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5期/改革创新/内容详情

精心打造“五位一体”政务公开紫阳模式

作者: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发布时间:2018-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一直以来,紫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持续创新“全程代理”政务服务模式,提升了政务公开制度化、标准化水平,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优化了县域营商环境,为推进新时代紫阳追赶超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主要做法

  1、坚持“一单管理”、全领域覆盖,推动政府权责透明化。梳理24个部门3769项权责清单、131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形成县级权力清单,并在互联网公开,实行清单管理、动态调整。坚持“应公开、尽公开”原则,逐项逐环节梳理公开内容,明确每项内容的责任主体、规定时限、公开方式、公开程度等要素,实现公开领域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让政务公开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序深化。

  2、坚持“一窗办理”、全过程代办,推动政务服务高效化。一是政务中心集中办理。推行“全程代理”模式,将全县53个单位、420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县政务中心集中办理,联网审批乡镇68项审批事项,各部门不再受理审批业务,实现中心之外无审批。二是压缩流程快捷办理。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试行信任容缺审批机制,实行“一表制”并联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企业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个体工商户登记10分钟办结。三是网上大厅便捷办理。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网上办事大厅,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网上预约、网上预审,88项事项实现“零跑路”,136项事项“最多跑一次”。四是包联干部代为办理。干部与农户联户结对,主动为群众代办事项,让群众少跑路、为群众增便利。

  3、坚持“一责到底”、全环节跟进,推动监督管理规范化。一是推行公开承诺制度。政府部门每年公开承诺本单位负责办理的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把政府工作“晒”在阳光下。二是提升政务监管能力。建成电子监察、政务督察平台,将效能监督延伸到服务全过程。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厘清监管职责,明确监管程序,把监管重点转向事中事后。

  4、坚持“一站发布”、全景式展现,推动公开渠道多元化。一是依托网站促公开。改造升级县政府网站,加强内容和技术保障,实现政务公开信息“一站”发布。二是应用媒体促公开。开发政务APP、自助终端等第三方服务平台,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三是完善场点促公开。在县城广场和镇村(社)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公开查询点,配齐公示栏、LED显示屏等设施,方便群众查询。

  5、坚持“一体运行”、全社会融入,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一是主动公开干部信息。在县城广场、机关单位、镇村社区公布各级干部的照片、分工和手机号码,随时接听受理群众来电和短信。二是广纳民声民意入政。每年向全县干部群众发放“万人调查问卷”,主动征求意见建议,持续举办公民走进县政府、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等活动。三是成立民意调查中心。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通“4411111”热线电话,实时受理群众来电。

  二、主要成效

  紫阳县编制了九大试点领域“政务公开目录、标准体系、工作流程”三个清单,明确了“县镇村”三级清单和分类规范,梳理镇级权力清单和办事指南58条、社区权力和办事指南29条、村级权力清单和办事指南25条,形成了45大类218项政务公开“五公开”标准;打造特色亮点,编制了紫阳富硒茶紫阳旅游3大特色领域的标准目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智慧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其中,税收管理、公共法律服务两个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作为全省试点工作成果上报国务院。

  运行以来,全县共发布各类政务公开信息15369条,同比增长31%,受理各类群众办件21万件,时限内办结率达到100%,接听和处理群众来电、短信8万多个,群众满意率达到99.8%,2017年全县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8%,以政务公开促进工作规范化、以规范化实现政务服务优质化。

  三、几点启示

  1、党政主责是关键,自上而下传导压力。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必然面临阻力和阻碍。紫阳县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并写入了县委全委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书记县长全程参与试点,先后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3次政府常务会听取汇报,商定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工作,实行党政同安排、同督促、同推进,用强大组织保障为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破艰除难。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头拿起“手术刀”、主动啃掉“硬骨头”,既当促进派,又当实干家,领导以上率下,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试点工作在紫阳落地生根。

  2、人民满意是核心,自下而上民意倒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群众作为建设、实践和监督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坚持以民意为遵循,把群众心声作为决策的立足点,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想解决什么就干什么,群众反映什么就改进什么,真正让群众所需所盼成为施政所向。通过拓展民意,破解原有体制弱化问题,让群众企业通过政务公开平台和政务APP平台功能,及时对公开信息和干部作风进行“点赞添彩”,实现了干部业绩大家评。2017年以来,全县共受理群众办理事项21万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100%。

  3、信息化运用是支撑,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信息技术是推进各项改革的关键支撑。通过互联网+审批+管理+监督+服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固有运行模式,有效提升审批效能。设立县级大数据交换平台,出台数据共享办法,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变老百姓跑为“数据跑”,搭建起并联审批、电子监察、绩效管理、信息共享、视频监控等多功能信息化系统,如通过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减少纸质资料传送和信息重复录入,如今到实体大厅办事人次、办理时间、等候时间均缩减了一半以上,大幅减少了群众办事负担。

  4、便民利企是目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清单管理和政务公开试点,把权力晒在阳光下,提供了政务公开的标准化的“执行模板”,压缩了公开的“模糊地带”,以往权力运行主观意愿重、随意性强、裁量权自由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以试点为契机,把政务公开和服务融入到血液中,创新“全程代理”运行模式,推进一批精简审批、创新监管、改进服务的硬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

  5、制度建设是保障,有效固化改革成效。完善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一系列政务公开制度,为全面推进试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责任追究,出台《紫阳县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办法》、《紫阳县行政审批违纪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审批部门、部门负责人、审批人员、窗口工作人员4个层次、32种违纪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建立民意导向用人机制,对群众满意度靠前的窗口服务人员优先提拔使用,对连续两次群众满意度低于80%的干部实行提拔任用“一票否决”,以此激发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

  (责任编辑:徐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