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依托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办社区工厂,累计创办社区工厂83家,解决了近6000名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让男人不出县便能就业,挣大钱发家致富;妇女在家门口也能找到事做,挣小钱日常开支。
四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山清水秀的“桃花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风貌,把良好生态作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资本。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建设,逐村推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确保贫困村脱贫摘帽之时,就是美丽乡村建成之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结合脱贫攻坚政策项目,加快推进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活垃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大“公敌”,也是最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痛点”。农村住户分散,生活垃圾量大面广,采取“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收集难度大,运转成本高,应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多用根据生产生活经验长期形成的老办法,多用一些尊崇自然、就地循环的具有乡村智慧的土办法。农村生活垃圾大多是可降解的有机物和建筑垃圾,完全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堆肥降解或重新利用把问题就地处理。要按照“全域景区化、镇村景点化”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魅力小村,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要有农村的特色,不能简单复制城市建设形态,要摒弃宽马路、大广场的思维定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村庄肌理、生态原貌,让农村更像农村。让城市具备的生活条件,农村也具备;城市没有的景观,农村无处不在。近年来,平利精心打造的长安“硒茶小镇”、龙头“农耕风情小镇”、三里垭“贡茶新村”,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明显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要强化党建引领,建好乡村发展的“火车头”。乡村要振兴,组织必先振兴;乡村组织要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一个都不能少”,都要实现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环”,政治功能是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必须坚定扛起打造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旗帜鲜明发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中坚作用,当好乡村组织振兴的“领导者”、乡村全面振兴的“掌舵手”,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建立脱贫攻坚完成后第一书记派驻工作长效机制,继续选派有能力、有情怀的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将返乡创业能人、离退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产业大户、乡贤能人吸纳进入村级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领头人。必须引导广大党员坚定“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份承诺就是一份责任”的信仰信念,在支持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干苦干,带头服从组织安排、带头培育良好家风、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带头谋好振兴之路,以责任担当和过硬作风带领广大群众一块“撸起袖子加油干”,书写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