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山门次递开 绿色发展绽新颜

作者:镇坪县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18-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克难奋进、开拓创新,改革攻坚,在实践中形成了“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路径,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安康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先后获“中国长寿文化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34项创建成果,“三单制”、实绩档案、人大绩效标准化等29项镇坪经验在省市推广,谱写了奋力建设美丽富裕新镇坪的新篇章。

  一、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受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仅734万元,到1996年突破亿元(1.03亿元)万元用了19年时间。“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年均增长9%。“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年均增长12.8%,是镇坪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13.54亿元,年均增长12.5%。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9.19亿元,是1978年的261倍,年均增长14.9%。人均GDP由1978年的135元提高到2017年3.72万元,是1978年的276倍,年均增长15.5%,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水平行列。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7.7:11.4:20.9调整为2017年的17.8︰40.1︰42.1。经过4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700万元,增长10倍,年均增长6.5%;2017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301万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9.2%。公共财政支出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全县财政支出9.05亿元,是1978年290万元的312倍,年均增长15.4%,财政支出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条件、构建和谐镇坪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40年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2017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71亿元,占GDP总量的55.8%,其中:非公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6.9%、非公建筑业占全部建筑业的71.6%、非公批发零售业占全部批发零售业的81.2%,非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1%。桂花水能公司主板上市有序推进,有望成为全市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民营经济的快速壮大,实现了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成为推动镇坪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循环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现代农业从无到有,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生猪、药材、洋芋”三大主导产业。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3亿元,较1978年增长76倍,年均增速11.8%。县级以上农业园区4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0个),农业龙头企业22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4家)。镇坪黄连、玄参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林麝人工驯化养殖取得长足发展。镇坪黄连、洋芋、乌鸡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取得省级著名商标5个、市级特色产品2个,以分散种养为主的传统农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加速迈进。

  循环工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镇坪工业经济十分薄弱,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96万元。随着改革纵深推进,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全面优结构提效能,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向低碳型、循环型经济转变,逐步建立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现代医药、环保矿产四大核心工业体系。2017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18家、较1978年增加111家;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较1978年增长1573倍、年均增长20.8%。工业支撑地位明显,展示了“工业强县”战略辉煌成就,为镇坪的工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生态旅游开始破题。基于对镇坪优势和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镇坪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根本的出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共识,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以生态旅游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07亿元,是1978年的534倍,年均增长17%;接待游客3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7.49亿元。飞渡峡.黄安坝先后获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两项命名,曙坪镇获评“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镇坪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投资消费大幅增长,内需拉动成效明显

  项目投资增长强劲。长期以来,镇坪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抓项目、扩投资,破瓶颈、补短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9亿元,为1978年85万元的4695倍,年均增长23.2%。曙河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带、南江湖旅游扶贫示范区、中药配方颗粒、双河口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位列同考核区域县区第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消费持续升温。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亿元,是1978年487万元的109倍,年均增长12.7%。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由1978年的46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9678万元,年均增长7.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1978年的9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8685万元,年均增长19.1%。2017年全县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业企业达到32户,发展“圆通”“申通”“百世汇通”等物流快递企业46户,建成农村电商服务中心4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物流快递及电商网络,汇聚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瓶颈逐步打破。交通闭塞是制约镇坪发展最大的瓶颈,经过40年的建设,2017年公路通车里程达642公里、较1978年增长43倍,207干线、平镇路分别升级为国道和省道,实现了县通二级路、镇通柏油路、村通水泥路、户通连户路。平镇高速公路全面开工,有望2019年全线贯通。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电力网络不断完善,建成两条110kv输电线路,2017年度发电量达到10.1亿度、较1978年增长230倍。邮电通讯飞速发展,百户拥有固定电话由1978年0.11部发展到2017年的2.1部、增长18倍,移动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抢抓陕南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等政策机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40.6%。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县城扩改有序推进,文彩新区启动建设,夜景亮化全面提升,市政路网及供电、供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曾家县域副中心建设高点起步,城镇与产业融合、社区与园区配套等创新实践获得省市肯定,重点镇建设走在全市前列。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农村生产条件、村容村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绿化模范县和园林县城获得命名,宜居城乡已成为镇坪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生态环保持续领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启动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重点工程,美丽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86.6%、较1978年提高11.5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指标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南江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持续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脱贫攻坚成就瞩目,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扶贫工作成效明显。镇坪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域统筹资源,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创新实施三级包抓、三单落实、三级督办的“三个三”脱贫推进机制和“一村一企一产业”“产业园+兜底院”、免费家庭医生等脱贫模式。自1994年实施“八七”脱贫攻坚计划以来,通过国家专项扶持、社会扶持、部门扶持和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7.1%下降到2017年的13.5%,贫困村减少到43个,可望2018年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

  生活质量逐年攀升。人民生活实现由“短缺贫困到实现温饱、再由温饱走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7元,是1978年的135倍,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大幅增加,数字电视、冰箱、洗衣机、移动电话、小汽车、燃气等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09元,是1991年的24倍,年均增速8.2%;以健身、旅游度假、休闲消遣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实现“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两基达标”“双高双普”,再到“教育均衡”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2009年秋季在全市率先启动学生“蛋奶工程”,2013年实现15年免费教育。2017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学校14所,其中小学10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539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5%;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209人,是1978年的7.6倍;全县教职工661名,是1978年的1.3倍;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6332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3%,比1978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发展迅速。2017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1所,床位258张,是1978年的3.3倍;卫生技术人员414人,是1978年的3.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农业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县、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网络不断健全,药品“三统一”政策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家庭医生实现全覆盖,定点医疗跨区域结算体系基本建立,全县58个行政村都建有标准化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县获得命名,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017年,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广播人口覆盖率99.2%。县级文化馆1个,文化站7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5.2万册。全县90%以上的村建成活动广场和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镇坪古盐道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4年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出版《盐道》《盐味》等小说作品。镇坪“南江水电站”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坪腊肉腌制技艺”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坪“五句子歌”列入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保障日益加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完善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底,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4.4%,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9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0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2.7%以内。“两线合一”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是镇坪成就辉煌的40年,是谱写新章的40年,是奋力追赶超越的40年,进入新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追赶超越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建设美丽富裕新镇坪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