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历经40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7年底,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达90.7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5216万元,是1978年的200倍、78.7倍。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527元和9638元,分别是1978年的146倍、157.69倍。
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特色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1、农业和农村经济欣欣向荣。从1979年开始,农村生产关系开始全面调整,到1993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00公斤,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到2007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增长近20倍。到201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1.9872亩;大力推广现代加工机械,全县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达到14个,骨干加工企业47家,鲜叶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品牌整合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质量、品牌、包装、工艺、宣传五统一,有效提高了紫阳富硒茶的市场知名度;各项基础认证基本完成,2005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了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成为安康首家获得茶叶质量管理IS09001质量认证的产品,骨干加工企业全部通过了QS认证,2017年全县茶叶产量达到6282吨,紫阳富硒茶真正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龙头产业。茶叶、畜牧两大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后,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和创新富民强县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7年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14450户,私营企业1603家,吸纳再就业人数25000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部GDP的53.5%。
2、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特色彰显。紫阳县工业基础薄弱,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923万元,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8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222万元比1980年净增1440.05万元。90年代,县上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改革,通过国企改制加快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盘活了资产,民营企业得以发展,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县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进入“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业总量不断增加,运行质量快速提高,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7年,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9.7亿元,工业经济规模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3、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是紫阳县的一项新兴产业。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科学定位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发展战略确定后,紫阳县以境内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奋力推进生态旅游开发。先后建设了茶山、文笔山景区,开发了任河漂流旅游项目,实施了擂鼓台森林公园,焕古硒茶小镇建设。两山一线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硒谷、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形象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到2017年接待游客303万人,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34.93%。生态旅游业已成为紫阳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4、文化特色产业方兴未艾。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文化特色产业更是风生水起。在改革开放40年里,紫阳县文化产业经历了从个体分散经营到企业化经营,从单一文化产业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单一工业产品生产到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转化的过程,全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有较快发展。
5、财政建设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初,经过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在城镇进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全县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296.48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733万元。九十年代,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积极推动全县财政由农业型向工商型转化。到199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496万元,比1979年净增2199.52万元。2006年在取消农业税,完成了税费改革的前提下,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52万元,比1979年净增3955.52万元,比1999年净增1755万元。201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5216万元,比1979年净增24919.52万元。为全县追赶超越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978年,全县公路里程仅有283.5公里,进入新世纪后紫阳县地方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7年,公路总里程迅速增加到2871公里,公路网密度130.26公里/每平方公里。随着襄渝二线、包茂高速的建成投入使用,紫阳、安康、西安省市县三地半日经济圈形成,广大群众的出行将更加便捷。安康火石岩水电站建成后,县境内的汉江主要航道和任河、渚河、洞河、汝河等7条支流航道大为改观,形成总长130公里的库区水运航道网,与铁路、公路形成联合运输能力。
农村小水电有了长足的发展。1980年,全县只有159个村通电,占当时行政村的28%,通电农户1310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0%。全县人均占有电源12.3瓦,1981年,全县仅有6060个电灯泡,40台电视机。到2017年装机容量达到58685千瓦,同时,对城镇和农村电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以35千伏网络为骨架,以10千伏线路为主体输电配电体系,2017年售电量达21871.66万千瓦时,电力工业支撑了紫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所需。
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得到突破发展。到2017年底,全县固定电话装机容量达43780门,移动电话用户达23.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70800余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9.7%,电视覆盖率达93.8%。
经过40年的奋力拼搏,县城面积由1978年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2.4万人增加到5万人。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与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抢抓国家惠民政策,有力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使数万农民从高山、偏远地带移居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带,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镇、文明新村、特色民居得以形成,广大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一是合理调整中小学布点,突出抓初等教育普及,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小学教育达到了普及标准。二是改变中等教育单一化状况,在中学普遍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迅速兴起。三是以省颁实施义务教育8条标准,以创建市县级中小学文明学校9条标准为目标,推动全县教育上台阶。2017年,全县启动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投资超过2.86亿元用于创建工作,规划实施了86所学校的94个新建和维修改造项目,为9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了教学仪器和图书等设施设备。高考升学率有了很大提高,二本以上达线人数稳居全市前三名,实现二本达线率“十一连增”。
2、体育工作蓬勃发展。1983年,全县三分之二学校达不到教育部相关标准。1987-1990年在开展文明学校创建中,各级各类学校有了基本的体育设施和场地。1990年,教育局组织初中毕业生进行体育测试,中学生每年体育测试进入正常化。此后,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改扩建体育场馆,添置体育器材设施。2008年以来,全县先后实施了镇、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2个,覆盖全县17镇150个行政村,总投资超过705万元。在2017年安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上,紫阳代表队98名运动员67人次获奖,共获得8金13银13铜的喜人成绩,总成绩和排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3、文化科技事业欣欣向荣。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大力实施“民歌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工程,逐步将民歌打造成了对外开放的名片。紫阳人长期种茶、制茶、饮茶,沉淀了独特的茶文化,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富硒茶文化节”,为展示紫阳、宣传紫阳提供了一个宽阔平台,同时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得到大力普及并广泛开展。
科学技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县科委协同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完成了《陕西省紫阳县硒中毒区初步调查报告》,发现并科学证实了紫阳县为全国第二大富硒区。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紫阳茶富硒保健作用等的调查研究,“紫阳富硒茶开发成果”于1989年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赋予了紫阳茶新的价值,影响深远。全县科技工作围绕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连续12年通过“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近年来,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市级科技成果及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开发茶叶等新产品20个以上,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每年选派科技人员60人以上,在粮食生产和茶叶、蚕桑、畜牧、魔芋等主导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培训服务3万人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6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0余处。全社会R&D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占生产总值的0.28%;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完成640万元;专利申请完成83件,授权54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零的突破;17家企业通过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2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人员总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较大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32%。
4、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268个,其中县直5个、镇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215个、个体医疗机构31个。卫生技术人员1546人(县直医疗机构654人、镇卫生院586人、乡村医生306人),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开设病床863张,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47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2人。全县有计生专干196人,计生中心户长1251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215个,其中,县级1个、镇级17个、村级197个,有计生协会理事1317人,会员23138人。全县17所镇卫生院全部走向正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扎实有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先后被命名为全省计划免疫工作示范县和地方病防治示范县,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围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两大主题,着力改变群众婚育观念,狠抓计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由单纯的控制人口增长向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轨道转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健康紫阳建设,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取得成效。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传染病防控策略不断完善,慢病防控工作不断创新,妇幼健康促进效果显著,卫生应急能力稳步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健全了全民医保体系,分级诊疗有序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药品采购供应机制进一步优化,建立了卫生计生综合监管制度。以健康扶贫统揽全局,一手抓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存量,一手抓预防控制断病源、控增量,建立了健康扶贫“四重保障”救助和“四大帮扶”体系,深入开展疾病预防“八大行动”,“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和“少生病、不得病”新格局加速形成。
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017年,全县共有12120余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730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8余人参加职工失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2017年参合农民达到276176人,参合率99.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实行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的854元提高到2017年的到54784元,增长64.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56元提高到2017年的9638元,增长172倍。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呈现总体升级态势。城乡居民家庭对现代化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家用电脑、数码产品、家庭轿车开始走进普通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农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7.52元,农村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移动通信工具、摩托车等现代消费品覆盖率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中用于精神文化和卫生保健支出持续增加,特别是广大农民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居住环境的要求明显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4.6平方米。
改革开放40年,紫阳这块土地从改革的风雨中一路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更凝聚着全县35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体会了创业的艰辛,也看到了紫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