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催生了白河这个山区贫困县的沧桑巨变。40年间,白河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跟改革开放时代步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白河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矢志奋斗,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从1979年到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3943万元增长至67.51亿元,增长了171倍,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3元增长至2017年的40870元,是1978年的191.9倍。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白河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全县经济迈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全县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白河着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依法治县四大战略,推动落实改革引领、项目支撑、城乡统筹、创新创业、开放发展五大举措,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中获得“争先进位”奖,2012年至2015年连续4年工业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十名,2015-2017年连续3年在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逐步提升
197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53.8:7.7:38.5。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1:37.1:37.8,二、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白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工业、做优农业、做强三产”的总体思路,聚力培育立县支柱产业,加快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1.7:60.1:28.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6.2%提高到88.3%。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县的就业、消费、投资结构等同步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民间投资从零起步,到2017年达到36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3%。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县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7.91亿元、40.6亿元、19.04亿元,是1978年的36.7倍、1418.5倍、127倍;财政总收入2.56亿元,是1978年的48.3倍;地方财政收入8912万元,是1978年的78.8倍。
三次产业蓬勃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开发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等,基本构建了“示范园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协调、家庭农场支撑、职业农民经营”的现代农业体系,有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09亿元,是1978年的37.5倍,年均增长7.9%。累计培育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5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2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专业合作社314个、家庭农场13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2个。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一五”以来,先后建成“两河”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产业园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初步形成了以新型材料、医药化工、富硒食品、装备制造、服饰加工、碳基营养肥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县工业经济实现质和量的飞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6.19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3000多倍。
三产日益繁荣活跃。持续发展壮大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城乡消费品市场,商业服务设施和功能日益完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为繁荣经济、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家政服务、信息中介、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质量和速度同步提高。2017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9.04亿元,是1978年的127倍,年均增长11.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1亿元,是1978年的146.7倍,年均增长13.6%;创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三星级旅游酒店,填补了白河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星级旅游酒店的历史空白;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产业发展步入加速模式。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抢抓一系列发展机遇,从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入手,不断扩大投资建设规模,县内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善了发展条件。2017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58亿元,是1978年的6812倍,投资总量和项目规模均创历史新高。40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6亿元,特别是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全县投资总量呈加速增长态势,这19年累计完成投资365.76亿元,占1979年至2017年累计投资额的99.2%。交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襄渝铁路复线、“十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启动实施了316国道升等改造、316国道县城过境段改线、白郧汉江大桥、地方道路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累计完成地方道路建设投资约30亿元,全县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309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1532公里,基本实现了“出县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村组道路网络化”的目标,长期制约白河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打破。水利设施大幅改善,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2.35亿元,新修防洪堤26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平方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50余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供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电力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信息化传输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深刻变化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建设规模和品质不断提升,投资超过10亿元建成可容纳1.5万人入住的狮子山新区,先后启动河街棚户区综合改造、下卡子棚户区改造、桥儿沟文化旅游街区和县城副中心建设等新城开发及老城改造工程,实施了绣屏山森林公园、县城防洪保安、综合管廊、垃圾污水处理厂(场)、第二饮用水源、滨河大道、东坡路、白石河廊桥、殡仪馆、“气化白河”、标准化停车场和集贸市场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到4平方公里。抢抓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大力推进镇村建设,集镇和新村社区规模迅速扩大,道路、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建设及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有效承接了农村搬迁人口转移。“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搬迁安置群众2.8万余户9.6万余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5个,先后四次获得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或示范县荣誉,探索的“农户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2017年,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3.7%。同时,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先后荣获国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17年,全县民生支出16.6亿元,是1978年的437倍,其中,文教科医卫支出5.83亿元,是1978年的367倍。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5773元增长到27768元,翻了近五番,年均增长12.8%;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54元,是1978年的155.7倍,年均增长13.8%;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9元增长到2017年的29689元,翻了5000多倍。
教育事业实现优质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兴县战略,以“穷县勇办强教育”的决心和气魄,克难奋进,合力攻坚,走过了一条从“一堵二扫三提高”到“普六”、“普九”,再到实施“双高普九”、“双高双普”,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由“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曾赢得全省贫困山区教育“北学旬邑,南学白河”的殊荣,先后获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达标县、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全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县等称号。
文体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实施了县体育场改造、张家大院等省级文保单位修缮、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一批重点文体项目,建成“三苦”精神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二级馆,镇公共文化站、标准化“农家书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城乡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
卫生健康事业长足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镇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在全国率先探索组建跨省医疗联合体,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并引进建成济康医院、新城医院等民营医院,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人数较1978年翻了3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公立医院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荣誉,被确定为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县,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报销直通车、公共卫生、妇幼健康管理等白河模式在省市推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实现转型发展,先后荣获“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全县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正在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2017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城乡低保、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持续抓好就业促进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7年末,全县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09万人,较1978年增加438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扶贫减贫事业成就斐然。自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白河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县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仅“十二五”期间,累计减贫4.14万人。党中央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后,全县上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精准发力、靶向攻坚,全面落实“八个一批”脱贫举措,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使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贫困群众实现稳步增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探索总结的扶贫信息数据一体化模式在全省推广,赢得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等10多场省市现场会在白河召开。
40年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回首这40年,是白河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追求幸福生活的40年;是白河“三苦”精神砺练形成、光彩夺目,享誉全省内外的40年;是白河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气象万千,铺展斑斓画卷的40年。如今的白河,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已经描绘了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白河县委、县政府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前行,奋力谱写建设美丽富裕新白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