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作为传统农业县,素有安康“白菜心”之誉,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4.3万余人未脱贫,乡村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坚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实施农业增效、增绿抑污、德润乡村、强基固本、富民增收“五大工程”,努力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让农村早日振兴。
一、实施农业增效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电商惠农”思路,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做优富硒食品产业。坚定发展富硒首位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着力在构建富硒食品产业体系上下功夫,从种养、加工、物流、排放物综合利用与治理、餐饮、机械加工、种源建设等环节形成支撑,建立上下游链条衔接配套、物质全面循环利用、利益链与产品供应链牢固的产业体系,打造产品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核心区,努力建成全国富硒食品生产强县。
二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把农业园区作为加工业的车间,把农产品作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原料,把农村的山、水、田作为文化旅游的元素和载体,把汉阴美食和富硒食品作为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亮点,全面推进农旅、农工、农商和全产融合,做优农业、做强加工业、做好第三产业。重点抓好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手工艺、养生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促进农业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到2020年建成10个特色乡村旅游村。
三是提升质量品牌。坚持科技兴农,依托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魔芋专家工作站等,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富硒产品研发、魔芋“两病”防控、富硒有机肥、硒强化剂等领域组织技术攻关,持续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坚持质量兴农,突出富硒、绿色、生态、有机特色提升品质,突出外观设计和精美包装提升品相,面向中高端市场、主攻大超市大宾馆和高端人群提升品味,逐步完善涵盖农业生产导向、市场供求预警、质量追溯体系、经营主体信息等全产业链的数据平台。坚持品牌带动,围绕“中国硒谷·汉阴大集”地域品牌、富硒有机资源优势、德润硒粮米业等市场优势,深入推进现有茶饮、炕炕馍和豆腐干等特色产品品牌整合,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牌创建力度,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字招牌”,力争到2020年创建为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区。
四是拓宽销售渠道。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目标,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孵化园,大力推进“农村淘宝”建设,在每个行政村设立“电商服务站”,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积极推进生产基地(合作社)+小吃协会(餐饮店)、生产基地+深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拓宽富硒农产品、富硒食品销售渠道,让蕴藏千家万户的农产品走出深山、走进城市。
二、实施增绿抑污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汉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之一,我们将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融入农村发展血脉,努力使农村更美、“乡愁”更浓。
一是实施三化靓村行动。以美化、绿化、亮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月河川道重点抓好移民搬迁点、扶贫安置点的“三化”行动,做到房前有花园、房后有菜园、路边有绿植;在南北山区村重点抓好村落保护、民居改造、旧房腾退、生态修复工作,展现山水宁静之美、村庄自然之美。
二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和户分类、户收集、户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加大公路两侧、江河沿岸、村口路口、门前房后等区域“脏乱差”整治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分步实施改厕、改厨、改水、改圈行动,大力开展卫生村、卫生户评选活动,到2020年建成3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扎实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秸秆禁烧还田回收行动,从根本上扭转农村乱倒、乱排、乱烧等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筑牢乡村生态屏障。持续抓好汉江和月河两岸、荒山荒坡、村镇周边等重点区域绿化,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格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控制,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严守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生态底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禁劈山建房、滥采乱挖,加大破坏山体生态修复和尾矿库等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河长制和湖长制,持续加大汉江、月河和观音河水库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四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带动监督作用,用身边人带动农民群众增强生态意识,维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自觉。创新“生态扶贫”模式,发挥环卫保洁、河道治理、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职能,推动生态保护与助推脱贫互促双赢,努力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家园。
三、实施德润乡村工程,着力涵养文明乡风
汉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沈仕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故里,是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发祥地,“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全国推广,这赋予了汉阴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将传承优秀文化,厚植道德土壤,树立文明乡风。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明大德。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的农村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宣传引导,汇聚思想道德正能量。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服务性社会组织作用,推进行政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全覆盖,持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定期发布“红黑榜”,营造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是深化家训家风建设修家德。深入挖掘汉阴“三沈”文化、凤堰明清万亩古梯田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主题活动,发挥好“沈氏家训”的教化传承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立自家家规、树文明新风,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以建设全国“沈氏家训”廉政教育基地为依托,与开展道德讲堂、党员教育培训、脱贫攻坚扶志、学生品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吹遍乡村。
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育美德。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层次开展道德模范、脱贫致富典型和“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典型培树活动,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开展扶贫帮困、关爱老人、助学帮教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打造“善行汉阴·志愿小城”名片,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文明向上。
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我们探索推行以村支部为核心,以“三线两化一平台”(三线: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两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平台:以村支部为核心,村三委、村级经济组织、社会会组织五位一体的自治平台)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调动农村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乡贤能人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全县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06%,居全省第五位。实践证明,“三线两化一平台”是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强化以村支部为核心的“一平台”建设,双向发力,固本强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走向深入。
一是建强支部强核心。实施村支部书记素质提升行动,建成5个区域化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建立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整体能力水平。加大“双培双带”力度,创新推行从返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中“定制村官”机制,让他们“试上岗、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是完善机制强管理。加强村级党组织外部力量整合,科学实施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三联”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困难,拉近干群关系。积极推进村财审计管资金、监督执纪管权力、严明法纪管行为“三管”举措,严厉打击暴力犯罪、“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涉众型经济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农民安全感。
三是强化措施聚合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约出淳朴民风,丰富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组织贫困群众参与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嵌入产业链、分享利益链;动员群众加入志愿服务、环境保洁、文艺协会等社会组织,培育团结互助、平和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广泛开展村级民主协商,依托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对涉及村里的重要事务开展民主协商,对特别重要的协商意见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并将形成的决策和执行情况向群众全面公开,营造村事民议、村务民决、村廉民督、村干民评的氛围。
四是信息跑路强效能。把“互联网+”运用到服务群众自治和脱贫攻坚中,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在村级建立党组织体系、三线两化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系、便民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脱贫攻坚工作融为一体的“6合1”信息平台,全面对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并开发手机APP与县镇平台对接,群众线上反映诉求,干部线下办理线上反馈,努力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五、实施富民增收工程,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我们将更加注重南北山区群众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拓宽增收渠道,促进持续增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增收。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合作带动型、订单生产型、入股分红型、园区务工型等多种帮扶模式,努力让贫困户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完善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增收。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协会、内置金融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坚持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进一步完善“支部+x+农户”“镇企联盟”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鼓励农户带土地、带资金、带劳力参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与市场主体抱团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支持大中型农产品经营企业在汉阴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认购式、会员式、众筹式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特色农业与小众化、个性化的高端消费群体有效对接。
三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促增收。由点及面稳步推进“三变”改革,因村制宜走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城市拉动型、招商引资型、乡村旅游型、互助合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并存之路,真正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加快建成10个以上“三变”改革示范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是加强农民就业创业促增收。组织实施以“万名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万名农民家门口就业、万名农民返乡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就业创业“三万”工程,把技能培训课堂开在每个村、把新社区工厂办在每个村、把创业就业人员落实到每一户,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和金融政策,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打造特色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人人有就业、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作者系中共汉阴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