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奔涌 百舸争流

作者:汉滨区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18-11-20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汉滨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6年分别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总量大幅跃升。改革开放之初,全区(时为安康县)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72亿元,特别是1983年遭受7.31毁灭性洪灾,损失惨重,安康城区变为一片废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51亿元。此后,在灾后重建的同时,实施“兴商富县”战略,各行业都得到较快发展,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亿,达到12.42亿元;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全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跨过万元新台阶,达到13130元。2012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实施“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思路(城区抓管理,川道建园区、两山建基地、集镇建社区,以群众工作统揽发展全局),集中精力抓重点、抓示范、抓转型、抓落实,有效克服了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90.92亿元,是1978年的169.1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76元,是1978年的139.6倍,地方财政总收入23.1亿元,是1978年的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2亿元,是1978年的67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69元,是1978年的304.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1元,是1978年的165.3倍。2014年至2017年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实现“四连进”,2015年至2017年市对区目标责任考核实现“三连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推动循环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区一、二、三产比重为8.5:43.5:48,二产、三产比1978年分别上升15.3和19.7个百分点。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8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3家,皓翔保温材料等产值过亿元企业72家、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108家,规模工业总产值286.39亿元,工业增加值79.48亿元;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五大支柱产业聚集效应凸显,总产值254.45亿元,占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8.7%。工业园区带动明显。2009年启动建设五里工业集中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之一),坚持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承载、产业化集聚、大项目引领、大集团带动,打造了富硒食品园、现代物流园、新型材料园等“一区七园”产业布局,有效带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135户,其中投资过亿元企业21户、产值过亿元企业25户,带动就业1.8万人,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中保持增速第一。“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城东新区正式启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设循环农业、山林经济、休闲观光、水产养殖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其中10个园区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5个园区为市级农业园区,省、市级园区数量全省第一;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56个,家庭农场136个,新型职业农民2800余人,2017年农业园区产值达到16.3亿元,其中阳晨、忠诚等4个园区产值超过1亿元。特色产业加快发展。185个农业园区涵盖了畜牧、蔬菜、魔芋、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生猪产业“阳晨模式”在全省推广,“陕茶1号”列入全省茶叶主推品种,被认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区。201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2.15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40.9倍。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建成瀛湖、香溪洞、双龙国家AAAA级景区和凤凰山森林公园、龙王山国家AAA级景区,大同鲁家村、茨沟峡谷漂流、秦巴水街等景点建成运营,2017年接待游客6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74亿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7年电商企业发展到85户,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亿元,实现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1.23亿元。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07户,非公经济增加值151.7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2.2%。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5.1%,比1978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康铁路2001年建成通车,西康复线2013年通车运行,阳安二线加快推进,316、211、207等5条国省干道提等升级,包茂、十天等5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迁建的安康机场2019年将实现首飞,汉滨的秦巴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改建县乡公路28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2204公里,汉江石梯大桥建成通车,打破了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实施水利项目500余个,38万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改造农村电网252个村,用电质量不断提升。移民搬迁成效显著。自2010年7.18洪灾过后,迅速启动避灾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社区227个、安置房5.62万套,20.19万群众搬入新居,大竹园镇七堰社区、晏坝镇中心社区成为全省避灾扶贫搬迁的示范样板。恒口省级重点镇和五里、流水、瀛湖三个市级区域副中心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快速推进,流水镇被命名为全国最美小镇,县河镇县河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中心城区加快建设。相继建成了汉江三桥、南环干道、香溪大道、金州广场、龙舟文化园、江滩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兴安公园改造、殡仪馆迁建、东坝汉江大桥、滨江二期等30多个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大幅提升。主动承担中省市重点项目环境保障和“两违”管控任务,保障了机场迁建、西康二线、安平高速、安岚高速、旬阳电站等多个中省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同步推进,扎实开展汉江水质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在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位居前列。

  汉江水质保护成效显著,全力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投资3亿余元,建成江南污水处理厂和江北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关闭黄姜皂素企业6家、造纸企业5家,投入1.1亿元取缔瀛湖网箱3.2万口;建立河长+警长+督察长+护河员的“三长+一员”制度,设立区镇村三级河长594名、警长33名、督察长31名、护河员506人,实现河流监管全覆盖,汉江出汉滨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治源、减煤、控车、禁燃、抑尘”等重点工作,关闭粘土砖厂55家,划定了禁煤区,中心城市燃煤锅炉全部拆改,露天烧烤炉全部取缔,更换为清洁能源;黄标车、老旧车全面淘汰;投入1亿余元,配备了道路清扫车、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建筑施工扬尘得到有效治理;农作物秸秆禁烧成效显著,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面源污染整治有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在全区26个镇办144个村实施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源地保护项目,累计投资5127万元;瀛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纳入国家首批良好湖泊治理范畴,投资7.6亿元,实施六大项61个子项目;创新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改善农村环境,全区所有镇办建设了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五里、恒口、流水、大竹园等镇建成了集镇污水处理厂;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投入2400万元,对吉河镇、新城办、建民办等91户禁养区内养殖户实施取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66%,2017年9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民生质量极大改善,幸福指数极大提高。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财政总收入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脱贫攻坚有力有效。把脱贫攻坚做为全区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整合“四支队伍”,强化帮扶力量,整合涉农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和“两房”建设,提高贫困村道路建设和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两年投入5.8亿元,建设村组道路1218公里;投入1.02亿元,实施安全饮水项目326个;建设易地(脱贫)搬迁安置房24275套、危房改造7393户。“支部+X+贫困户”模式实现全覆盖,2.76万户贫困群众融入了产业链;农村“三变”改革覆盖181个村,得到省市关注;“多重保障”健康扶贫机制,教育扶贫345模式、苏陕扶贫协作和七堰片区脱贫攻坚创新、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政策有序落实,新民风建设深入开展。截至2017年底,累计脱贫30个村、11617户、40336人。

  城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实行十三年免费教育,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校舍31所、新增学位1.3万个,城区“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校舍D级危房全部排除、每个镇都新建了公办幼儿园,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9%,初中毕业升学率95.6%,高考本科上线率73.8%。国家义务教育合格县区、省级“双高双普”创建有序推进。

  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设施,“新国优”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7%,在区级医院和镇办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85.4%;“先住院、后结算”就医模式、责任医师团队“茨沟模式”被新华社专题报道,在全省推广;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被确定为国家级联系点;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先进单位;茨沟卫生院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11.2万户,建成镇办文化综合服务站29个、农家书屋87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86个、百姓大舞台82个;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汉剧列入国家“非遗”项目。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9%;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残疾人补贴等社会兜底政策得到精准落实,2017年城镇家庭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1127元。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

  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组建成立区发投集团、城投公司、财信担保分公司、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扶贫公司,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农商银行,西安银行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落户汉滨,荣泰粮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至尊汽车、好又多商贸率先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在脱贫攻坚产业引导资金投入中,创新采用拨转投、投转股方式投入,辐射带动231个村。在五里工业集中区采用企业代建标准化厂房模式,在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采用PPP模式,有效破解融资难题。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及时废止超过法律时限的规范性文件,持续推进委托镇办执法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公开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理全面完成,“双随机一公开”深入推进,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招拍挂、公产交易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企业“多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现网上办理,群众办事实现“一门办理、网上办理”,公布203项“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路”事项清单,行政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企业登记办证压缩到1.5日以内,全区市场主体达到5.06万户。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三变”改革、“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不动产登记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全面完成,启动3个社区确权发证、完成45户农户登记发证,办结不动产登记2356件。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创新。“陕茶1号”成为国家植物新品种,职业农民培育阳晨模式在全国推广,阳晨模式、忠诚模式等一批产业集中发展的示范典型在全省推广,责任医师团队“茨沟模式”、安全饮水汉滨模式民生工程示范在全省推广,重点湖泊生态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循环发展、现代农业、林下经济、医养结合、现代服务业、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进入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建立“四上企业”培育、企业还贷周转金、企业包联帮扶等扶持制度,全区“四上企业”达到717户。

  大潮奔勇 百舸争流,今天的汉滨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改革创新作为鲜明的时代主题,着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一二三四五”重点工作(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现以教育事业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和以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两个突破,着力打造城东新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三张名片,认真落实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四大责任,切实强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改革创新、优化环境、转变作风五项保障),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汉滨和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李国强)