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5期/改革创新/内容详情

宁陕县着力打造“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

作者:张志清发布时间:2018-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生态功能区、引汉济渭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1个镇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6万,截至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76户11461人,全县11个镇71个村(含3个农村社区),镇镇都有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面临着脱贫的巨大压力。脱贫攻坚战以来,宁陕立足森林覆盖率90.2%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旅游”脱贫一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通过创新“生态+旅游”模式,积极探索核心景区直接带动、乡村旅游创业带动、资源资产入股带动、旅游商品开发带动四种旅游带动脱贫攻坚新路径。2016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攻坚,带动了358户、1074人贫困人口脱贫,分别占全县年度脱贫1798户、5298人的19.91%、20.27%,形成了四种旅游扶贫的模式。

  一是全域性开发的“蒿沟模式”。广货街镇蒿沟村以乡村旅游为引领,大力发展沟域旅游经济,带动了山林经济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全村发展农家乐(宾馆)96户、个体运输业57户、冷水鱼养殖21户,涌现出了一批标准圈舍养殖、林下养殖、核桃板栗种植大户,带动了当地的白灵菇、杏苞菇、鸡腿菇等食用菌产业,直接、间接带动就业创业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至2016年的21000元。二是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西安海荣集团、云南城投集团合资打造皇冠健康小镇,在特色小镇和朝阳沟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镇区同步开发的理念,在集镇区位好、商业价值高的新区为搬迁户新建框架式安置社区,每户一栋房屋,一层商业店铺,二楼生活用房,在企业用工上优先使用当地群众,引导搬迁群众兴办农家乐,发展三产服务业,从一产转移到三产,全村105户332人通过景区建设、发展三产实现脱贫。三是景区性带动的“元潭模式”。元潭村毗邻秦岭峡谷乐园景区,依托黄波菌业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发展会员110户,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协会统一加工销售,主营的鲜香菇、干香菇销往西安、咸阳等周边市场,为来宁游客提供特色旅游商品,有效地解决了菇农的生产销路问题,带动了群众增收。四是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沙沟村漫沟村民小组成立天成渔业合作社,农户以山林资源、人口、资金、经营入股,实行按股分红,带动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天成渔业专业合作社有会员108户,其中贫困户56户,开发的漫沟生态观光园,年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万元。天成渔业合作社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产品,带领群众实现了共同富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61个“协会+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之一。

  二、“生态+产业”致富一批,生态产业促进农民长期增收

  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遵循生态循环发展总要求,把产业扶贫做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全县农民增收和农户脱贫,走上了环境美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生态与产业、农业与农民的“双赢”和“共富”。

  一是生态产业精准覆盖,累计发展板栗、核桃等林果产业基地35万亩,天麻、猪苓等中药材8.04万窝,食用菌1600万袋,同时发展有机稻米和杂粮种植0.4万亩、畜禽特色养殖70万头(只),实现了40个贫困村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2140户贫困户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经营主体精准带动,按照“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精心培育了6个市级龙头企业、28个代农业园区、219个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依托“三变”改革模式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精准全带动,使他们通过入社生产、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生产、聘用打工等实现稳定增收。2017年全县农业产业收入51470(2017年统计局农业产值)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61元,其中贫困农户收入达到5782.76元。三是融合发展精准提升,突出绿色、特色和品质、品牌打造,通过三产融合发展,精准提升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县核桃、中药材、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均有龙头加工企业引领提升,镇村建有37个主导产业初加工点,天麻、猪苓获得国家“地标”产品,“天华山”香菇获得省级名牌,“宁陕山珍”品牌线上线下均有营销平台和窗口。

  三、“生态+就业”带动一批,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就业脱贫

  针对县域90%以上的面积是林地,80%以上的林地是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建设保护任务繁重的现状,充分调动农民生态保护积极性,2016率先在全省探索贫困户就地转化生态护林员兼护河员的扶贫路子,构建了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四位一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则,从4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35名贫困群众担生态管护员兼护河员,通过培训全部上岗,人均管护面积400亩以上。生态护林员兼护河员的任务主要是坚持常年巡山护林,每月工作不少于22天,发现林区违章用火、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乱挖和破坏河道、水资源等环境违法情况,要坚决制止,并及时上报。每人每年工资为7000元,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一年一聘。全县通过聘任生态护林员,使83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取得了“一人护山水、全家能脱贫”的良好成效。

  四、“生态+改革”激活一批,生态红利助力农户增收脱贫

  在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改革中,全县围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财政扶持制度建设、推进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建设、推进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大胆探索,进一步激活了生态要素、市场经营主体和农民发展动力,生态改革红利有效地促进了农户增收脱贫。一是推进生态资源变资产,增加资产性收入。截至2017年底,全县306.2万亩集体林地产权全部确权落实到户到村,全县9.3万亩耕地确权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全县23个农业园区、企业和65个合作社,共流转农民耕地1.68万亩,林地85万亩,通过租赁收益、入股分红、和二次分红等形式让资源变成农户收益的资产。累计开展林权抵押面积达3.17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37万元。同时,全县有2000多户农户入股配股资金达到3300余万元,有万名农民转变成“股民”,其中贫困户人口占到60%以上,农村“三变”改革成效明显。二是坚持生态建设利民惠民,增加工程性收入。每年在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中,全县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覆盖、优先聘用有贫困劳动力。2017年,全县共实施森林抚育、造林绿化、林下经济、核桃经济林等4个工程项目,总投资750万元,直接带动3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15万亩,对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涉及贫困户871户,人均达到1.5亩、户均增收1800元。三是完善公益林补偿投入机制,增加补偿性收入。2016年在全国贫困县中第一个用县本级财政投入生态补偿,65万亩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5元每亩提高到15元每亩。2017年,全县兑现国、省两级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资金2972万元,受益农户8588户,其中贫困户2722户,贫困农户户均补偿资金达到1400多元。同时,探索开展了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融资,发放了全省首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180万元。

  五、“生态+搬迁+改造”安置提升一批,实现生态宜居双赢

  针对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的实际,全县围绕“一城(县城)、二线(西汉高速、西万公路)、五镇(城关、筒车湾、梅子、江口、广货街镇)、五区域(贫困村所在区、城镇社区、工业农业园区、旅游风景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精准、业房并重、生态宜居的原则,有序实施易地搬迁,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生态与宜居双提升。2016年度共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生态宜居社区14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553户1776人,同步搬迁户584户2224人。2017年将2018-2020年的搬迁任务一并启动,共启动移民搬迁生态宜居社区20个,集中安置2834户777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2210户6133人,安置同步搬迁户624户1645人,今年底可以全部搬迁入住。在抓好移民搬迁的同时,以农村危房改造为接入点,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7年同步实施了40个贫困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贫困户民居改造工作。截至目前,407户贫困户危改全部完成,累计实施民居改造1678户,配备生活垃圾桶3289个,修建文化活动广场25个,实施亮化工程7个村安装路灯775盏,建设村生活污水处理站6处,村级公厕40个。

  (作者系宁陕县委农工部部长)

  (责任编辑:徐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