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平利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平利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拼搏奋进,务实苦干,积极探索符合平利实际的发展道路,开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
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7.5亿元,是1978年的250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是1978年的4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059元、9679元,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监测排名中居第24位。
经济建设成果丰硕
农业经济稳健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平利和全国农村一样,实行的是土地公有的集体经济。1980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土地到户有效激发了生产活力,粮油产量大幅提升,温饱问题逐步解决。1985年,为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平利颁布了《平利县“七五”农业发展纲要》,力求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扩大茶、畜、桑、生漆、柑橘等基地规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绞股蓝、烤烟、黄姜、食用菌等一批“短平快”项目迅速推广,让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2000年前后,蚕桑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县委、县政府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平利实际,提出了“做强茶饮、做大畜牧、做稳粮桑”的发展思路,以茶饮产业为主导,以观光农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支持本地能人和返乡成功人士投资农业、投身农村,走茶旅结合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结合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农业逐步进入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女娲银峰、龙头、龙古、香河、田珍茶业等一批农业园区发展壮大。截止2017年底,全县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8个,累计培育农业经营主体337家,建成标准化茶园18万亩、绞股蓝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15家,年生猪饲养量达68万头,发展中药材11万亩,农业总产值达20.04亿元。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品牌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平利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工业经济快速壮大。平利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1980年,全县仅有工业企业67家,年工业总产值781.95万元。九十年代末,为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生产活力,在国企改革“国退民进”大政方针下,平利大力推行产权置换、资产重组、职工配股等产权和用工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领导体制,通过转变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鼓励个体私有经济发展,让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催生了民营经济发展热潮,工业经济呈现兴盛发展的态势,平利县电机厂、天饮厂、造纸厂、煤矿等一批骨干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工业产值大幅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为实现“工业强县”目标,县委、县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到2010年,金龙水泥、昊华化工、光华精工、凯瑞斯服装、铅锌选矿等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达32亿元。2012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方面实施企业技改升级,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新型工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安得利新材料、宝林萤石、通达牙刷、中皇艾业、富林电子、嘉鸿手套等一批规模企业建成并稳健运行。2017年,全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86家、社区工厂83家,工业总产值达144.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2.54亿元,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型工业强县”。
生态旅游蓬勃兴起。二十世纪末,县委、县政府抢抓南水北调、丹治工程、退耕退林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58%增加到2017年的71.21%,绿水青山成为平利最大的资源优势。2012年,全国网络票选中,平利仅次江西婺源入选“中国十佳最美乡村”。面对“国字号”美誉和良好的生态优势,平利提出了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以“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为主题定位,坚持全域规划、分步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天书峡、桃花溪、龙头村、三里垭、琵琶岛、芍药谷、长安硒茶小镇、正阳高山大草甸等景区景点相继建成,“人文景观游、茶乡风情游、秦巴风光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和“三线八景二日游”的乡村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天书峡国家4A级景区、龙头村3A级景区和长安国家级特色小镇达标命名,平利“弦子腔”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娲传说进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女娲茶韵”实景演出、正阳草甸帐篷节等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的带动下,来平游客逐年攀升,酒店、商场、农家乐等批零住餐企业大幅增长,旅游三产日趋繁荣。2016年,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平利召开。2017年,全县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6.68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县城建设成效显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平利县城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不到1万人。1985年首次编制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市政建设开始起步,新正街自西向东延伸建设,与老城区各街口相连,形成了“三纵两横”的街区版图。随后,主城区以新正街为主干继续向东西拓展,新建了东大桥,连通了西大桥,至1999年,新正街全长已达2.7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15万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面提速,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南大桥、马龙潭桥、彩虹桥、步行景观桥、月湖虹桥等建成通行,陈家坝工业大道、南新街、北环路、中兴路建成通车,县城框架不断扩大,大街小巷总里程达31公里。特别是三级橡胶坝围水成湖景观的形成,一河两岸环湖休闲步道的实施,女娲文化广场和亲水广场的建成投用,城区主干道路的改造和绿化亮化的提升,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的迅猛发展,康华苑、月城巷、怡园小区、河滨花园、桃子坪、五峰小区、水晶郦城等一批商住工程相继建成,城区人口迅速膨胀,随着中央领郡、中兴佳苑、五峰佳苑、欧冠国际、平利花园、美佳星座等一批高层商住楼的落成,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达6万多人,平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2014年、2017年,平利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
发展条件大幅改善。“要想富,先修路”既是民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1980年,平利只有县城通电,公路总里程不足400公里且都是土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以工代赈”政策支持下,平利通过发动群众集资投劳,新修公路16条108公里、改造281公里。九十年代,G316二级公路完成铺装,以岚镇公路为代表的一批县级公路“四改三”全面完成,至二十世纪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395.3公里,通乡率100%,通村率90%。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倾斜支持下,交通建设力度逐年加大,通行条件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安平高速建成通车,平镇高速加快建设,冯家梁隧道贯通通行,安平路、平旬路、大三路、岚镇路、平镇路提等改造全面完成,白狮二级路建设启动实施,县内公路总里程达203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为动脉、以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主体的“四横四纵、十一个对外出口”的交通网。与此同时,农村电网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通讯基站的大量建设,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17年,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电磁炉等智能化家电全面普及,全县家用小汽车保有量达11859辆,移动通信用户达14.93万户,互联网PC达3.5万户,电视覆盖率达100%。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平利广大的农村主要是自然形成的村落。走泥土路、住土坯房、吃救济粮,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鲜活写照,农村住房直到二十世纪末都没有大的改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2010年“7·18”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抢抓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全县启动了集中搬迁安置社区的规划建设,社区建设全面铺开。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全县规划建设了1个5000户、5个1000户和5个500户的集中安置区,城乡住房条件空前改善,集镇和社区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17年底,全县累计搬迁安置群众28555户83307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42.7%;累计新建和改造徽派民居5万余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徽派风格建筑群;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10%提升到2017年的4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平利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1989年启动“普六”工作,通过长达7年的努力,全县342所小学、4所九年制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基本达标。1995年5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普九”开始启动,通过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平利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998年“两基”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在校学生规模的变化,学校布局逐年调整,教育资源开始向县城、集镇快速集中,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近年来,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的实施,校园环境、部室和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由于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县城集中,城区学生迅速增加,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城区教育资源充实整合迫在眉睫。投资3.4亿元、占地300余亩的平利第二中学,于2015年秋建成投用。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建设,全县62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加上“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生源地助学贷款、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住校生困难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平利被授予“陕西省教育强县”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改革开放之初,全县医疗卫生条件都很简陋,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扎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县、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全面建成。2017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7个,床位945张,职业医师265人,注册护士372人,新农合参保率98%以上,合疗总支出达1.43亿元。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医生、干净的环境,加上完善的医疗保障政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缓解,病有所医目标初步实现,平利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社会福利院1所、敬老院20所,1900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3842名低收入居民和9141名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随着“五大”保险、养老统筹、高龄补贴、大病救助、困难群众生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一系列保障政策的落地实施,为全县人民幸福生活织牢了“保障网”,拉起了“安全线”,基本生活不再犯难,老弱病残不再无助。
脱贫攻坚推进有力。自2015年中央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平利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大为先为重,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集中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通过领导苦抓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两权”抵押、电商扶贫、创业就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多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产业扶贫、健康扶贫、“三变”改革在省市作交流发言,搬迁脱贫在全国作经验介绍,社区工厂扶贫模式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经典案例,支持返乡创业促推脱贫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全国借鉴。2017年,平利脱贫攻坚连续三个季度在市际交叉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平利人民踏着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在秦巴山区谱写了令人瞩目的壮美诗篇。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全县上下将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映着金色的阳光,埋头苦干,砥砺前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再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