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石泉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特别是近年来,全县奋力推进宜游、宜业、宜居“三宜”石泉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强劲态势。2012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市第一方阵,市对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现“六连优”。2017年,县域经济监测排名跃居全省第19位。
一、发展成就
1、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顺应时代发展主题,突出经济建设中心,不断探索完善富民强县之路。到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96亿元,同比增长12.2%,比1978年5770万元增长139.3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第二产业52.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第三产业21.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3%。一、二、三产占GDP比重为9:65:26,较1978年占比38:50:12,二产、三产占比逐步提升,实现了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全县财政总收入4607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104万元,比1978年177.8万元增长83.95倍,其中各项税收完成8664万元,比1978年167.98万元增长50.57倍。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较上年增长9.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完成28145元,较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完成9555元,较上年增长9.2%,较1978年增长160.73倍。
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民增收作为发展主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对建设重点进行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2793万元增长到126860万元,比1978年增长44.42倍。其中农业产值61388万元,较1978年1643万元增长36.36倍;林业产值8044万元,较1978年299万元增长25.9倍;牧业产值47539万元,较1978年399万元增长118.14倍;渔业产值6157万元,较1978年3万元增长2051.33倍;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粮食总产量达7.1万吨,比1978年5.0万吨增长42%。石泉蚕丝、黄花菜相继通过“QS生产许可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无公害农产品”“GAP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推动了乡村振兴。
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从发展“五小”企业到兴办乡镇企业,从培育工业企业到壮大支柱产业,从实施“壮工富县”到推进工业强县,石泉工业走过了“萌芽起步—平缓发展—艰难嬗变—高速突破”的艰苦发展历程,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优到新,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型工业体系日趋完备。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65亿元、增长25.2%。其中县属企业166.45亿元、增长25.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44.37亿元、增长16.9%,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55.16%,县域工业正朝着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绿色低碳、品牌引领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迈进。
三产旅游繁荣兴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石泉第三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历程,以宾馆、饭店、农家乐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业繁荣发展,以商贸超市、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不断壮大,以健康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兴起,以传统运输、仓储物流、快递配送、无缝连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形成,以淘宝、京东、供销在线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电子商务发展业态初具规模,第三产业兴起活跃带动了市场繁荣。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为品牌形象,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石泉旅游业异军突起,先后建成汉江燕翔洞、中坝大峡谷、汉江石泉古城等10余处旅游景区(点),成功创建燕翔洞、中坝大峡谷、石泉古城3个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当年接待游客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6.83%,旅游综合收入30.68亿元,同比增长38.07%。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0亿元,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石泉带动城乡最具魅力和活力的长效产业。
2、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40年来,石泉县始终着眼于优化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城乡基础条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县城建设与村镇建设并重、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并重,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逐步实现以城带镇、以镇促村的“12821”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城市集中建设区规划面积由1978年的3.1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县城面积由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到7.4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510人增长到7.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17%。
40年来全县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条县级公路发展到基本实现“东西通达、南北贯通、内外畅通”的公路网络体系,形成以G210、G316、G541线为主骨架,以“米字”型公路网络、南北环线为次骨架的立体公路网络。2017年,全县公路里程达1927.1公里,比1978年340.8公里增长了4.65倍。
电力、通讯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农村小水电站12座,总装机3.011万千瓦,通电率达100%。移动通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县内光缆线路1998公里,全县互联网用户18000万余户、移动电话156600余部、固定电话18000余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40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创业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9%以内,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018人,技能培训2400人、创业培训242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5059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301个,技能培训2400人。实现农民进城落户居住5027人。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05009人,参保率达99.99%,城镇医疗保险参保达30902人、工伤保险参保达10950人、生育保险参保达8400人,事业保险参保达4830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8997人,参加退休社会统筹4525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实现了教育“一无两有”、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六年义务教育、“两基”达标、“双高普九”、教育强县、“双高双普”、15年免费教育,并提出由“教育强县”向“教育名县”发展的目标。2017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小学校31所,在校学生18137人。全县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5051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98.5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25%,高考二本上线万人比名列全市第二。校舍总面积288274平方米,生均11.58平方米,是1978年生均面积的5倍。
计划生育曲折前进。人口再生育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70年的25.87‰、13.84‰改变为2017年的10.99‰和4.9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8下降为108。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实现了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开展优质服务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并举转变。
医疗保障稳步提升。不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工作,全县共批准设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6个,是1978年的5.7倍。截止2017年底,卫生技术人员1166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64人,拥有床位数1011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床位数分别比1978年增长282.68%、460.25%,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为一体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文化强县”加快建设。全县共建成标准化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6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53.5平方米,拥有二级文化馆、三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辖区内11个镇综合文体中心全部建成,建成了全市唯一的县级历史博物馆、档案史志馆、蚕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石泉民歌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全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达3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活跃城乡,全县11个镇和140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民健身工程,21个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石泉籍选手夏江波、成姣先后荣获残奥会冠军。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县域工业集中区成功晋升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新品种50余项、新技术30余项,建立优秀科技示范基地100余个,培训农民5万余人。全县累计组织农业、工业、社会事业领域申报省市科技成果9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1项,市科技进步奖54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356件,获得授权专利194件。
4、扶贫开发扎实有效,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40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八七”脱贫攻坚、参与式扶贫、迁移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主要阶段,全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96亿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创业就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采取“一户一法,一人多策”的办法,使每一个贫困家庭得到精准帮扶。“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10027户24290人。2016至2017年已脱贫退出8个贫困村、2647户8539人,现有贫困村66个,贫困人口7731户16847人,贫困发生率11.1%。2016至2017年度,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
5、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宜居水平全面提升
40年来,石泉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抓,先后组织实施了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等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实施“汉江百里长廊”工程,在汉江沿线建成生态经济带86877亩,涉及54个村(社区)29086户。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14866.1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7%增长到75.18%。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汉江石泉段及其支流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全市年度考核“六连优”,2017年被授予“省级生态建设强县”称号。
6、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40年来,石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速推动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在农村,全面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在城镇,国有企业改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供销经营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资本有序退出,非公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40年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63808万元,较1978年增长1009.5倍。各项贷款余额为450714万元,较1978年增长568.85倍,极大地带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职能改革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先后组织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和效能监察、绩效管理制度,政府效能日益提高。
二、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科学理性、务实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理性施政,一届接着一届干,把“打基础、谋长远,提质量、增效益,顺民意、惠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出实招、求实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推动发展、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思维前瞻、引领发展。始终坚持继承、发展、改革、创新总基调,做到理念先进、思维前瞻,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省精神、符合发展大势、符合县情实际的战略决策、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正确地引领和推动了县域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站在战略高度超前谋划未来,实行高目标引领,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主动。
三是坚持五化同步、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道路,把五化同步融入发展全过程,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步伐。
四是坚持民生至上、共享发展。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所思、所忧、所需、所盼,千方百计增加百姓福祉,充分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突破发展。始终把破解难题、攻克难关作为深化改革的切入点,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理顺体制机制,化解各类矛盾,在深化改革和大胆创新中找出路、求突破,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实践证明,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引领发展,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推进改革,才能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
六是坚持依法治理、稳定发展。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主动担当维稳责任,着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营造了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是坚持党建保障、聚力发展。始终把营造“政治清明、政府廉洁、干部清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追求,坚持标本兼治,以严的要求、严的管理、严的惩戒来端正党风、纯洁政风、赢得民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全县上下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三宜”石泉总体定位,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优的“宜游、宜业、宜居”美丽富裕新石泉,与省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